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沂华东革命烈士陵园里,在青松翠柏之间,长眠着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同情支持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解放事业的国际主义战士——汉斯•希伯烈士。

汉斯·希伯1897年生于波兰,在德国上学期间加入德国共产党,并在中国危亡时刻支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1925年,作为记者的汉斯·希伯第一次来到中国,报道中国工人争取生存解放的斗争。1928年,汉斯·希伯在《从广州到上海:1925-1927》一书中,讲述他在中国的经历。他在前言部分写道:“这本书献给中国革命和中国的英雄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锋——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爆发后,汉斯·希伯在美国的报刊上发表《中国正越战越强》等文章,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暴行。他和夫人卢·秋迪曾化装成医生和护士,把药片送给在敌占区的新四军。为了深入报道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抗日战争,1941年秋,在山东抗日根据地最为困难的时期,汉斯·希伯来到了沂蒙山区。他换上沂蒙山区特有的鞋子,穿上八路军的灰棉布军装,白天采访,晚上写作,并参加夜袭战斗。战士们和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他“外国八路”。

当时,沂蒙山根据地在日伪顽的三面夹击下,环境险恶,生活艰苦,斗争十分激烈。一个国际友人不顾自己生命安危,毅然来到沂蒙山区,极大地鼓励了抗日军民的士气。这使中国人民意识到,自己的正义事业不是孤立的,而是得到了世界正义的人民的支持。

在沂蒙山根据地,汉斯•希伯同志是一个刻苦工作不知疲倦的人。他的夫人卢·秋迪在回忆他的工作情况时说:“别人吃药是为了睡觉,希伯吃药是为了不睡,可以夜以继日地工作。”自从他来到沂蒙以后,每到夜晚,住在他周围的人们,常常听到打字机连续不断的“拖拖”声,一直持续到天亮。在纷飞的战火中,希伯写出了《在日寇占领区的旅行》《八路军在山东》《为收复山东而斗争》《无声的战斗》等文章,由他的夫人发往世界各地,向全世界人民真实地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沂蒙人民用他们的血和肉,用顽强的武装斗争创造出来的抗日斗争奇迹。

作为一名外国人,希伯在生活上和根据地军民同甘共苦、毫无特殊。群众对这位穿八路军军装的“外国八路”都很喜欢,尤其是孩子们。为了革命事业,希伯没有子女,但他很喜欢小孩,他喜欢听孩子们唱抗日歌曲,喜欢看着他们拿着红缨枪神气地站岗放哨。儿童团员们亲切地叫他:“老希大爷!大鼻子叔叔!”

1941年秋冬,日寇对我沂蒙山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铁壁合围”和“大扫荡”。形势日趋严峻,根据地的同志们多次劝希伯早日离开,要派人护送他到安全的地带去,他一次又一次拒绝了。他把任务看得重于生命,说:“这正是需要我的时刻,我要和战士们在一起,把这斗争的神圣事迹,报道给全世界的反法西斯的人民。”

1941年11月30日,汉斯·希伯所随部队与日寇遭遇于大青山,战斗异常惨烈。希伯在翻译和警卫员都牺牲的情况下,愤然拿起警卫员的枪,在大青山五道沟下獾子沟附近射击敌人,与敌人决一死战。他打得十分英勇顽强,打死了一个又一个敌人,最后不幸光荣牺牲,血洒沂蒙山,年仅44岁。

1963年麦收时节,希伯同志的夫人卢·秋迪女士由东德远道来到沂蒙山为烈士扫墓。临走时,她从深爱的丈夫坟旁采了五穗成熟的小麦带走。她说:“希伯长眠在这里了,这是生长在他墓前的小麦,我要带回去种在德国的土地上。”

汉斯·希伯为了自己的信仰,把生死置之度外,献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的英名将永载中国革命的史册。正如他的夫人卢·秋迪女士后来所说:“无数先烈在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中献出了他们的生命,希伯同志作为共产党员尽了自己的义务,我们将永远铭记所有的先烈。”

红色齐鲁·声动中国网络音频节目《故事里的沂蒙》

联合录制: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

沂蒙干部学院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