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回忆了自己在日本仙台求学时,藤野先生对他的帮助。

1935年,《藤野先生》被鲁迅的学生增田涉翻译成日文出版。

这篇文章多次被收录在中日两国的教科书,以及青少年课外读物中。

鲁迅和藤野先生之间的珍贵情谊,也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史上重要的一笔。

赴日留学,幸遇恩师

按照鲁迅先生在《琐记》中的说法,从江南水师学堂到南京矿路学堂,他已经努力学习了一切可以了解到的现代科学知识。

可是,自己的学问依旧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为打破封建桎梏追求新知,出国留学,是他唯一的选择。

1902年的春天,二十岁的周树人从矿路学堂毕业,赴日留学。

到达东京的周树人先是在东京弘文学校学习了两年,之后进入仙台医专学医。

虽然在弘文学校已经学习了两年语言,但医学学科中有大量的专业名词,给他的学习带来了许多困难。

当时,藤野严九郎教授解剖学,对这个中国学生很是关照。

知道他因语言问题而学习困难,藤野先生便细心地帮助他订正笔记,照顾他的语言问题,关心他的生活。

这让身为中国留学生的周树人倍感亲切,得到了许多温暖。

而藤野先生严谨治学的作风,亦令他印象深刻。

甲午战争取得胜利后,日本野心勃勃地企图称霸亚洲。

1904年2月,日本突袭俄国,战争爆发。

此前并未把日本放在眼里的沙俄,最终在这场战争中失败。

战争的胜利让日本越发狂妄自大,再加上军国主义思想的影响,那时候的许多日本人都对中国人怀有歧视和偏见。

但在回忆起藤野先生时,鲁迅却评价道: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藤野先生为人正直,是一位认真负责的好老师,他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也给鲁迅带了许多触动。

艰难的生活环境,日本青年的白眼,腐朽落后的中国留学生,麻木冷漠的中国民众……

在日本留学的周树人,所受的是生存与精神上的双重痛苦。

可想而知在那样的困境之中,藤野先生伸出的援手,给了他莫大的温暖与力量。

彼时的周树人已经深刻地意识到,唯有思想启蒙,才能救国人之魂,才能救民族于水火。

于是他弃医从文,开始从事文学活动,文学斗士“鲁迅”,也由此诞生。

退学返回东京的周树人,先是在日本开始了文学活动。

他筹办文学杂志《新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

他还为日本期刊撰稿,与日本文学界人士有许多交往

那时候他的计划是要系统翻译世界文学作品,可是由于资金难以支持,不得已中途流产。

1909年,满怀期望赴日留学却又两次遭遇挫折的周树人,从日本回到了中国。

朝花夕拾,寻找下落

鲁迅写《藤野先生》,是在1926年。

这一年,鲁迅先后撰写了十篇回忆性散文,发表在《莽原》上。

后又重新整理,编辑成书,取名为《朝花夕拾》

这部回忆性散文集,可以说是鲁迅对旧时光的回忆与感悟,对昔日好友、师长、亲人的殷切怀念。

不同于鲁迅先生针砭时事时的冷峻犀利、极尽讽刺,《朝花夕拾》收录的作品基调是温暖的,大多是一些充满温情的回忆。

和藤野先生一起出现在《朝花夕拾》中的,是百草园中无忧无虑的童年,三味书屋里严而可亲的先生,给予“我”许多关爱的保姆长妈妈……

人在怎样的情况下,会忍不住追忆往昔纯真的岁月,怀念从前温馨的人和事呢?

