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城邦政治地位的基础

科林斯战争结束后,斯巴达很快受到忒拜的挑战,爆发了斯巴达和忒拜的争霸战争,公元前 371 年留克特拉战役 (The Battle ofLeuctra) 标志着忒拜霸权的开始,斯巴达在忒拜的接连打击下爆发了黑劳士起义,甚至被迫解散伯罗奔尼撒同盟,之后希腊世界经历了忒拜的短暂称霸阶段。

从记载来看,从公元前 371年到公元前 340 年,科林斯在希腊大陆政治事务方面发挥的作用已经大不如前.公元前 371 年到公元前 366 年主要是追随雅典和斯巴达的反忒拜同盟。科林斯在科林斯战争中遭受严重损失,战后它重新投向斯巴达,成为忠实的盟友。

斯巴达霸权衰败后,复兴的雅典依靠第二次海上同盟企图取而代之,便与大多数伯罗奔尼撒城邦结成防守同盟。

公元前 370 年,曼提尼亚和铁该亚组成阿卡狄亚同盟(The Arcadian League) ,并与伊利斯、阿尔哥斯结盟,共同反对斯巴达,之后它们投向彼奥提亚同盟。

忒拜主导的彼奥提亚同盟已经联合了除雅典外的几乎整个中希腊,下一步就是征服伯罗奔尼撒,遂与反对斯巴达的阿卡狄亚同盟订立了盟约。

面对忒拜的威胁,斯巴达和科林斯谋求与宿敌雅典联合,经过科林斯使者的游说,雅典和斯巴达、科林斯等伯罗奔尼撒城邦组成的反忒拜同盟得以确立。

战争爆发后,忒拜名将埃帕密浓达斯(Epaminondas)分别于公元前 370 年、369年和 367 年三次率军侵入伯罗奔尼撒,在后两次入侵中,忒拜军队越过地峡长驱直入。

第二次入侵中,斯巴达、雅典、科林斯和麦加拉等联军派出一万重兵驻守地峡,并且修筑了从肯克莱到莱凯昂的栅栏和壕沟,以阻止彼奥提亚军队侵入伯罗奔尼撒。

埃帕密浓达斯进攻斯巴达人把守的薄弱环节,轻松取胜后便越过了地峡,”此时地峡抵御敌军的军事价值已经比较微小,第三次入侵中,阿尔戈斯军队应埃帕密浓达斯的要求占领了奥奈恩山,使得忒拜军队轻松越过地峡入侵伯罗奔尼撒。

在这几次忒拜入侵中地峡发挥的作用并不理想,但这并不意味着科林斯的政治地位已经微不足道,科林斯凭借控制地峡的地理位置,对伯罗奔尼撒地区的战争形势仍然十分重要。

因此受到斯巴达、雅典等盟友甚至敌人忒拜的重视,忒拜运用军事压力威胁科林斯屈从,遭到科林斯坚决抵抗,雅典则试图用自己的士兵控制地峡,也被科林斯拒绝。

科林斯由于参与反忒拜战争而饱受磨难,公元前 366 年,科林斯争取斯巴达的同意后,向忒拜发出和平信号,希望保持中立地位,并得到对方同意,宝贵而短斩的中立给了科林斯喘息和恢复的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科林斯也正是凭借自己占据地峡的优势地位,才拥有一定的政治资本以要求获取中立地位,保持中立期间它可能允许交战双方通过地峡,以此避免被战火波及。

从宣布中立到之后的二十年间,科林斯几乎没有参与希腊大陆的纷争,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它的衰落,在希腊大陆之外,它甚至还可以发动子邦进行远征。经过短暂的休养生息,到公元前 344 年,科林斯的经济已经恢复繁荣。

同时,西西里岛的叙拉古受到迦太基的威胁,便向母邦科林斯求援,科林斯最初派遣提莫利昂(Timoleon)和 10 艘船前往支援,之后又增援了 2000 名重装步兵、200 名骑兵和十艘战舰。"鉴于跨海远征的困难性和当时科林斯的实力,相比较公元前 394年科林斯在本土作战投入 3000 名重装步兵,科林斯此时的援军已经是一支很强大的军队。

