许多人都好奇,为何靖难之役能在中国史上首次且仅有一次的发生,而藩王能够赢得胜利呢?

按常例来说,身为朱元璋钦定继承人的建文帝朱允炆,理应继承皇位,然而却被他自己的叔叔篡夺了权力,堪称唯一一位被藩王所推翻的大一统帝王。掌握朝廷权力的建文帝可谓是占尽了优势,但为何还是败给了未完全控制京城的朱棣呢?

首要原因在于,朱允炆及其智囊团的表现实在令人堪忧。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重之际,深感大孙缺乏经验和能力,便任命兵部左侍郎齐泰为顾命大臣,辅助朱允炆。朱允炆继位后,迅速提升恩师黄子澄为翰林学士,与齐泰共掌朝政。黄子澄又向朱允炆举荐了名士方孝孺,使其也成为了辅政团队的一员。这样一来,由“幼稚少年”和两位愚钝的大臣组成的团队就此诞生,开始了他们的“冒险”之旅。

在这个团队中,齐泰虽聪慧不足,但至少尚属正常;黄方两人则属于真正的“傻”,因此只能说这三位其实都是有点儿傻乎乎的。于是他们展开的首个重要任务,便是削藩大计——到底该从哪个人开始动手呢?齐泰虽然智商在下限徘徊,却仍坚持要先拿下势力最大的燕王朱棣。可惜,那时的朱棣并无谋反之意,只要朱允炆愿意,有无数种手段可以置其于死地。

然而,黄方二人却坚决反对这种做法,他们认为作为皇帝,应该保持尊严和体面。于是,他们决定先从实力较弱的藩王入手,逐步削弱各藩王的力量,以此来维护皇帝的形象,同时也希望能够迷惑朱棣。听到此言,齐泰怒火中烧,与黄方二人争论不休。最终,朱允炆可能因为黄子澄是自己的老师,而齐泰又是祖辈留下的臣子,便选择听从黄子澄的建议,首先对周王朱橚下手。结果,周王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成为了牺牲品。

建文元年四月,仅仅一个月内,襄王朱柏因无法忍受屈辱,无奈选择自焚;随后,齐王朱博、代王朱桂也被贬为平民。朱允炆在短短一年时间内,成功废黜了五位藩王,并在北平周边及城内部署重兵。此外,他还以防御边境之名,将燕王朱棣的精锐部队调往边疆驻守。

此刻,燕王朱棣欲谋反却面临两大困境:首先,他无军队指挥权;其次,其三位儿子仍留在南京。然而,此时这个团队却做出了令人费解的决定——非但未逮捕朱棣的三个儿子,反而将他们送回北平,试图以此来麻痹朱棣。此举无疑是火上浇油,让朱棣更加坚定了反叛之心。据传,此事令齐泰愤怒至极,甚至昏厥过去。

明朝初年,存在着藩王、军功和文官三大集团。若建文帝能得到任意一方的支持,或许结局会有所不同。

首先,建文帝欲削藩,藩王集团自然成为其敌手。然而,此集团并非铁板一块,可分化或震慑。然而,建文帝却采取了全面打击的策略,导致藩王纷纷投靠朱棣,使后者得以获得宁王最强大的朵颜三卫的支持,从而助其夺取天下。

其次,尽管军功集团在朱元璋的清洗中损失惨重,但仍有后裔留存,且与朱元璋的儿子及淮西功臣多有联姻。因此,军功集团与藩王集团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同的利益。然而,由于建文帝的不当举措,军功集团几乎全数与其对立,如徐达次子徐增寿等。他们虽身居高位,却多次向朱棣泄露情报,背叛建文帝。再如李文忠长子李景隆,受命征讨朱棣,却不愿与之决裂。可见,大部分军功集团并未全力以赴。

最后,文官集团本应是建文帝的有力支持者。然而,建文帝的一系列决策却让文官集团失望。例如,朱元璋时期实行的南北分榜录取制度,类似于现代的高考分省录取,而建文帝在方孝孺的建议下,取消了该制度,改为全国统一录取,同时关闭了北方的官学。这些决定使得北方士子纷纷倒戈至朱棣阵营,使得建文帝同时得罪了两大集团中的两支力量。

在历史长河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汉代的七国之乱还是清朝的三藩之乱,最终都能成功平定,这其中,君主要得力于军功集团或其他支持者的协助。

如汉景帝得到了梁王与周亚夫等人的支持,而清圣祖则赢得了八旗军功集团及蒙古势力的鼎立相助,同时也争取到汉族军功集团、陕甘总督王辅臣的支持。如此一来,分化分歧,成功击败叛军的日子便指日可待。

那么在朱允炆的案例中,除了这些因素外,是否还存在其他力量导致他的失败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