大约是身处逆境时,本能的自我激励与安慰吧。

对鲁迅而言,1926年是动荡、失意的一年。

思想启蒙运动的失败令他感到绝望,“女师大风波”也让他承受了极大的精神压力。

而彼时他肺病缠身,又辗转多地任职,可以说是身心俱疲。

鲁迅离开日本时,藤野先生送给了他一张相片,背后题字:惜别

鲁迅也答应藤野先生,等他回国之后,就把自己的照片寄给他,并写信将自己的情况告知先生。

可是此一别后,两人就再也没有联络。

按照鲁迅在文中的说法,他回国之后就一直没有拍过照片,因此没能回赠。

可实际上,回国后寻找工作,他是照过相的。

但或许正如他所言,自己“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因此一封信也没有给先生寄过。

直到这位斗士成为了文坛巨人,对藤野先生的思念尤甚,才终于鼓起勇气打听先生的近况。

可日本的朋友却说,仙台医专缩减编制后,藤野先生就离开了学校,如今也不知在何处生活。

《藤野先生》发表之后,由于当时讯息闭塞,并没有引起日本学界的关注。

直到1934年,有一家日本的出版社,希望能够将鲁迅先生的一些作品翻译成日文,然后出版文集。

鲁迅也想借此机会寻找藤野先生,哪怕先生已经去世,也想要见一见先生的后人。

于是他要求文集中一定要收录这篇《藤野先生》。

第二年,文集出版,可是鲁迅依然没有打听到先生的下落。

转过年十月,鲁迅病逝。

藤野先生的照片依然摆在他的床头,朋友们见了,便知道他心里始终有遗憾。

因此这之后,鲁迅在日本的朋友和同学,以及他的学生增田涉,从没有放弃过帮他寻找藤野。

1936年底,他们总算找到了藤野先生。

四处碰壁,两厢自卑

家国离乱,前路崎岖,在黑暗中艰难前行的鲁迅,一直都不敢与藤野先生联系。

但他不知道的是,当时的藤野先生与他一样,也在四处碰壁。

那个时候,日本的学校很流行“崇洋媚外”的风气。

1915年仙台医专缩减编制时,藤野严九郎因为没有出国留学深造的经历,就被辞退了。

四处求职无果,他便开始行医,然而在医院工作不久,藤野又失业了。

事业不如意,妻子又去世了,双重打击让他痛苦落魄。

无奈之下,他只好返回家乡福井县,靠经营一家小诊所谋生。

藤野先生是个正直严谨的人,甚至是有些死板。

他并不擅长接待病人,又因位置偏远的缘故收费很低,所以诊所也只是勉强经营,艰难维持生计。

1935年,日本出版了中国著名作家鲁迅的一本散文集。

藤野先生的儿子藤野恒弥,从老师那里得到了一本。

老师告诉他,这本书中有篇文章写到了一位在仙台医专任教的藤野先生,与他的父亲名字一样。

恒弥回家后,马上就把那篇《藤野先生》拿给父亲看。

藤野先生用放大镜仔细端详着文集上鲁迅的照片,细细看了很久后,他惊喜道:

“真的是周君啊!”

鲁迅与藤野先生的故事与情谊,在中、日两国流传甚广,但是藤野先生一直没有将他与鲁迅的关系告诉别人。

所以文艺界人士突然对此津津乐道,却根本不知道,藤野严九郎此时还在山村里谋生存。

1936年底,鲁迅的同学找到了藤野先生。

藤野这才意识到,原来周君一直在找他,哪怕并不知道他是否还在世,也想要见一见他的后人。

藤野先生深感后悔,于是写了一篇怀念鲁迅的短文,在日本报纸上发表。

在日本文学界也赫赫有名的文豪鲁迅,在藤野先生的眼中仍是二十几岁的模样。

藤野先生说,他之所以总是特别照顾周君,主要是因为当时日本的环境。

尽管甲午战争已经过去很久了,但仍然有很多日本人会歧视中国人。

在仙台医专,就有一些学生一直视周君为异类。

而藤野先生年少时曾学习过汉语,接触过中国文化,尊重中国的先贤,因此也十分爱惜来自中国的学生。

“听说周君直到逝世前都想知道我的消息,如果我能早些和周君联系,周君该会有多么欢喜啊。”

人们也对此感到好奇,藤野在看过鲁迅的散文后,为什么没有联系鲁迅,也没有告诉别人呢?