几个世纪以来科林斯和子邦维持的密切联系也延续着,如琉卡斯以及科基拉也参与支援叙拉古,之后它们还跟随科林斯参与抵抗马其顿的斗争。

这些城邦并非受到母邦科林斯的胁迫而被迫参战,而是出于政治和文化上的联系,这种认同感则来源于母邦科林斯和子邦之间频繁的经济、政治及文化交流,科林斯凭借对地峡的控制确保了海外交流的便利性,从而使得母邦与海外子邦的交往持续进行。

由此可见,古典末期的科林斯还拥有不弱的军事力量,同时对子邦保持着一定的政治和文化影响力。

新旧交替阶段的重要会议场地

忒拜的霸权维持了不到三十年,在与贯穿整个古典时期的两次重要政治集会都举办于科林斯地峡,第一次是波澜壮阔的希波战争的先声,是希腊古典文明步入鼎盛的序曲,第二次则揭开了希腊化时代的序幕。反忒拜同盟的作战中受到极大消耗。

在希腊各邦混战不休的同时,希腊北部的马其顿王国悄然兴起,一代雄主腓力二世继位后励精图治,改进战术,介入希腊城邦纷争,积极对外扩张以谋求全希腊的霸权。马其顿迅速控制了北部、中部的帖撒利亚和彼奥提亚地区,马其顿成为威胁希腊各邦独立的共同敌人。

面对步步紧逼的马其顿,为了维持希腊各邦的独立自主地位,公元前 339 年,雅典和拜不计前嫌,组成了反马其顿同盟,科林斯毅然加入该同盟。在公元前 338 年的喀罗尼亚战役(The Battle ofChaeronea) 中,科林斯与雅典、忒拜等主力部队并肩作战,但由于实力差距,希腊盟军最终失败,它们再也无力阻止马其顿的铁蹄。

公元前 337 年,腓力二世召集除了斯巴达之外的希腊各邦在地峡举行全希腊大会,组成全希腊联盟、维持希腊和平稳定并决定对波斯作战。联盟设立了管理机构“希腊议事会”,议事会在地峡、德尔斐、奥林匹亚、尼米亚等泛希腊宗教中心举行。

尽管文献没有明确记载此次会议具体地点,但根据之前腓力希望各邦共同参加地峡运动会的呼吁,作为泛希腊宗教中心的圣域是不二之选。

此外,鉴于长期敌对的各邦之间的猜忌心理,相比较科林斯城,作为宗教圣地的圣域波塞冬圣所位于四通八达的地峡区域内,不仅对于来往使节十分便捷,也是最为神圣且安全可靠的集会场所。

值得一提的是,不久腓力遇刺身亡,亚历山大继位并平定叛乱后,他也先后在地峡的圣域举行了两次会议,并被推选为希腊联军统帅,可见地峡作为重要政治集会场所的地位仍未受到动摇。

之后马其顿长期在科林斯驻军以加强控制,尽管此时科林斯的政治军事实力已经不再强大,但腓力和亚历山大将希腊联盟命名为“科林斯联盟” (The League ofCorinth),从侧面反映出科林斯凭借地峡长久以来维持的文化影响力,当然相比于这种文化影响力,科林斯的军事政治地位已经退居其次了。

整个古典时期,科林斯始终掌握着地峡,凭借地峡带来的战略优势,在各邦中的实力不容小觑,但它和其他希腊城邦一样,在经历近两个世纪的争霸厮杀后已经疲惫不堪,受到严重削弱。

尽管地峡在历次战争中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但这种价值和作用毕竟从属于科林斯以及同盟的战略战术水平和硬实力。

由于战略战术失误或实力差距,科林斯在历次军事行动中难免受挫,而且受到强邦强权政治影响,地峡带来的优势不足以挽回科林斯的败局,甚至作为战胜方也无法弥补战争损失,科林斯的国力和政治地位不可避免受到影响。

到了古典末期,科林斯的政治军事地位已经不再耀眼,但凭借地峡还保有较为强大的文化影响力。

科林斯和其他希腊城邦一样无法阻挡新兴的马其顿王国的强大攻势,无法摆脱其最终被马其顿征服的命运。亚历山大帝国瓦解后,在继业者君主战略意图主导下,对地峡区域的建设投入也迎来新高峰,但科林斯在政治上已经失去独立自主地位。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