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我国进行了隆重的授衔仪式,十位大将也是家喻户晓。

这些大将虽然手握重权,却绝不会为自己的私生活滥用权力,而王树声便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1971年,王树声在军营门口被哨兵拦下,但他却并未发怒,反而积极配合排队填表的要求。

那么,王树声到底为何被哨兵阻拦?后来,事情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探望女儿,却遭阻拦

1971年1月28日,正值大年初二,北京一处部队门口,早已出现了熙熙攘攘的人群。

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青年士兵的父母,由于部队没有放假,所以他们只能前来探望自己的子女,以实现短暂的团聚。

在人群中,有一个身着棉衣的老人十分引人瞩目。

只见他头发花白、脸上也爬满了皱纹,至少有六七十岁的样子,但却目光坚定、体态端正,完全不像一个普通的花甲老人。

原来,这个老人正是开国大将王树声。

当时他正担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央委员等职位,在解放军中可谓声名显赫。

然而,眼前这个部队的哨兵却没见过王树声,只是将他当成了普通的军人家属。

所以,在王树声想要进门的时候,哨兵伸出右手拦住了他,并且严肃地说道,“同志,请排队填表”。

听到这话,王树声先是一怔,随后便将手伸进了口袋,打算掏出自己的军官证。

但犹豫了片刻,证件终究没有掏出来,而他也二话没说,径直走到了队伍末端,和人群一起等待起来。

此行,王树声是来看望女儿王季迟的。

王季迟当时年仅16岁,但王树声却从小教育她,女孩子也不能娇生惯养,所以早早把她送到部队锻炼。

此后一年内王季迟都扎根部队,从未回家,所以王树声才打算在春节期间抽空和她见一面。

不过,当天的人实在是太多了,由于不愿意亮出大将的身份,王树声只能默默跟在队伍后面等待。

等到王季迟接到电话出来的时候,三个小时已经过去了。

见父亲被冻得鼻子通红、脚步不稳,王季迟不禁急得流下了眼泪。

她疑惑地询问父亲,为什么不向哨兵表明身份,让他们通融一下。

然而,王树声却一言不发,他一边静静地注视着女儿,一边从包里掏出了一些家里带的食物,随即便询问起女儿的近况。

听到女儿在部队中表现不错,王树声这才露出了微笑。

不过,他一再强调,千万不能自持高干子弟的身份,一定要稳扎稳打、服从命令。

见年迈的父亲还是如此“古板”,王季迟又气又笑,但心里却泛起了一股暖流。

此时,传达室的门卫正面无表情地注视着来往的家属,在部队呆久了,他们对此早已见怪不怪。

但他们恐怕怎么也不会想到,眼前这位不起眼的父亲,竟是开国大将王树声。

探望时间到了以后,他们甚至还对王树声不耐烦地催促了几句,不过,王树声却并没有发火,只是按照规定与女儿告别。

然而,就在分别之际,王树声的一个动作,使得王季迟再度泪流满面。

说到这,可能有朋友会好奇,王树声到底为何如此低调?他最后又做出了怎样的举动?

这还得从王树声的生平讲起。

从麻城小将,到开国将军

1905年,王树声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市的一个农村家庭,不过他却酷爱读书。

作为同龄人中少有的考入麻城高等学校的年轻人,20岁毕业那年,王树声便被聘请为教书先生,在家乡的私塾任教。

在此期间,他接触到大量进步刊物,逐渐对马列主义心驰神往。

所以,在1926年工农革命军行至麻城时,王树声便响应号召,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当时正值北伐战争伊始,王树声也想走上前线,加入北伐军的队伍,但是在组织的安排下,他还是留在了家乡。

要知道,麻城是当时湖北地主保守派势力最为严重的地方之一,在那里进行革命面临着重重阻碍,甚至随时有生命危险。

但王树声却不怕困难,毅然接受了组织下达的任务。

此后两年内,他扎根麻城,积极发动农民,开展反帝爱国运动,并对乡绅、地主等势力进行打击。

在他的指挥下,农民自卫军虽然人数较少,武器装备也比不上正规军,但却屡屡打出胜仗。

1927年6月,他甚至打赢了上万人的乡绅武装,并歼敌3000余人,重重地挫败了地主乡绅卷土重来的企图。

在他的努力下,当地旧势力逐渐得以剔除,凭借着这些成就,他也顺利当上了麻城县委委员。

值得一提的是,在麻城领导革命的过程中,王树声练就了一手好枪法。

黄麻起义期间,他曾一枪击毙敌军的“师爷”,因此,后来红四方面军都称呼他为“神枪手”。

长征途中,王树声率部行至一间寺庙,屋顶有三片青瓦已经翘起。

于是他对着士兵说,“信不信我能把这几片瓦打下来”,话音未落,王树声已经连开三枪,而三片翘瓦果然应声坠地。

自此,王树声神枪手的名声更是越传越广。

当然了,要想在军中取得成就,光靠枪法是不够的,真正令王树声名声大噪的,是他灵活多变的指挥艺术。

土地革命期间,他利用“围点打援”的战术,也就是说,先围住一处敌人,吸引敌方援军,再集中火力、逐一击破。

先后拿下了黄安战役、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以及土门战役等诸多重要战役的胜利。

累计歼灭敌军数万人,为红军的生存与壮大做出了卓越贡献。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王树声同样建树颇丰。

1938年,他任晋冀豫军区副司令员,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刻咬牙坚持,并建立了冀东抗日革命根据地,此后便四处游击。

