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知名的历史演义类小说,《三国演义》为我们描写了一个精彩纷呈的三国。

在罗贯中的笔下,那些曾经出现在历史中的三国人物,似乎被再度赋予了生命一样,跨越数千年的漫长时空出现在了现代人的面前。

不过,历史演义终究还是艺术的范畴,作为文艺作品它也有着其局限性,其中最明显打的一个特点就是,只对有名的人物有浓墨重彩的描写。

对其他的值得被铭记的角色人物,则描写的相对少一点就,比如在蜀国中的这么一位战将,他本身是有才华的,能力甚至能和赵云平起平坐。

然而,在正史中却整整15年都没有得到重用,一直被冷待安置在后方南中地区。直到北伐战死后,姜维才发出了一声“吾不如其”的感慨。

那么,这个人究竟是谁,他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被“冷待”的大才

三国时期,蜀汉疆域将南中地区也算在内,但严格意义上来说此地其实蜀汉政权的控制力有限,当时也是少数民族聚居的“不毛之地”。

刘备夷陵兵败、病逝白帝城之后,南中首领孟获便带领着少数民族发动了叛乱,刚刚执掌大权的诸葛亮被迫南征,并在南征途中多次击败孟获。

孟获最终心服口服,立下誓言表示自己不再反叛蜀汉,而这便是后世津津乐道的“七擒孟获”。

诸葛亮收复了南中最大的霸主孟获,但是俗话说的好“穷山恶水出刁民”,孟获臣服于蜀汉使得蜀汉的南方相对稳定,但对于还不够好。

南中的社会与政治环境依旧不容乐观,神奇的是自诸葛亮平定南方,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南方不仅没有再度反叛,反而成了蜀汉政权最重要的粮饷和兵源供应基地。

许多人将这一功劳归咎于诸葛亮,其实蜀汉能够牢牢占据并控制南中,离不开一个低调之人的帮助,这个人名叫张嶷。

如果只是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对张嶷并不是非常了解,毕竟他在书中没有太多的描述,三国演义对其雕琢也并不算多。

尽管如此也埋没不了他的功勋,正史中张嶷称得上是忠肝义胆、足智多谋的大才。

张嶷出身于巴西南充国县,家境贫寒但却有着一份侠肝义胆、豁达豪壮之心。少年时期,张嶷便被当时的县令看中,年仅弱冠就被授予了功曹的官职,开始步入官场。

后来,随着刘备的到来益州不再安稳,当地的匪徒畏惧刘备的兵锋决定铤而走险,准备攻打县城抢劫县长一家人,作为他们逃亡前最后的疯狂。

让盗贼没想到的是,张嶷丝毫不像那个被吓得落荒而逃的县令,面对数十倍的敌人不仅没有害怕,反倒不惧生死冲入战阵中击溃盗贼、拯救了百姓。

靠着自己的一身胆气硬生生的杀出了一条血路,经过这次事件之后,张嶷的名声在蜀地传播了开来。

攻下川蜀之地的刘备听闻了他的名声,特意将其征召任命其为州从事,这也成为了张嶷波澜壮阔一生的开幕式。

成为了州官的张嶷在岗位兢兢业业,对待上级交代的任务丝毫不打折扣,将之贯彻到底。

建兴五年,张嶷响应诸葛亮的号召,为准备北伐的蜀军筹措军需物资。就在这个时候他发现,当地山贼头目张慕一直在暗中与蜀军作对抢夺物资,并且以张慕为首的山贼有恃无恐。

思及此,张嶷决定借张慕的人头来震慑其他的山贼,然而张慕老奸巨猾不肯下山,张嶷如果不斩草除根也难达到永绝后患的目的,最终他想到了一条对付贼寇的妙计。

张嶷的智谋与贡献

有一天张嶷突然放出风去,说太守要自己代表他向张慕等一干人等道歉,表示自己有眼无珠看走了眼,诸葛丞相得知张慕等人的大名后表示要招揽其进入蜀汉官场。

张慕虽然是个狡猾多疑人,但在张嶷那谦逊而真诚的语气下,最终还是放下了防备带着自己亲信的几十人下了山,就在张慕走进城池后,全副武装的张嶷带领军士把他给按倒在地!

