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八年交趾入侵宋朝广南西路,宋神宗得广南西路奏报后,未与任何官员商量,直接下诏立即成立安南诏讨司,并选任赵禼为主帅,李宪为副帅,全权统帅安南诏讨司征讨交趾。此选任直接遭到士大夫的议论与反对。他们以宦官不可掌军为言,反对李宪出任安南诏讨司副帅。

后因赵禼与李宪不和,宋神宗不得不对主帅进行重新调整。宋神宗经二府建议,参考大臣、将帅等多方因素后,下诏选任郭逵为主帅,赵禼为副帅,全权统帅安南诏讨司征讨交趾。

但这种选任结果,由于后来郭逵与赵禼不和,加上其他原因,导致宋朝未能剿灭交趾,达到预期战略目标。最后宋交之战以交趾投降,朝贡宋朝而结束,使得宋朝失去“交州平日,依内地列置州县”的机会。

以宋交之战为对象,对宋朝战时主帅选任流程是什么,影响其选任主帅因素有哪些,其选任结果对战争有什么影响?

主帅的选任流程

交趾入侵宋朝后,宋朝即刻成立了安南招讨司。朝廷先任命赵禼为主帅,李宪为副帅,后又调整郭逵为主帅,赵禼为副帅出征安南,至此安南征讨主帅得以确定。

皇帝直命

熙宁八年十一月己巳:“广西经略司言,谍报交趾、广源州集乡兵,欲图入寇,又言古万峒为蛮贼攻劫。”到十一月戊寅“交趾陷钦州,后三日又陷廉州”,宋朝与交趾双方战争正式开始。

由于信息传递因素,宋神宗直到熙宁八年十二月丁未才“始闻钦州陷”。宋神宗随即进行一系列安排,其中就有他对反击交趾战争的主帅安排。当月辛亥,即熙宁八年十二月辛亥,宋神宗下诏,任命赵禼为主帅,李宪为副帅,全权统帅安南招讨司反击交趾。

宋神宗的此项安排,并未与任何人商量,而是由他独自决定后的直接任命。《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熙宁九年正月乙亥记载了此段史料。

宋神宗任命赵禼与李宪为安南招讨司主副帅后,御史蔡承禧所上。蔡承禧在札子中指出,神宗皇帝任命主帅,不与二府(中书门下、枢密院)商量,直接任命,这种做法不妥。他建议神宗皇帝,国家大事“除命大臣台谏之外,事无巨细”,都要经过二府大臣,如果没有经过二府大臣,则不要下达。

如果觉得二府大臣不可用,罢免即可,重新任命二府大臣,再次商量后下达。可见,神宗皇帝在选任安南主帅时,并未与任何人商量,包括二府大臣,所以才使得御史上书反对。

任命调整

御史的上书,并未使神宗皇帝派遣赵禼与李宪为安南招讨司主副帅想法改变,但宋神宗这个任命很快出现了问题。

赵禼与李宪二人因争夺安南诏讨司的主导权发生争执,导致大军还未出发,主副帅就出现不和,甚至最后出现了“交恶”。此种情况,属于兵家大忌,于是神宗不得不对之前的任命进行调整。

因赵禼和李宪的不和,使得之前本来没有参与主帅任命之事的二府,也开始发挥自己的政治力量。时任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王安石以“中人监军,唐叔世弊事,不可踵”告宋神宗,建议神宗以赵禼为主帅,去掉李宪副帅之职,安南事宜全权交于赵禼,而枢密使吴充则建议用郭逵。

宋神宗听王安石与吴充的建议后,他再三思考。最后神宗采纳了王安石、吴充建议,不久下诏。安南诏讨司最后以郭逵为主帅、赵禼为副帅而结束。

通过宋朝在宋交之战中对主帅任命的探讨,可知宋方在战时任命主帅流程是皇帝直接命令主帅—主帅合适—直接出征;主帅不合适—士大夫议论、二府参议—皇帝参考后再次任命—主帅合适—直接出征;不合适—重复后者流程,直到合适为止,整个流程中皇帝拥有绝对权力。

皇帝可以不与任何人包括二府大臣商议,即使任命下达后会受到来自士大夫的议论,皇帝也可以坚持自己的意见,直到这种任命会危及到战争时,皇帝才会参考二府大臣的意见对主帅进行调整。当然,以上选任流程仅是对宋交之战探讨后的结论,完整的宋朝战时主帅选任流程,应对宋代更多战争的探讨才能完成。

主帅的选任因素

战争主帅的选拔,绝非易事。选择得当,则战平国安;选择失误,则战败国危。虽然在选任流程中,皇帝具有极大的权力,那选拔是否是皇帝独裁呢?皇帝是否会参考其他因素?如果有,这些因素具体又是什么呢?