1940年他又转战太行军区,配合刘伯承部作战,极大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放战争开始后,王树声先后参加指挥了中原突围、挺进大别山等耳熟能详的战役。

尤其是在大别山中,王树声歼灭清剿了1.5万余名国军残部,为解放全中国扫清了诸多障碍。

成就巨大,生活简朴

说了这么多,大家应该也能看出来,在中国革命的各个时期,王树声都立下了赫赫功勋,所以在1955年授衔时,他也顺理成章地获得了大将军衔。

双喜临门的是,这一年王树声刚满五十岁,不仅收获了重要的荣誉,还生下了第一个女儿。

对于戎马一生的老将军而言,这甚至比大将军衔还要宝贵,所以,王树声特意给女儿取名为王季迟。

言下之意,自己中年才得爱女,实在是有些珊珊来迟。

从这个名字也不难看出,对于这个来之不易的女儿,王树声自然十分宠爱,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他也一直亲切地称呼她的乳名王四毛。

不过,宠爱归宠爱,对于王季迟的教导,王树声却向来严厉。

而他教育的方式,主要便是以身作则,因此,王季迟从小便见识了父亲两袖清风、一心为民的无私精神。

作为新中国的大将,王树声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国家优待,不过,对于这些待遇,他却从来不肯接受。

国家给他分配了一套新房,他婉言拒绝,一家人只是挤在小屋里。

国家提出要给他配一辆私人用车,可他却说,有单位的车上下班即可,不愿意为私人事务占用国家资源。

甚至他也不愿利用手中权力去购买粮食,只是让家人同其他北京市民一样,按照政府规定购买。

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都给王季迟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她也耳濡目染,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理想,所以在15岁那年她便参军入伍,成为解放军的一员。

此后一年,王树声都没有提出让女儿回家休息。

直到1971年春节期间,王树声的妻子和三个儿子全部回到了故乡,只剩下他一人留在北京。

看着家里寒冷的房子,66岁的王树声顿感一阵孤独,于是便联系女儿,打算和她见面聚一聚。

然而,王季迟请假回家的神情却没有获批无奈之下,王树声只好亲自赶往女儿所在的部队。

于是便出现了开头提到的那一幕,面对哨兵的阻拦,王树声不想利用手中的权力,也不想惊动部队的其他领导。

所以便隐瞒了自己的身份,和众人一起排队填表。

然而,就连王季迟也不知道,当时父亲已经罹患胃癌,身体非常虚弱,那排队的三个小时对他而言十分煎熬。

在探望时间结束后,王树声已经面色苍白、体力不支,不过,他仍旧不愿让司机来接,只是独自走到了公交车站等候。

见到这一幕,王季迟更是万般心疼,泪水也随之簌簌而下。

“绝不能公器私用”

后来,王季迟曾亲自透露与父亲这一珍贵回忆,众人听闻皆感动不已。

然而,这只不过是他日常生活的一个缩影,严于律己、不搞特殊的原则,早已被他写进了家规。

我们刚才也提到过,建国后王树声继续在军中担任重要岗位。

从1950年开始,他历任湖北军区司令员、总军械部部长以及国防部副部长等职。

由于地位很高,所以老家的一些亲戚也试图找他帮忙安排工作,然而,不管是谁前来,王树声一概拒绝。

面对亲戚的请求,他直言,“党和人民给我的权力,不是用来营私的,你们有困难,可以自力更生,或者向当地政府求助,恕我不能帮忙。”

当然,虽然王树声的态度强硬,但遇到亲戚山穷水尽的时候,他还是会伸出援手。

不过不是利用手中职权帮他们走后门,而是自掏腰包帮他们度过难关。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对待身怀残疾的儿子王鲁光,王树声同样大公无私。

王鲁光是王树声的长子,在解放战争中出生的他从小便很懂事,成年后更是进入科研领域深造,成了军工行业的一位顶级人才。

不过,毕业后王鲁光因公受伤,导致双腿瘫痪,从此靠轮椅为生。

为此,他主动推掉了早就定下来的婚约,直到1972年,才与另外一名女子结婚。

而对于儿子的婚礼,王树声也是一再强调必须遵从一切从简的原则。

以至于王鲁光把室外的一个石头茶几搬到屋里,用桌布蒙上,将两把旧椅子放在两边。

后来,王树声的警卫员看不下去了,便自作主张地将单位休息室里面的两把金丝绒面椅子和一张大理石茶几,拿过来准备暂时放在新房里,等婚礼完毕后便搬回去。

然而,王树声见状却怒不可遏,平日里一贯和蔼的他,罕见地冲警卫员发了脾气,“你到底想干什么?”

警卫员大惊失色,随即小声嘟囔着,“只是借用,应该没问题吧”。

没想到,听完这话,王树声更加生气,二话不说便勒令警卫员将东西全部搬回去。

随后他还一再强调,“你给我送回去,公家的东西不能动!”。

由此可见,王树声做人的原则并非说说而已,而是时刻遵守,就连自己的家人也不例外。

正是由于不爱物质、不图享乐,所以他将自己几乎所有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国家和军队。

就连1974年因胃癌晚期去世时的前,王树声仍奋斗在工作岗位上。

结语

从麻城出身的少年英雄,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常胜将军,再到共和国两袖清风的中央委员。

王树声用一辈子的时间,书写了一篇永垂不朽的传奇,值得一提的是,晚年间因工作繁忙,他无暇抽身返回家乡,所以临终前他特意留下遗嘱,让妻子带着将自己的一半骨灰送往麻城安葬。

或许,只有在魂牵梦萦的故乡,他才能得到片刻的安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