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桥段,看似矛盾明显,但却很有可能只是演戏而已;
       有些角色,看似糊涂不堪,实则有着极为精明的表现;
       《雍正王朝》的经典,就在于镜头背后的故事,更在于语言背后的含义。
       热河狩猎结束,康熙皇帝返回京城,曾经邀请太子师傅王掞同车共乘,这个操作到底有着什么目的?
       另外,康熙皇帝明明知道有人模仿太子笔迹,伪造了调兵手谕,为何再也没有了下文?
       更让人感到疑惑的是,康熙皇帝宣布废黜太子胤礽,王掞为何就敢骂尽皇子百官,甚至连康熙皇帝都不放过,直接给出了“不教而诛”的大胆评价?
       糊涂,还是精明?
       或者,王掞早就得到了康熙皇帝的授意,才敢如此胆大妄为?
       这场经典的朝廷叫骂,绝非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自热河返回京城,康熙皇帝立马主持召开了最高会议,当朝宣布了废黜太子胤礽的决定:
       康熙:朕十月十六日,自热河发来的谕旨,你们都看到了,朕停用了太子的一切印信,太子不尽职,不修德,深失朕望,为了上不负列祖列宗在天之托,下不负天下臣民之望,朕决意废黜胤礽的太子名位
       原因很简单,只是不尽职不修德而已,至于太子有没有勾连我的后宫妃嫔,有没有举兵造反,有没有把我气到差点回不来,鉴于皇家体面的需要,鉴于大局稳定的需要,我不想说,你们装着不知道,只需要记住这个结果:太子已然被废了!
       但是!
       《雍正王朝》如此经典,哪能就像表面上看起来这么简单,别忘了,康熙皇帝已经知道太子并没有造反,调兵手谕乃系有人伪造,幕后的黑手还没有揪出来呢!
       如果就这么废掉了太子,康熙皇帝岂不是明知前面有坑,偏还闭眼往下跳?
       所以,他废掉太子绝非真心,就只是缓兵之计,毕竟调兵谋反这样的事情已然发生,事情的真相尚未查明,太子就必须背上这个黑锅!为了调查清楚谁伪造了调兵手谕,更为让蓄谋夺嫡的皇子主动跳出来,康熙皇帝只能先演一出戏!
       当初叫王掞同车共乘就是为了商讨此事,就是为了让王掞当庭发难,为将来复立太子提前做好准备!


       所以,康熙皇帝的话音刚落,王掞便立马站了出来:
       王掞:皇上,臣有本奏,请皇上鉴纳
       康熙:我知道你要说话,但朕今天不想听你再说,你是一个正人君子,为了辅导太子,数十年呕心沥血,朕一直心存感激,这就是朕为什么要召你同车共乘的原因呐。作为师傅,你尽了责,作为父亲,朕也尽了心,无奈所琢非玉,难成大器,你也不要过于伤心
       康熙皇帝当然知道王掞会站出来,因为这就是他的安排!
       太子荒唐如此,太子师傅却被给予如此高的评价,怎么听都不太对劲,康熙皇帝之所以给出如此评价,就是为了捍卫王掞的发言权,防止有人跳出来刚硬王掞!
       再看王掞的回应:
       王掞:皇上如此褒奖老臣,更令老臣惶愧无地,今日老臣冒死进言,皇上鉴纳,老臣要说,皇上不鉴纳,老臣还要说,倘若皇上不许老臣开口,臣就撞死在金阶,到九泉之下向列祖列宗去说
       请注意,王掞的这段话并非说给康熙皇帝听,而是说给满朝文武,防止有人阻止自己发言。
       都听好了,皇上刚刚夸我了,心里都有点数儿,别自找难堪!
       更重要的是,王掞还当庭给出了威胁,不许开口就当庭撞死,试问谁敢承担这个责任?
       行了,王掞一席话,康熙皇帝顺势妥协,其余人也都不敢再言。
       好了,铺垫打好了,来听听王掞如何为复立太子奠定基础,打好前提:
       王掞:臣认为,太子虽有错,错不在于太子一人,太子虽有过,过不至于废黜,皇上适才说太子不尽职,我请问自从太子辅政以来,六部公卿有几位大人尽职辅佐太子善为谋政,皇上说太子不修德,上书房几位重臣都有匡正得失的职责,佟国维,马齐,张廷玉,几时对太子赞善匡失,诸位皇子除一二位辅助太子理政,其余的各位阿哥,谁不是各自为政,阴为绊阻,甚至还有暗中魇镇者
       太子有错,这个我承认,但太子的错都是谁造成的?
       六部公卿的老爷们有没有责任?
       上书房大臣们有没有责任?
       诸位皇子有没有责任?
       这叫什么?
       这就是把柄,这就是理由,这就是复立太子最好的基础!


