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向来都是硝烟弥漫,“战国七雄”最终的获胜者也仅仅只有秦国而已。

激烈的战争中也总是能涌现出很多猛将,王翦就是秦国的大将,也是秦始皇兼并六国最大的功臣。

而他打仗有一个“恶习”,这个恶习让秦始皇心疼不已,但每次都只能“咬牙容忍”。

功勋赫赫的王翦

根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的记载,王翦本身就出生于一个军功地主家庭,从少年时代就爱好兵法,职业规划也相当明确。

二十岁就投身于军旅生涯的王翦并不是平步青云的,起初他也顶多是受到了秦军统帅白起的青睐,并将他调到了身边当亲兵,后来才升为将军。

不过,“跟错”了领导的王翦最初也没料到,白起竟然会落得个被秦昭王赐自尽的下场。

公元前251年,秦昭王去世后,子安国君继位,可安国君去世的很快,子异人又继位了,史称庄襄王。

庄襄王在位的时间同样不长,仅仅只有3年,随后就是嬴政继位,开始了“伟大事业”。

王翦在秦王政平息公子成矫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从此就得到了重用,从他的历史来看,秦王能够统一六国,王翦始终功不可没。

纵观整个“战国七雄”时代,其实真正有势力的也只有两个国家,分别是秦国和楚国,其他的势力虽说是以“国”而命名的,可他们的势力范围却小的可怜,有的还不如一个郡县。

秦国能迅速发展起来,光靠一众将领在外面打打杀杀也是不现实的,关键还是得靠一些改革措施。

商鞅的变法就给秦国打下的坚实的基础,到了秦昭王时期,白起在沙场征战更是让其余六国打得没有还手之力,秦王政早已有了坚实的基础,他站在了历史的交汇点,统一六国已是大势所趋。

继位之后的秦王政马上就制定了未来战略:在政治和外交上采取李斯所提出的“远交近攻”战略,逐步瓦解六国之间的联盟,还花费重金去收买对方国内的间谍,破坏行动。

而军事上,秦王政只安排了一个核心人物,那便是王翦。

在经过系列征战后,王翦的军事智慧才能已经完全能使他与白起、李牧、廉颇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

也正是因为廉颇能屡屡立下战功,总能得到秦王的赏赐,日子也非常富足。

作为秦国军队的统帅,王翦和嬴政的关系却也渐渐变得巧妙了起来,那个时候,目光能及之处除了秦国外也只剩下齐国和楚国了。

王翦率领20万军队继续向北进发,一路上同样是过五关斩六将,当时秦王这边给予的赏赐和奖励络绎不绝,王翦身边的绝大多数人都感到十分开心,也就是这个阶段,王翦考虑到军队作战的实际情况,认为未来的路“越走越窄”了。

最简单的判断,便是他认为秦王拿下天下只是时间问题了。

看着父亲越来越忧愁,儿子王贲十分不理解,他连忙问父亲:“父亲有功于国家,国王甚是信任,为何别人都感觉到欣喜,只有你会忧虑呢?”

王翦也如实回答了儿子的问题:“秦王这种人,你只能跟他共患难,却不能和他同富贵,我现在率领着几十万精兵强将在外,他能够放心么?送来礼物的时候,看起来是在安慰我,实际上就是对我不放心。”

言语间,王翦似乎又想到了白起经历的事情,接着对儿子说:“但愿我不要步武安侯白起的后尘。”

对于嬴政而言,这件事也势必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随着伐燕战争一结束,嬴政能不用王翦的时候就不会再用了,理由是“大将军对国家有功,年事已高了,需要好好休息。”

可大规模军事上的事情离开了王翦其他人还真办不了,就在公元前225年的时候,嬴政还专门针对伐楚商讨意见。

当然,群臣凑在一起讨论的是“如何伐楚”的问题。

朝堂上有一位名叫李信的将军,当嬴政问到“伐楚需要多少兵力”的时候,李信脱口就来“二十万!”

嬴政看到李信年轻气盛的模样显然也是不放心的,他转过头问了问身后的王翦,看看老将的意见。

王翦也是设身处地为秦国着想,他立即回答道:“要打楚国,至少得需要60万人。”

可这个数字也超出了嬴政的接受范围,他也开始觉得王翦老了,就连当年的锐气都没有了。

李信20万大军出征随后果然惨败,一切都被王翦说中了,对于嬴政来说,他继位以来就没有这么丢人过,因此也痛恨楚国,思来想去,除了王翦之外,似乎已经没人能受任于败军之际。

王翦早已称病回家养老了,这也是聪明的举动,他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早期的白起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这次嬴政也是着急请王翦出山,劝了几次之后,他甚至把“先王”给搬了出来,这才导致王翦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个问题,不过他还是坚持:“60万人,一个都不能少。”

此后,嬴政在全国范围内征兵,也给王翦凑齐了60万人。

这件事不得不让王翦多想,60万人全部交到了王翦的手中,嬴政真的能放下心么?