皇帝。皇帝在战时选任将帅拥有极大的权力。那此结论是否正确?通过宋朝官方讨伐交趾的诏书可以更加确定。

在诏书中透露出两个信息:第一,颁布诏书时安南主帅仍然是赵禼和李宪;第二,诏书撰写者是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王安石。通过前文选任流程的论述,可知王安石不喜中人监军,但此诏书中还是颁布了李宪为副帅,且由王安石亲自书写。剖析王安石如此做法,要么他完全没有参与安南主帅的选任商议,要么他参与过,而神宗皇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但无论是哪种情况,都证明了皇帝在选任将帅中几乎拥有绝对的权力。

二府。二府是宋朝元丰改制前对中书门下、枢密院的合称。两府长官在宋代合称为宰执,职能是辅助皇帝处理军国之事。宋交之战时,中书门下首相是王安石,枢密院的枢密使是吴充。虽然宋神宗初次任命主帅他们未参与,但是后续的任命调整,他们都有参议。

赵禼和李宪因争夺安南招讨司大权发生争辩,于是王安石以“中人监军,唐叔世弊事,不可踵”建议宋神宗以赵禼为主帅,而枢密院的长官吴充则建议宋神宗以郭逵为主帅。这里需要指出,吴充此种做法具有政治斗争因素的背景。宋交之战初期,“吴充与安石争伐交趾利害,安石言必可取。充谓得之无益”。吴充为了达到此目的,于是决定推荐王安石一直打压的将领郭逵为主帅。

王安石之所以打压和不喜郭逵,原因在于熙宁王韶开边时,郭逵多次攻击王韶,而王韶开边又得到了王安石的大力支持,所以当郭逵攻击王韶时,王安石力保王韶,且打击郭逵。郭逵在王安石的打击下,官、职、差遣都受到极大影响,甚至他本人仕宦也由此一度进入低迷,从而对王安石产生了不满。所以在向神宗皇帝建议谁为南方主帅时,吴充推荐了郭逵。

当然,无论王安石和吴充出于何种原因推荐主帅,神宗皇帝最后都参考施行。但无论二府大臣出于何种原因给出建议,他们都间接影响了主帅的选任。同时通过以上论述,可知王安石和吴充二人在推荐主帅人选事件上,首先考虑的因素不是将帅是否能够胜任主帅一职,而是考虑政治斗争,此种做法也引人深思。

主帅。出色的军事才能。赵禼,北宋成都府路邛州依政人,北宋中后期的军事文臣。他一生历任仁、英、神、哲四朝,为北宋守边四十年,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是北宋中期难得的军事文臣将领。任安南诏讨司主帅之前,他已经在陕西边境展现出出色的军事才能,受到了神宗皇帝的赏识。

郭逵,北宋中后期名将,历仁、英、神、哲四朝,功勋卓著,在出任安南主帅一职前,已有宣徽使高级军事头衔,一生为将深谋远虑,《宋史》评价他“一时最为知兵”。因刘旭《郭逵研究》已经对郭逵出色的军事才能有详细研究,笔者不再详细论述。在史料《宋史·郭逵传》中也有事例证明其本人军事才能的出色性。

李宪,宋神宗朝著名的宦官将领,历任仁、英、神、哲四朝。他一生主要军事活动在神宗朝,分别参与了熙宁开边、宋夏第二次灵州之战,《宋史·李宪传》评价他“以中(宦官)为将”“能拓敌降敌”。

丰富的作战经历。赵禼、郭逵、李宪三人除去有较为出色的军事才能外,他们三者之间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他们三人都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

赵禼在出任安南主帅之前,已经在陕西边境历任二十年左右。在此期间,赵禼先为“汾州司法参军”,后来郭逵宣抚陕西时,赵禼又被辟为宣抚“掌机宜文字”。因为其优秀的军事才能,很快他便出任为延州知州,并统领鄜延路的军政。任延州知州期间,他多次大败西夏入侵鄜延的军队,使得鄜延路边境得以安静。

