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键盘打字司空见惯,拼音、五笔各种方式大家用得得心应手。

但你用键盘的时候想过吗?拼音是1958年才传入我国的,五笔输入法更是1983年才被发明,在这之前,中国人是如何用打字机打字的?

打字机无法打中文

打字机并非起源于中国,世界上最早的打字机诞生于1808年的意大利,直到二十世纪初打字机才传入中国。

关于写字机器的构想,最早来自1714年英国工程师亨利·米尔便申请的一项专利,但可惜的是相关图样并没有留存下来。

而第一台实用的打字机是19世纪60年代,美国人克里斯托夫·拉森·肖尔斯发明的。之后,打字机迅速发展。

对于英语这类表音文字来说,键盘的设计非常直观且便捷,只需要制作出26个字母、0-9这些基础数字和一些常用的基本符号,就可以用键盘打出相应的字母组成所需要的单词和句子。

在克里斯托夫的打字机之后,西方的打字机就逐渐实现了缩小打字机体积、减少键盘字母数量等方面的更新,并不断优化键盘的布局,以更好地适应使用者的习惯。经过许多人的改进,打字机的功能逐渐完善,结构基本定型。

到了1910年左右,打字机的生产已经实现了高度的标准化,各家公司生产的打字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打字机成为办公室的常见之物,并很快在各国得到推广,在英国、德国、瑞士等国逐渐形成了一个打字机制造工业。

1876年中国海关关员李贵在“费城世博会”上看到了一个“巧妙装置”,这就是打字机,他感受到打字机的设计精巧,却也意识到它打不出汉字。

这是因为汉语属于表意文字,汉字是音义结合体,也就是说每一个汉字它固定有一个符号表示,而不像英语那样由字母组成。

用打字机打英语这类表音文字,只需要固定的几个字母,像英语里的26字母,但是汉字却不能用字母组合的形式来表示。同时,汉字数量庞大,哪怕只是常用的汉字也多达3000余字,用打字机全部表示出来并不现实。

就算制造出来了包含所有常用汉字的打字机,在大量汉字中找到需要的字也并不简单,反而比写字更慢,这就违背了打字机快捷的初衷。

因为语言差异带来的限制,中国打字机在重重困难中开局,急需解决的问题便是如何以可行又便捷的形式,将汉字表示出来。

中文打字机发展史

中国第一个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中文打字机,是1880年,由在通州传教和办学的美国公理会传教士谢卫楼发明的。这一台中文打字机虽然实用,但是因为制造费用太过高昂,就没能制造普及。

中国第一架铅版打字机是留德归国的周厚坤在1913年研制出来的,自此开启了中国打字机的艰难发展史。

在周厚坤之后,又有山东留美学生祁暄在1915年发明了一台中文打字机,并最终成功申请到了专利。祁暄发明的这款打字机,结构比较完备、运用比较灵便、打出来的字也比较清晰。但是这款打字机仍是铅板打字机,它将常用的汉字都做成铅字,打字时需要找到需要的汉字。

因为汉字数量庞大,这个打字机的铅字盘就有好几层。这就给使用者带来了很大不便,因为要想提高打字速度,就要熟记各个汉字的位置,实用性仍有待提升。

而中国第一台真正实用的中文打字机,是1919年由舒震东制造的舒式打字机。舒式打字机的键盘改成了拾字板,原本的十指打字也改成双手找字,并将常用的汉字排在中间以便拾取,还有相应的字表。

舒式打字机因其便捷性,很快就得到了广泛地应用,成为今天我们比较熟知的打字机,甚至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都还在使用。

在舒震东之后,登场的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林语堂。当然,我们熟悉他,主要是因为他的另一个身份:作家。

但在写书之外,林语堂为发明打字机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他发明的机器最终被命名为“明快打字机”。

明快打字机和英文打字机差不多大小,同时结合“常用字理论”“组合理论”和“上下形检字法”。他所自创的“上下形检字法”原理有点类似于现代电子计算机最初的输入法逻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打字速度。

但因为当时正值内战时期,这款打字机最终也未能得到量产。

此后的打字机,尤其是五十年代以后的打字机,大多走不出舒式打字机的范围,都是在它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虽然后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打字机,像电华打字机、飞鸽牌打字机、双鸽牌打字机等,都没能从根源上改进当时打字机打字速度较慢的问题。

直到1952年,打字员张继英使用十八盘拣字法改变了打字机字盘的排列方式,大大提高了打字的速度。

这种拣字法就类似于今天我们使用键盘时的联想功能。但是并不能适用于所有职业,词语使用习惯是因人而异的,重新排字表也比较费时费力。

一直到八十年代,我国颁布汉字编码国家标准后,在1982年才出现了英文打字机,真正实现打字的提速和简化。

之后,数字时代的来临,打字机进入计算机输入时代,迎来了非常辉煌的发展期。在这个过程中打字机随着各种电子产品的出现,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但是出现了智能ABC输入法、五笔输入法,还有我们今天最为熟悉、也最为常用的拼音输入法。

总的来说,中文打字机通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从铅字排字表到拼音的使用,最终克服了表意文字所共同面对的打字困境。

中国汉字的优越性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到今天的文化,传承了五千年,以汉字为纽带,不断延续着炎黄子孙的精神和文化基因。

我们所知道的民族的史诗神话、历史都是靠文字记录的,像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历朝历代的历史,没有文字,是根本不可能留存下来的。可以说,汉字是传承中华文化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工具,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

汉字是表意文字,与其他表音文字相比,它具有明显的优越性。首先,它不通过形态的转变来表示时态、数量关系,而主要通过独一无二的字形来表意,所以汉字的视觉辨识度是远超英语这样的拼音文字的,这是汉字的第一个优点。

像早期甲骨文中的象形文字,就非常的生动有趣,以事物的形状表示指代事物本身。像上图中的“马”字,就有比较形象的“马”的形体,比较直观。这种形象性特点一直延续到今天,尤其是在汉字简化之前,一个繁体字所蕴含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同时,表意文字相对来说比表音文字稳定,有利于文化连续地传承。因为汉字字形比分散的字母组合更为稳定,而语音又是一种语言中最快发生变化的因素,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受到语音变化的影响较小,就比拼音文字具有更强的通用性和历时性。这对于文化的传承来说,是非常具有优势的。

而且,作为世界上仅存的表意文字,单个汉字的信息量也大,这使得汉语文本能在更短的篇幅里,表达出更多的内容。像我们非常熟悉的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短短数十字,就可以传达出“意内言外”的韵味。

总的来说,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仅存的四大文明,汉字作为仅存的表意文字,其优越性不言自明,这也提示我们在“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 ”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去自觉去学习汉语,建立起文化自信。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