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居于世界 电影历史之首的卢米埃尔兄弟借纪录影像的实践拉开了电影艺术风潮的大幕 由此 电影从纪录起步。借鉴剧情影片叙事风格的纪录片在诞生之初便为今后电影的纪实性创作埋下深刻的伏笔 。

导演德·西卡简介

1902 年,维多里奥·德·西卡生于意大利索拉。他从职业演员起家,曾在 20 世纪20 年代成为风靡一时的舞台偶像与歌星,并在近40 在影片中有过出演,这段经历为他日后认识表演以及指导表演等方面积累了丰厚的经验。30年代后,德·西卡开始兼做导演,从此将毕生精力倾注于电影创作,共执导了 36 部电影,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中的中坚导演力量。

在业界专家眼中德 ·西卡还是位诗人和评论家德.西卡的创作风格极其自然和朴实,他惯以严肃、冷静的气氛倾入电影作品,使它们始终呈现人与社会之间真实的面目和联系,并“流露出对战后意大利底层人民深厚的人文关怀”。

1950 年,由德·西卡与编剧柴伐带尼共同合作的电影《偷自行车的人》再次获得了奥斯卡特别奖,这部为德·西卡带来盛誉的新现实主义电影为他追求现实主义美学的导演生涯树立了卓越的丰碑,并成为当时电影美学革命无法逾越的经典之作。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产生背景

社会政治:全面爆发的反战表达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意大利整体社会面貌残败不堪。战争为社会留下残酷的阴影,受迫害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的平民百姓最需要得到安抚。尽心于修复社会工程的各个领域的人们,都将焦点集中在赤裸裸的底层社会现实,饱含激情的电影工作者也在其中之列。激起一批意大利电影人新现实主义的创作冲击,并不是偶然的艺术选择。

社会经济:经济薄弱推进真实选择二战结束后,意大利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打击,整体经济水平急速下降,社会各个行业缺乏基本的物质和资金保障。战争摧毁了大部分的制片厂,各种拍摄布景、胶片和录音设备等都被毁坏,无法进行常规的拍摄程序。由于制片经费匮乏,电影摄制硬件落后,电影工作者便开始走出摄影棚,依赖于实景拍摄,制作纪实性电影。

《偷自行车的人》

围绕自行车丢失事件线性拉长。二战后的意大利社会经济状况极不稳定,很多经济事业被战争摧毁,社会失业率急剧上升,大批人民陷入无经济来源的生存困境,极度贫困。一个普通的失业工人安东·里奇在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后,终于找到一份贴电影海报的工作,只是这份工作需要一辆自行车。

得到工作像重获生命一样,里奇一家人十分高兴,为了能够顺利接下这份工作,里奇的妻子玛丽亚典当家中的床单赎回了原先押在当铺的自行车。但是,本该因为工作获得生存希望的命运又发生了转折,就在上班的第一天,趁他不注意,小偷偷走了自行车。为了找回自行车,里奇和儿子布鲁诺四处奔波追逐,最后好不容易抓住了盗车贼,却发现他也是一贫如洗,又苦于没有证据而最终一无所获。

仿佛走在悬崖边的里奇,经过长久犹豫后,支开儿子,偷了一辆自行车仓皇逃离,被抓住后,失主打量了一番这对流倒不堪的父子,放了里奇。“影片结尾,失魂落魄的里奇牵着儿子的身影渐渐远去,在人群与暮色中,愈显凄凉与渺小。”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电影的存在— 影响力的发挥

现在,谈起对纪实电影的研究便会自觉联想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流派,它的存在通过后继者的传承和改良得以与当下的社会时代接轨;因为纪实观念以及纪实手法没有特定的约束条件。

所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所蕴含的现实主义美学理论(纪实美学理论) 适应于各个时代的电影创作,它所忠守的最基本的纪实创作原则也成为至今纪实电影创作领域唯一遵守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流派以及美学观念一直与时代同在;对于它所谓的“落幕”,只是在电影转型期间暂时隐藏,而不是消失。

二战后,参与战争的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相同或相似的战乱困境,而意大利电影艺术家率先举起电影革新的大旗,将“对应时代,反映民生”的内容最直接、最迅速地在影片中表现出来,创造了既属于本民族也属于全世界的电影文化。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美学革命,是继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之后的,在世界电影史上所出现的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它对于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首先,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对电影纪实美学理论深化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它在实践中确立的纪实深度已经超越了以往的电影表现,同时,所形成的美学特征,“标志着有声电影以来电影趋向于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最突出的成就”。在创作观念上,意大利纪实风格电影主张反“戏剧性”,抛弃欧美电影“叙事故事”的创作模式,更多倾向于对即兴生活轨迹的再现。

在具体拍摄方式上,新现实主义提出“走出摄影棚”、“ 不用或少用人工搭制场景”、去掉演员“表演“的痕迹,充分尊重现实的原生态。在审美标准上,新现实主义电影偏向于展现人物真实的性格和气质,与好莱坞式的“美女俊男审美要求截然不同,并至此开始影响好莱坞对气质明星的选用。

其次,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对当时墨索里尼时代的浮华电影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提倡关注当下的社会现实,得到社会大众的高度响应,这便是对“粉饰太平”的虚假电影最有力的冲击。巴赞认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是对追求大场面的传统意大利电影美学的反拨,同时也是对世界电影技术唯美主义的颉颜。”

最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力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阻隔,其创造的制作观念与方法对同时期其他国家电影以及未来世界电影都产生了积极的借鉴作用,并就电影中运用现实主义作出完美的范例。中国新生代纪实电影创作便是对其借鉴与超越的最有力的证明。

结语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中国纪实电影之间的关系明确表示为“纪实的承继与语境的嬗变”,这条牵系两者关系的纽带正是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桥梁。

纪实美学成功的借鉴和运用,使中国纪实电影“达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对生活本来面目的返朴归真的高度”,与其电影达到了本质上的一致,这种对“纪实”的承继实现了两者之间遥远的对话;正是因为语境的嬗变,使中国纪实电影在具体创作方式与纪实解构上,表现出更有别于或更优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特色。

当前,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流派的存在是一种意识形态层面的存在,巴赞纪实美学理论也作为引导中国纪实电影发展的重要角色而存在,对于中国新生代纪实电影,不可能脱离前两者的影响。

依照辨证理论,中国纪实电影的必然存在并不能决定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就目前中国电影环境日渐宽松且多元,包容能力也在逐渐提高,可以预见中国新生代纪实电影的未来发展空间是十分广阔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