郭逵在出任安南主帅之前,已经是功绩显著,作战经验毫不逊色于赵禼。他先后任职陕西、河东、河北等边境地区,担任过京东路“驻泊将”、真定府“兵马监押”“汾州都监”“泾原路副都部署”“陕西宣抚使”等职位,处理过边境冲突、地方叛乱等情况。

李宪在三人中,虽年龄偏小,但他作战经验是三人中最丰富的。宋神宗年间四大军事行动,分别是熙宁开边、宋交之战、灵州之战、西南夷之战。四大行动中,最成功的当属熙宁开边,而李宪就是全程参与了此次开边活动。后来王韶以功升任枢密副使时,李宪就成为熙宁开边后期的负责人之一。熙宁开边时,他收复河州,大败木征;灵州之战时,他攻下兰州,拓地千里,为宋朝下一步军事行动奠定了基础。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宋交之战爆发后,宋神宗先选赵禼与李宪为主副帅,后选郭逵与赵禼为主副帅,并不是偶然,而是皇帝参考赵禼、郭逵、李宪三人出色的军事才能和丰富的作战经历而决定的,因此将帅个人因素也是宋朝选拔主帅时的参考对象之一。

主帅的选任影响

战争主帅选任得当,则战平国安;选任失误,则战败国危。那选任结果对战争有何影响?主帅是否会受影响呢?

对战争的影响。宋神宗任命郭逵与赵禼分别为安南招讨司主副帅后,二人不久便领兵出征讨伐交趾。出征前期,郭逵与赵禼二人合作较为顺利,但到熙宁九年九月乙丑,两人开始出现“不相能”。于是宋神宗下诏,诏书对郭逵和赵禼二人的职责进行了划分,但二人不和的情况并未就此解决。

到熙宁九年十月己巳,赵禼无奈上书请求罢免。面对赵禼的上书与抱怨,宋神宗以“不许”驳回了赵禼的请求,并再次下诏言,以此来调节郭逵与赵禼的不和。赵禼面对神宗的下诏,被迫继续担任安南诏讨司副帅一职。但很显然,赵禼已经失去了对安南招讨司的领导权,郭逵成为安南招讨司真正的决策者,而这为后来宋朝未剿灭交趾产生了影响。

宋交之战中,赵禼的战略方案是先招纳刘纪的广源州,申景福的甲峒,然后再“驰至桂州,乘兵形未动,先抚集两江峒丁,择拳勇,啖以利,使招徕携贰,隳其腹心,然后以大兵继之”,最后从“广源间道”趋交州,“趣利掩击,出其不意,川途并进,三路致讨,势必分溃”,进而剿灭交趾,完成安南之战。

郭逵的方案则完全与赵禼相反,他先派遣“燕达将兵由太平寨入广源州”,并强行攻占了广源州,俘获了刘纪。然后再攻取“榔县”“门州”,后甲峒投降,然后再进军交州,剿灭交趾。但宋方进攻交州时,在富良江遇到了交趾的主力军。虽然宋朝最后大败交趾与富良江,却未能攻下交州,使得宋神宗“交州平日,依内地列置州县”的目标未达到。

对比赵禼方案和郭逵方案,可以发现,实际赵禼的方案更能够达到宋神宗的战略目标。赵禼的方案以招抚为主,充分信任和利用当地族群,然后集结大兵,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直接攻取交州。郭逵的方案则是以战争为主,先攻取广源州,再攻取“榔县”“门州”,最后大军再攻取交州。

郭逵的方案虽然也有一定的战略价值,且稳扎稳打,但这种方案导致行军时间长,军队人员消耗大,后勤供应不足。所以在富良江战役后,由于“九军食尽矣。凡兵之在行者十万,夫二十余万,冒暑涉瘴,死亡过半,存者皆病瘁”,宋方不得不被迫班师回朝,最后宋朝不败而败,交趾不胜而胜,结束了战争。

对主帅的影响。宋交之战结束后,宋神宗在熙宁十年二月丙午下诏,解除了郭逵和赵禼安南招讨司主副帅之职。五个月后,宋神宗又下诏,郭逵与赵禼分别被降官降职。其中,郭逵降官多级,且被安置,此种做法对武将而言基本意味着仕途的结束,后来郭逵被神宗“屏处十年”,直到哲宗立,在反变法派的支持下,才得以起复。

结语

赵禼虽然未被闲置,但在神宗一朝也未被重用。宋神宗后期的几次对夏行动,如灵州之战、横山进筑等,神宗都未重用赵禼,可见安南之战对赵禼仕途的影响。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