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龙年开年,《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脱缰》等一批网络微短剧在社交媒体上又一次成功“出圈”。以黑马之姿出现在公众面前的微短剧,创作潮流方兴未艾,其对社会的影响力正逐渐增强,与此同时,相当多作品剧情的雷同与荒诞也遭到网友的诟病。
       纵观时下流行的微短剧,“豪门”“重生”“穿越”“霸总”比比皆是,“爱情”和“成功”仿佛唾手可得,普通女生误打误撞嫁入豪门,底层男孩突然发现自己是总裁后人,“泼天富贵”随时随地扑面而至不难发现,相似的“土味”剧情在早期网文和电视剧中就曾风靡一时。例如在将近20年前播出的台湾偶像剧《王子变青蛙》中,男主角单均昊就被称作“霸总天花板”《宫锁心玉》《步步惊心》等穿越小说及其改编影视剧集,不仅赢得了广泛的国内受众,而且也收获了海外市场的认可。
       为何多年前电视剧惯用的套路,如今在微短剧上仍然风靡不止?有研究者曾这样概括微短剧的创作特征:大量采用非专业化的视听语言,对于空间和人物关系的呈现极为简化在情绪内核上注重突出微观视角,强化矛盾冲突,追求鲜明快感。
       不难理解的是,这些特征本质上正是为了迎合短视频平台自身的播放机制与受众碎片化的娱乐需求。一集几分钟,整部剧看完也不过一两个小时,微短剧需要在几秒内迅速抓住观众的眼球,在体量有限的前提下,剧情节奏就必须提速,凭借迅猛的多重情节反转人物前后巨大的落差来吸引流量,让受众“沉醉”于仅有的几个主角烂俗而激烈的“交锋”之中,情绪“爽点”反复受到刺激而欲罢不能。正因如此,“土味”剧情中的离奇夸张甚至是“审丑”低俗因素,才得以大行其道。
       任何一种艺术载体的向好发展,离不开优质内容与优秀创作者的努力,也离不开外部的正向引导。近年来,广电总局和各大短视频平台多次开展网络微短剧专项整治,行业监管力度持续升级,以促进微短剧创作的健康化规范化发展。另外,譬如《逃出大英博物馆》等优秀作品,以家国情怀和传统文化为主题,与众多网友实现共情,同时用考究的镜头语言,将故事拍得纯粹唯美具有质感,给人审美价值。此外,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参与出品荣获优秀网络微短剧等多个奖项的《石俊峰办案记》,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普法宣传无独有偶,在腾讯视频播出的《反诈风暴》以“反电信诈骗”为切口,讲述了公安民警与电诈团伙斗智斗勇的故事,传播反诈知识,受到观众好评。
       以上例子证明,将微短剧拍得短而精,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弘扬正向价值观,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制作者需要思考的是,受众在消费微短剧时,也在与之“搏斗”:对于被消磨的时间的惋惜,懊恼之后产生的逆反心理,一旦超过了微短剧制造的“爽感”,这些“电子榨菜”被抛弃的速度也会快得惊人。
       所以,微短剧要想“长寿”,就要与其他视频内容乃至文学艺术领域的其他作品一样,为受众提供丰富的选择面和高品质的精神补给,同时发挥自身短小精悍的类别优势,以满足受众在快节奏生活压力之下的兴趣转移与情感慰藉。唯有如此,微短剧才能在以后漫长且日趋激烈的内容竞争中,真正找到立足之地。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