       废黜太子的时候,康熙皇帝没有追究你的责任;复立太子的时候,你们但凡有人敢站出来反对,这些理由就能治你们的罪!
       只是,王掞师傅越说越起劲,似乎已经忘了康熙皇帝的交代,甚至连康熙皇帝也顺带骂了进去:
       王掞:时至今日,将所有的过失归于太子一身,这是不教而诛,不但不能服天下臣民之心,而且对满朝文武百官怎么交代呀,也难以对列祖列宗在天之灵
       皇上,您不能这样对待战战兢兢三十几年的太子啊
       什么叫不教而诛?
       事先不教育,犯错就处置,昏君的标准用词!
       什么叫战战兢兢三十几年?
       你还想利用太子稳定朝局,还想尽办法提防太子,这本就是你的错误!
       康熙皇帝一听,你老糊涂了吧,怎么没按剧本推进?
       不行,演戏就要演全套,你敢如此骂我,我要没点反应就穿帮露馅了。
       注意,接下来的对话才是真正的现场发挥,康熙皇帝到底没能敌过功力深厚的王掞师傅!
       康熙:说得好,说得好,朕是不教而诛,无道昏君,那么你是他的师傅,他变成这个样子,你又该当何罪呢
       王掞:臣罪滔天,臣罪当诛,就在皇上召臣同坐御撵之前,臣已让家人为臣准备好了棺材,臣只等说了这番话,就以一死谢罪
       康熙:好一个忠臣,你如此咆哮朝廷,侮辱君父,骂尽皇子百官,一死就能抵罪吗
       王掞:老臣全家三十余口,甘愿陪臣一同就死
       论罪?
       我连棺材都准备好了!
       威胁?
       我连全家的性命都准备好了!
       我请问,我亲爱的皇帝陛下,你还有什么招式没有?
       康熙皇帝竟然一时语塞,实在找不到有什么办法还能治住这个越演越起劲,越骂越上头的王老头儿!


       对付读书人,还得是读书人,“深通上意”的张廷玉赶紧站了出来,挡在了康熙化工地的前面:
       张廷玉:王师傅,你以一死博取忠名,却把一个杀忠心的罪名强加在皇上的头上,难道,这就是圣人教你的忠恕之道吗
       对付读书人,圣贤之道当然是首选,你非要博个直名,我就偏说你违背了忠恕之道,我看你怎么说?
       这一下,轮到王掞语塞了,读书人碰到了读书人,着实有点底气不足!
       既然辩不过,那就先耍一波赖再说:
       王掞:这,这,这,这老臣确未想到,可是如果我不死,又怎么能对得起太子啊
       张廷玉:你死了,岂不更加有伤皇上的圣德之名,你岂不更陷太子于不忠不孝之地吗
       想死?哪有那么容易!
       张廷玉当然清楚这是康熙皇帝和王掞之间的演戏,但王掞师傅友情出演却有着极大的风险,万一夺嫡皇子们为了堵住王掞的嘴,偷偷将其暗害,如何得了!
       张廷玉此言就是为了提醒康熙皇帝,要想办法保护王老头儿,而且还要注意悄无声息,不留痕迹!


       康熙皇帝会意,赶紧下达了命令:
       康熙:他想做忠臣,只怕没那么容易
       来呀,把王掞送回家去,交给他的儿子看官,倘若有个三长两短,朕就问罪他儿子忤逆,千刀万剐,凌迟处死
       这道圣旨会带来何种效果呢?
       我们来听听王掞自己的说法:
       王掞:我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我何以自处,何以自处啊
       我们来翻译一下王掞的这段哭词:
       来呀,谁敢杀我,反正我不能再自杀,我要是真死了,你们试试康熙皇帝会不会追究到底!
       但康熙皇帝给出的理由却是“不让王掞做忠臣”,悄无声息,不留痕迹!
       好了,王掞的戏码结束,康熙皇帝还需要完成后续戏码。
       首先,废黜太子的决定还是要继续:
       张廷玉,明天代朕去天坛,宣读废黜太子胤礽的诏书,告祭天地
       你看都听好了,我真废黜了太子,有人想夺嫡的,赶紧准备行动了!


       如果你们还有顾虑,那么我就再下一道旨意,鼓励鼓励,支持支持:
       佟国维,再拟一道谕旨,速寄各省督抚,昭告天下,朕要在诸皇子中另择新太子,地方二品以上官员,在京四品以上官员,都可以择贤举荐
       口袋已经做好,就等有人来钻!
       扳倒太子,取而代之,哪有那么容易,谁先冒头谁就一定会先输!
       (本文仅基于电视剧《雍正王朝》的剧情和人设分析,烦请诸君辨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