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东方IC

AI技术的发展,似乎总伴随着争议。最近的一波争议,是“AI复活逝者”。

今年2月底,知名音乐人包晓柏用AI“复活”女儿,女儿在妈妈生日时还为她唱了一首生日歌;3月初,商汤科技年会上,去世不久的商汤科技创始人汤晓鸥以数字人的形式被“复活”,还来了一场“汤式风格”的演讲。

亲人和友人用AI技术缅怀逝者,弥补情感缺憾,满足心理需求,完全可以理解。有人却从中找到了商机。最近,李玟、高以翔、乔任梁等已逝明星纷纷被AI技术“复活”,并被堂而皇之地放在视频播放平台上用于引流。这种消费逝者的做法,无异于给生者伤口上撒盐。乔任梁父亲就明确表示:“不能接受,感到不舒适,希望对方尽快下架”。

更令人震惊的是,据媒体报道,目前“AI复活亲人”已初步形成产业链,有专人负责发布视频吸引目标客户,有专人制作视频,有专门话术用于与目标客户沟通成单,还有专门的价目表,价格从一百到数万元不等。

这其实是一个信号:用AI制作让亲人都无法辨识真伪的视频影像,已经没有什么技术壁垒。这背后,除了有关于道德与伦理的争议,还要警惕隐私数据泄露被用于犯罪的风险。

新技术应用常常有“双刃剑”效应,此类教训已经很多。这提醒我们,“铸剑”的同时,要及时打造容纳锋刃的“剑鞘”,以免割伤自己。

在这方面,我国其实已经走在前面。去年1月实施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明确了应用深度合成技术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不得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损害国家形象、侵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经济和社会秩序、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等;去年8月,国家网信办起草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也详细规定了平台、个人等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的前提、条件和程序。

划定使用技术的“红线”和“底线”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确保规定得到有效执行,让利剑藏于剑鞘,在真正需要的时候才展露锋芒。

潘高峰/文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