原来,这一切都是张嶷与太守所设下的圈套,目的就是为了让张慕上钩。

抓到张慕后张嶷也不跟他废话,三下五除二就斩下了他和亲信的人头,张慕被斩杀的消息很快传遍整个汉中,其余侥幸逃过一劫的山贼再也不敢与诸葛亮和汉军作对了。

就这样,令诸葛亮极其头痛的运粮问题就被张嶷以雷霆手段解决掉了,之后他的名字便传到了诸葛亮的耳朵里。

早就听闻张嶷侠肝义胆,诸葛亮对这位人才也很是垂青,只是苦于一直没有机会见他一面,张嶷立下如此大功,诸葛亮必然是要相见一番的。

见到张嶷诸葛亮大为震惊,在他看来面前的这个人足以称为大才,身材高大、气质不凡,未来必然会成为蜀汉政权的栋梁之才。

在诸葛亮的安排下,张嶷在当时南中守将马忠的部下做一员副将。事实也的确如诸葛亮所预料的那样,在马忠麾下张嶷平定羌人叛乱立下大功,再后来更是接替马忠继续治理南中。

经过他长期不懈的努力,将南中地区变成了蜀汉最坚实的后方。只不过对于张嶷来说,这样的政绩却有着相对高昂的代价,素来希望为国建功的他整整在南中呆了15年。

在这15年里张嶷一直都不受重用,但是张嶷却没有任何怨言,踏踏实实的经营着南中越雋,还利用南中的少数民族子弟打造出了蜀汉最尖锐的兵团无当飞军。

当然,这里所说的不受“重用”并非字面意思,而是不符合“武将死战”的古人思想,诸葛亮北伐期间张嶷没获得机会进入祁山战场。

马革裹尸,为国尽忠

张嶷在南中整整被冷待了15年,照这样的剧情发展下去,最后很有可能会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然而,就在张嶷都觉得自己要虚度时收到了一张调令。

蜀汉决定征调他返回成都,听到这个消息南中的百姓非常伤感,但最后还是为他默默的送行。

更甚至来自旄牛邑的一干人直接追随着张嶷来到了蜀郡,张嶷急忙劝阻他们回到自己的家乡故土,但却并没有成功。

无奈之下,他也只好将这群人收留在了自己的部队里,带着他们一起回到了成都,刘禅听到此事大为感慨。

张嶷回到成都之后没有多久便被晋升为了荡寇将军,那些一路追随他前来的南中子民也得到了封赏,被就近安置在了张嶷的军中。

张嶷很快就被姜维看中成为了他的左膀右臂,事实也证明了张嶷的军事才能,姜维九伐中原张嶷基本上都是作为副将一同出征,在军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才能也得到了众人的认可。

可惜的是,常年的征战生涯使得他的身体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于战争中染上了风湿病,而且风湿病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他的日常行动,关节甚至都已变形无法维持正常的行走。

看着日日缠绵病榻张嶷无比痛心,对他来说宁愿希望自己像个战士一样光荣的战死沙场,而不是就这样窝囊的死去。

公元254年姜维再一次准备北伐,此时的张嶷已经年老体弱,再加上风湿病的影响可谓是行将就木。姜维也清楚张嶷的状况便决定将他留在后方,让其能够安心休养。

张嶷却拖着残缺的身体找到了姜维,向他提出了自己的请求,希望能让自己再上一次战场。

看着面前的张嶷,姜维心中不免的动摇了起来,事关重大他也无权决定,便向后主上了一份奏折将此事的来龙去脉说明。

后主听闻此事后大为感动,感慨张嶷忠义时不免心生悲戚流下泪来,思虑良久刘禅还是同意了张嶷的要求,由他追随姜维一起上战场去了。

北伐前线姜维战况不利,被邓艾打得节节败退,此时魏将徐质乘胜追击向蜀军杀来,危急关头张嶷主动请缨为大军断后。

姜维怎么会不知道张嶷在想什么,但此时也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同意了张嶷的请求,让其带着五千无当飞军为大军断后。

很快掩杀而来的徐质与张嶷交战,双方打得难分难解,拖着病体的斩杀了一个又一个的魏军。

但五千人马毕竟太少,时间一长蜀军陷入了寡不敌众的局面,最终张嶷本人战死实现了“马革裹尸还”的夙愿。

张嶷阵亡之后姜维深感痛心,回想当年他为蜀汉所立下的功劳,不由得摇头长叹:我不如张嶷!

南中百姓听闻这个噩耗之后更是悲从中来,一时间南中被一阵浓浓的悲伤情绪包围着,百姓们无不流泪悲叹。后来,为了感念张嶷为南中百姓做出的贡献,当地更是为其立起了祠堂、四时享祭。

可叹,一代俊才却整整在这南中蛮荒之地被“冷待”了15年,若是诸葛亮能够将其早早调到北伐战场,或许会是另一种局面。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文献:《三国志》#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举报/反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