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我:同样是篡位,为什么人们默许曹丕篡汉,却对司马炎篡魏耿耿于怀?
这的确是一个很讽刺的事情,不过这个问题的确有讨论的价值。本质上都是谋反篡位,为什么曹家就要比司马家名声好得多呢?
既然要对比两者,那么分析之前,我们不妨费些口舌先把两个人篡权的过程简述一下,方便比较:
首先是曹丕篡汉,公元220年10月,汉献帝刘协在百官联名上书的“劝谏”下,最终宣布退位并将皇位让给曹丕。曹丕在此过程中故作推辞,在“三让”之后答应接管皇位。同月,曹丕称帝,立国号大魏,定都洛阳,自此历经一百九十多年的东汉王朝彻底拜拜了。
其次是司马氏篡位,曹丕在位期间司马家还不成气候,是曹丕为了抵抗蜀汉的入侵把大权交给司马懿。可以说司马懿是曹丕一手提拔起来的,当然这个前提是曹丕、曹植争位之时司马懿是站死了曹丕这边。
但是曹家这几任皇帝死的都太早,继任者年少,作为托孤大臣的司马懿和曹真、曹爽开始政治斗争。曹氏核心成员逐渐不满司马懿独揽大权危及皇权,可以说在曹芳即位后司马懿过了一段非常难受的日子。最终在曹芳和曹爽离开洛阳去高平陵扫墓的时候,起兵政变控制都城。在这场政变中司马氏把曹爽、曹羲、曹训、何晏等曹氏核心成员连根拔起,也是这场政变打下了司马氏篡位的夯实基础。
但是有一点我们需要讲清楚,司马懿尽管清除了以曹爽为首的曹氏宗族,可司马懿依然是魏臣。司马懿和曹操差不多都是在排除异己的过程中,给
可以看出,曹篡汉和司马篡魏基本上流程是差不多的,但是还是有些地方不一样。我们就通过对比两者有差别的地方来分析问题所在,那么咱们回到问题,为什么两个家族同样是篡位夺权,但是曹氏就要比司马氏更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呢?
一、先看奠定基础的曹操和司马懿两个人,这就很明显了,司马懿是曹操的臣,司马懿可是两朝托孤重臣。在我们眼里,司马懿发动政变的过程不忠不义,对不起“托孤大臣”这四个大字。排除异己可以理解,但是方式不是仅有屠杀这一个选择。即便是曹爽排挤司马懿,也没有说非要治他于死地,司马懿的所作所为已经严重威胁到皇室的地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觉得司马懿是偷偷摸摸地窃取政权,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忠义”二字看得十分重要,不然我们为什么如此推崇关羽?
这是我们排斥司马氏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为臣不忠。
二、可能有人说了,曹操严格来说也是不忠啊,那就得看下一代的对比了。我们再看曹丕和司马昭这两位,曹丕实为篡位,但是人家表面工作做得好啊,人家在刘协面前那可是毕恭毕敬。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确实是群臣上疏让刘协退位,刘协也确实是禅让给曹丕的。更关键的是刘协死后,人家曹丕那是哇哇大哭,心里怎么想的先不说,演出来确实有模有样。
再看司马昭,都传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种话了,还是皇室成员说的。这两者一对比,能一样吗?曹丕是三让三推”委屈“的当皇帝,司马昭是废了立,立了杀,杀了再立。司马昭的演技太拙劣了,野心都盖不住了,干着不忠不义的事,面子工程还没做好,不被骂才怪呢!
三、除此之外,更重要的近现代的文学影视作品对人物的刻画根深蒂固,无论在《三国演义》、《新三国》还是其他三国题材的作品中。司马氏所扮演的就是这样一个窃国卑鄙小人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一提到窃国,大多数人都先想到司马懿,其实司马懿连皇位都没坐过。这就是笔杆子的力量,刻在人心上的成见,而且这种往往是人们最难以逾越的。
其实我们仔细琢磨琢磨,曹氏和司马氏的所作所为有什么本质区别呢?不都是篡位夺权吗?可是咱们自古以来的人情就是这样,虚伪的面子上的周旋比明目张胆的我行我素就是有很大的区别。
就像过年大人给小孩子压岁钱,小孩越是一个劲地推脱大人就越是夸小孩懂事,可是小孩大人心里都懂,有钱谁不要?
当然,更重要的是,曹魏虽然没能大一统,但是一直在努力中,而司马氏的晋朝,导致了外族第一次入侵。包括后来的金朝、元朝、清朝等,也都是在这期间埋下的隐患啊……
就个人情感来讲,杨角风对曹操很欣赏,对司马懿,不太感冒,或许这也是一个原因吧!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举报/反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