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

作为中国古代名臣,司马光在很多人心中一直是忧国忧民、清正廉洁的代表。

他恪尽职守,敢于上谏,先后6次被免官,又6次被起用;他为官清廉,20岁步入仕途,官至宰相,然而去世后没留下多少遗产;他严于律己、勤俭传家,曾经专门撰写《训俭示康》训诫后人;他才华横溢,胸怀古今,留下了千古巨著《资治通鉴》。

但是看似如此完美的一位能臣,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却褒贬不一。

许多人认为,司马光图有“贤臣”之名,事实上却是一个刚愎自用、一意孤行的保守文人。

尤其是他在王安石变法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说某种程度上阻断了大宋中兴,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既是知己又是敌人

公元1076年,英宗皇帝驾崩,宋神宗继位。

神宗皇帝把在当时担任江宁知府的王安石调到中央任翰林学士,成为天子近臣。

从此,王安石与同为翰林学士的司马光关系日益密切。两人经常在一起饮酒作诗,谈论时政。

王安石与司马光其实有很多共同点。据史书记载:“荆公、温公不好声色,不爱官职,不殖货利皆同。”

但遗憾的是,二人在政治理念上,可以说是截然相反。

例如司马光维护祖制,王安石强调变法;司马光主张“节流”,王安石主张“开源”;司马光重视“藏富于民”,王安石主张“富国强兵”。

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政知事(相当于宰相)。在神宗支持下,王安石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历史上的变法,没有一次不受到顽固守旧势力的抵制。有个大臣罗列了王安石的十大罪状,想要扳倒他。

而此时的神宗皇帝坚决推行变法,就罢免了那个大臣的官职。

对此,反对变法的司马光看得清清楚楚。

他利用向神宗皇帝讲西汉历史的机会,提出“祖宗之法不可变”的主张,然后又接二连三地写信劝说王安石放弃变法。

可是王安石不为所动,因为他深知,北宋已经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

宋神宗继位的时候,宋朝已经建立108年,财政空虚,政治腐败,军事力量不堪一击。

军队人员虽多,但是战斗力弱,面对西夏、辽国的侵扰,只得花钱买和平。

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正是由宋太祖开始的重文轻武风气所导致的。

因此,变法几乎成了唯一的选择。

宋神宗是个有野心的君主,他坚定地站在了王安石一边。君臣二人一拍即合,开启了著名的“王安石变法”。

自熙宁二年(1069年)到元丰八年(1085年),王安石牵头进行了一场旨在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大宋于危亡之际的改革,史称“熙宁变法”。

他先后推行了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裁兵法等一系列政令。

农田水利法的推行,改善了全国的水利设施;青苗法减少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募役法增加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保甲法维护了农村治安;军器监法增强了军备。

这些举措都促进了农业生产,增加了国库收入,提高了军事能力。

根据《宋史》载:“熙宁、元丰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

总体来说,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极弱的局面。但是改革总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很容易遭到旧势力的反扑。

在变法中,虽然老百姓的负担没有增加,但地主、官僚、商人阶级的既得利益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尤以文人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阶层。这些人拥有大量良田,过去因为政策优待可以不交税。但王安石变法后,不但他们的田要交税,还要抽丁服役。

文人士大夫为维护一己私利,站到了变法的对立面。

在其中,司马光是带头的激烈反对者。但是他反对变法,并不是因为私利。

即是两个人在政治上斗得不可开交,王安石依然说:“司马君实,君子人也!”

司马光为什么反对变法?

作为保守主义者,司马光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坚持要遵循宋代先祖赵匡胤的那一套做法。

他反对的,并不是王安石想要富国强兵的本意,而是他过于激进的改革方式。

司马光认为即使改革,也首先要保证稳妥,循序渐进,不然势必会带来不可收拾的后果。

从学派上来说,他们同为士大夫,但是王安石实际上走的是法家路线,而司马光走的是儒家路线,这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达成一致。

神宗在位时,司马光不得志,所以主动申请离开京城,去了洛阳,从此一心一意撰写史书。

但是大宋朝廷中对于变法的争论始终没有结束。

司马光在文臣中影响力很大,一些文官躲在他的大旗下反对变法,而且振振有词,理直气壮。

拥护派与反对派展开了激烈的论辩,最终走向了朋党之争,史称“新旧党争”。

公元1085年,宋神宗驾崩,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

少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变法也随之破产。

高太皇太后是个守旧主义者,掌权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召回了司马光。

司马光执政数月,罢黜新党,尽废新法,史称“元祐更化”。

当时苏轼认为新政有可取之处,不应全面废止。他劝阻司马光道:“先皇刚刚去世,您就马上更改他的政策,这样做不好吧?”

可是司马光根本不听,反而大量起用保守派官员,驱逐支持变法的大臣,激化了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

公元1085年,司马光去世。他的继任者更加严格地执行反对变法的路线。

“王安石变法”最终走向了失败。

在“王安石变法”中,很多人都认为司马光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政治才能,反而把自己在政治上的弱点暴露无遗。

正如当代历史学家王曾瑜所说,他是个优秀的历史学家,“然而在政治上,也确是个庸才,毫无建树可言”。

小时候那个砸缸救人的那个孩子,长大后失去了推陈出新的勇气。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