其实,早在王翦感受到秦王即将统一全国后,他就养成了个习惯:只要打仗,必要赏赐。

这次出征之日,王翦在临行前专门从袖子里掏出了一张单子,并对嬴政说道:“臣别无所求,唯希望大王将所列赐予臣下。”

嬴政当即就接过单子看了一眼,上面写了咸阳城附近的几处田地和房舍。

眼见嬴政认真阅读,王翦就顺势说道:“我是大王的部将,虽立下战功却始终没能封侯,所以趁大王亲近臣下的时候,多求良田和宅院,这样也能为子孙后代置业。”

结果,王翦“贪财”的行为才刚刚开始。

部队刚刚行至关后,王翦再度提出要嬴政给他增加赏赐,因为他心里清楚,这60万大军是秦国全部的军力,如果不多请求几次来表明自己的意志,秦王不可能相信。

可对于嬴政而言,战争期间本就有大量的金钱开支,王翦又在这个紧要关头上屡屡要赏赐,实在是不从国家的角度出发,可转念一想,这也正是说明了王翦是要“落叶归根”的,心疼的是钱,可若是秦国的地位保住了,那么多少钱都是少的。

王翦这一招绝非多余

光是有记载的,王翦就曾5次派出过使者找秦王要求赏赐。

别说秦始皇的心情了,当时就连王翦的那些老部将都看不下去了,他们纷纷劝说老将军适可而止,不要整天都想着给孩子们捞多少钱财,可这些话,王翦自然不会听进去。

他率领着60万大军杀向楚国,楚王命令项燕率领40万大军前去抵抗,值得一提的是,项燕自从上次大败李信20万大军后也是春风得意,他们士气正旺,不适合快速短兵相接。

王翦得知对方的情况后,也不应战,只有在极为被动的情况下才会还击,其他时候就好好休息,王翦本人还和手下的士卒们同吃同住,给大家加油打气。

过了一年多的时间,项燕见到王翦迟迟没有行动,还以为秦军没有进取之意,估计是在拖延时间,于是决定把握机会一举灭秦。

此时的楚军早已没有了最初的士气,他们也放松了戒备准备东归,可这个时候,王翦的60万大军突然扑了上来,楚军面对突然情况只好仓促应对,主力部队大都被歼灭,只好朝着江浙一带退去。

王翦知道此时是追击的最好机会,于是命令李信率领一队人马过汉水、下长沙;而自己的那一队人马顺着长江而下,在项燕后面穷追不舍,说什么都要将对方一网打尽。

楚国灭亡之后,也为嬴政建立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扫清了一切障碍。

王翦是聪明人,他在回来后第一时间就交出了兵权,从此不再问世事,他也知道,其他的小型战争国家有人能够去完成,不会再需要他了。

秦王想要让王家人一直当将军,可王翦却坚决不让自己的孙子当兵,他说:“我家已经有3人为将,杀戮过多,现在天下已经太平,投军也并非是上策。”

后代有评价称“王翦的做法是多此一举”,不过细细想来,这也正是老将军的过人之处,在战国时期,很少见到能够善终的大将。

诸如白起、韩信、卫青这类人都是极为有勇的,可若是让他们跟王翦去比政治头脑,显然还是差距有些大了。

白起被赐死、李牧也被赵王所杀、韩信被吕后斩杀,就连卫青到了后来都是郁郁不得志,这也说明,王翦完美书写了自己的人生,他在领兵作战的时候像一头猛虎,而面对嬴政的时候,他又能像猫一样,极其善于伪装自己,让多疑的嬴政都能相信他是没有野心的。

特别是在战国的历史上,王翦的军事实力毋庸置疑,可他在政治生涯中的各种表现也是值得研究的。

前者决定了他功绩的大小,而后者则是决定他究竟能活多久,他的安逸终老和白起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王翦的孙子王离却没听从爷爷的劝告,还是选择了军旅生涯,靠着能力上位的同靠着家族势力上位的一对比差距也就出来了。

后来项羽入关的时候在关外和他大战的正是王离,王离也落得个被项羽所杀的命运,有趣的是,这个项羽就是项燕的孙子,这么算来两家还是世仇。

参考

王翦善终 蔡诗安; 党政论坛(干部文摘)

王翦:装贪财博信任,得以善终 王洛国编著. 中国历史名人的另类智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