藤野先生在文章中解释,自己一直住在农村,并不了解外面的世界,对文学更是完全不懂。

这番解释,大概就和鲁迅先生说自己再没有照过相片,所以未曾与先生联系一样。

学生失望于自己的状况,不敢与一直帮助自己的先生联系;

先生落魄潦倒,也不知该如何面对已经成为文豪的学生。

于是这段珍贵的师生情谊,跨越三十余年,直至这时才又有了交集。

日本教材,广泛影响

《藤野先生》的首位日文翻译者是增田涉。

增田涉从小就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大学时在东京帝国大学学习中国文学。

大学期间,他听说了鲁迅的名字,拜读了他的作品,从此对鲁迅先生十分崇拜。

1931年,増田涉赴上海留学,师从鲁迅,研究中国小说史。

在上海的一年里,他每天都会到鲁迅先生家中听课。

鲁迅先生对待増田涉,就如当年的藤野先生对待他一般真诚。

因此,増田涉对鲁迅的思想有着更深入的了解,为鲁迅作品在日本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除了増田涉和佐藤春夫所翻译的版本外,《藤野先生》一文还有10个公开出版发行的译本。

由《藤野先生》的多次再译再版,可见鲁迅及其作品在日本的影响力。

鲁迅作品所传达的深刻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更是能引起世界读者的强烈共鸣。

而且鲁迅先生在日本学习生活过多年,与日本以及日本文学都有着深厚的渊源。

他的作品中有不少关于日本的描写,让许多日本读者感到亲切。

除此之外,鲁迅先生在日本的知名度高,也是因为他的作品在很早之前就入选了日本的语文教材。

继《故乡》之后,《藤野先生》是第二部被选入日本语文教科书的鲁迅作品。

《藤野先生》第一次被收录到教科书中,是在1938年。

1935年,应鲁迅先生的要求,《藤野先生》一文被他在日本发行出版的文集收录。

1938年,这篇文章就入选了弘文堂书房出版的《中国语读本》。

《藤野先生》不止是出现在日本的教材中,更是多次入选了日本各种青少年杂志读物。

可以说,日本民众对于鲁迅以及中国近代文学的认知,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藤野先生》。

与此同时,日本也出现了许多赏析文章,以及对鲁迅在仙台留学生活、对藤野先生其人其事的研究。

通过这样的不断再版与不断深入的研究,《藤野先生》成为了日本青少年阅读最多的外国文学作品之一。

《藤野先生》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在异国他乡产生了新的文学张力与生命力。

鲁迅和藤野的友谊,也成为了中日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增强了两国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鉴,对于推动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因此,他们的友谊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一段文坛佳话。

1983年,日本福井县芦原市,为藤野先生建立了一座纪念馆。

以此来纪念鲁迅和藤野先生之间,超越了国家局限与民族偏见的珍贵情谊。

纪念馆由藤野先生的故居改造建成,保留了藤野生活的部分原貌。

在与纪念馆的资料室里,保存着见证了这段师生情谊的史料。

包括那本被藤野先生修订过的笔记,以及促使鲁迅思想转变的幻灯片……

每年来到藤野严九郎纪念馆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其中也包括文学界的学者与研究人员。

尤其是许多中国的游客,为此专门到芦原这座偏僻的小城市来参观。

1983年,芦原市也因为《藤野先生》,与鲁迅的故乡浙江绍兴结为了友好城市。

参考文献

[1]周蓉.《藤野先生》:陪伴逆流而上者的暗夜星光[J].名作欣赏,2023(02):71-73.

[2]隋晓昱.《藤野先生》:藏在文字里的“民族魂”[J].初中生学习指导,2022(29):7.

[3]温立三.日本最新中学语文课程中的鲁迅作品[J].语文建设,2020(23):64-68.

[4]李宗刚. (2005). 鲁迅文化视野中的藤野先生.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9(2), 5.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