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台湾艺人终于知道啥叫大市场了。 《周处除三害》在大陆的票房破了4.5个亿,什么概念? 这部影片的成本就1000万左右,为什么这么低?因为预估在台湾市场也就1000-2000万的票房。

谁承想一来到大陆,随随便便就给它观看到了4.5个亿,这才叫市场!叫大市场! 两岸一家亲,就这么捧场! 《周处除三害》片名源自《晋书·周处传》和《世说新语·自新》中提及的历史典故。《联合报》“黑白集”文章认为,近年,台湾社会的大陆因素被刻意降低乃至丑化。这部电影用传统典故讲述台湾故事,让不同观众观影后都能获得满足。此外,电影幕前幕后团队可谓“台港联手”,其爆红或许能为华人电影合作开创新页。 片酬80万的阮经天,当初1100万票房的时候他们就说:“回本了。” 当然湾湾市场就那么大,面积也就那么大,肯定不如内地市场庞大。但他们却明白一个简单道理:“要是做得太差,不光湾湾本地都回本不了,要是在其他地方放映更难赚钱。”

只有拿出好东西以及诚意才能赚钱,这可能是他们最本质的想法。同时这一千万包含各种拍摄和演员费用,这种费用放到内地根本没办法想,因为一千万你可能连三四线明星都请不起,还可能是演戏不太达标的那种。 但80万却能让台偶一哥以及金马影帝阮经天演戏,实在是太魔幻了。核心还是在于市场规模小,大家都是熟人,你没办法要高价。要是因为你的高价导致这部不错的电影赔本,整个团队都要解散,还靠什么发展电影行业呢。演员和制作方团队形成命运共同体,这是个良性的循环。

这能够让电影行业发展下去,而换句话说要是一部电影或者电视剧光是演员片酬就高达千万甚至亿,得从哪里省钱呢?首先是编剧,几千万的好编剧是请不起的,几十万和几百万的能凑合就凑合。其次是特效以及减少大场面,反正能省则省。因此在内地有些烂剧,说是投资几个亿,但编剧脑子跟吃了脑残片一样,让人几集都看不下去。 还有大场面啥的,也基本不存在。人家诺兰拍电影,制作成本高是真的,他能告诉你钱花在哪里了。有些投资以亿为单位的烂片,有些观众会有疑惑:“这钱到底花在哪里了?”

当然像是某种天价片酬,你指望那种剧能够有多好看?再比如很早之前的《孤芳不自赏》高片酬不出力,那部剧投资也是以亿为单位。 湾湾那些艺人为了市场能够自降片酬,甚至就给出个亲情价,80万就愿演出。要知道在剧情里面有不少近身搏斗还有追逐戏之类,一不注意就会受伤。要知道小成本电影在内地很难实现,虽然高群书在《猎冰》时也说不想被资本捆绑,想要拍出小成本影视作品。 但在内地的小成本影视作品从前可能存在,像是《疯狂的石头》,但如今想要再请那些主演拍摄一部电影,光是请演员费用就居高不下,肯定得以亿为单位的投资成本。 无论是电视剧也好,或者电影也罢,都是讲究投资要大,要把那些实力派演员都请过来才稳妥一点,不仅能够号召流量品质还有保证。因此制作成本越来越高,因为不光有好演员,还得有好剧本好编剧……

虽然不少人痛斥资本,但也应该感谢这些资本,他们有流量和平台,对演员和导演也有选择权利,甚至不会被演员开出的高片酬裹挟。他们会根据成本进行考量,以及演员具体价值进行评估。至少曾经流量明星高片酬的现象得到抑制,也让人确实看到不少好剧。 像阮经天的《周处除三害》的成功,在如今这样高片酬市场下很难进行复制,但好在也是有不少好的影视作品。

相信未来影视圈市场还是会继续好下去的,近两年也是出过不少好看的剧,虽然差剧也有不少,好歹市场是在慢慢变好的。 但这仅限于电视剧制作上,相反电影行业真的很难评,有些确实是很赚钱,但影片的质量不好说。毕竟电影这种艺术有人觉得好,注定有人会觉得不好,很难用一个模板去要求其他人怎么样。

当然阮经天这部电影比起来春节上映的某滚烫要好看太多,至少作为一部商业片投资不大,但确实爽。

虽然里面出场人物并不多,但也让其他人看到一个事实:“小成本电影也是能出好片的。”还是那种很爽的商业片,可惜在内地很难复制。除非导演编剧演员啥都是一个人,确实能省不少钱,但这样的天才又有几个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