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影视剧中,尤其见于武侠仙侠剧中,主角每遇到解决不了的危难,或者是武力值比较高强的仇家找上门时,背后总会有个绝世高人出手相助。 而且高人一般可能只是普普通通的渔夫、船夫、乞丐等,且一定隐居山林不过多外露。 一招出手,无人能敌。

就像金庸笔下的武侠剧中就有一个武力值可以媲美主角的高手,他没有雍容华贵的服装,衣衫褴褛单薄青衣,没有叫得上名号的武器,手中只有一把笤帚安安分分地扫地,这位高手就是扫地僧。 虽然看着朴素又老实,但却有极高的武功修为,以及精通佛法的超高智慧,大道至简,是真正的强者。

同样与扫地僧看着其貌不扬却是隐藏高人的还有姜子牙。 姜子牙 姜子牙是商末周初军事家、政治家、韬略家,民间都送其称号“姜太公”。 姜子牙先祖曾做过高官,不过到他这一代时,家境早已败落,当年辉煌不再。为了生存,姜子牙什么登不上台面的活都干过,他当过屠夫,也卖过酒。

在穷人堆堕落的生活中,姜子牙却从没放任自己堕落,他白日里干着活维持生计,空闲时间他就学习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 所以姜子牙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想着有朝一日能站在君王身侧用自己一身才华建设家国。 但命运弄人,姜子牙直到70岁依然是闲散游人,拿着一根鱼竿,坐江边看湖面翻涌。

姜子牙72岁时,终于等到了他的伯乐,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与姜子牙一见如故,拜其为太师,最终姜子牙实现了自己的抱负,也被尊为周朝开国元勋。 这便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来源。

在明朝也有一位平平无奇却留下一段传奇故事的船夫,与状元对对联,却将状元对得说不出话,毕竟在古代状元可不是那么轻轻松松就能考取的。

据史料记载,在中国的科举史上,举人的数量数以百万计,进士也有十多万,而打败众多知识分子拔得头筹的状元郎却是屈指可数。 若想考取状元,得过层层难关,先后经过乡试、省试,最后在殿试上一争高下,数不清的考生成了陪跑。

唐代的科举制度中进士考试分为三场,之后的朝代也根据这个制度沿用了下来。 一是贴经,放在现在的考试中就是填空,材料全是从众多经书中挑选出来的,考官盖住其中的三个字帖,让考生读出是哪几个,为了测试考生对经书的熟练程度,这就得看各位考生的背功了。

第二场考诗赋,考试内容是考生根据考官给的主题自己发挥作诗一首再赋一首。 第三场考试策,题目围绕时政,考生挥笔落下,洋洋洒洒,一字一句都是对国家治理的方针政策。 这三场考试实行淘汰制,每一场都很重要,只有一步一步完美通过这几场考试,才有资格触碰遥不可及的状元梦。所以状元在哪个朝代都是稀缺的人才,都是为建设家国治理河山的储备军。

1529年,年仅24岁的罗洪先被皇上钦定为新科状元,好不风光。在古代这可是件光宗耀祖,八百礼炮响彻层层大街的喜事。 罗洪先满怀壮志,一腔热血,誓要为建设祖国山河贡献一份自己的力。 但不幸的是,当今皇帝明世宗对国家大事完全不感兴趣,对劳苦百姓视而不见,一颗心都放在灵丹妙药、长生不老上面。

罗洪先本就不是冲着当官来的,功名利禄对有些人来说是挤破头都要去争,对他而言却不如手里飘着竹简香的四书五经,看着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百姓,看着被道士包围的明世宗,他深知治国理念不和,便直接弃官回家。

罗洪先坐船渡江归家,作为对学问爱得深沉的他,在船上同船友们开始对起了对子,来打发这漫漫时间。 意料之中的是船友们无人能胜过这位才华颇高的新科状元。此时船夫见此景,插话道:“老夫这有一联,罗公子对否?” 看着划着船平平无奇的船夫,罗洪先来了兴趣,让船夫尽管开口。

船夫道:“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叶风帆,下九江,还有十里。”

原本得意洋洋认为绝无对手的罗洪先怔在了原地,他开始认真地思考,确实想破脑袋都对不出比这更胜一筹的下联。 直到罗洪先61岁去世,船夫的对联依旧是未解之联。 那么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对这副对联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