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里约热泪奴 来源:常识流通处

网上流传一份抵制圣诞的倡议书。

刚看到这张图片时我心中咯噔了一下,因为,倡议书下方落款处,赫然有“深圳市莲花物业“字样,并加盖有鲜红的公章。

莲花物业是深圳的一个知名物业公司,管理众多小区及商业物业。以开放、包容、海纳百川为身份标签的深圳,也有人如此大张旗鼓地抵制圣诞了吗?

再仔细一看,才发现倡议者是云南某地的一个商业中心,只不过是交由深圳莲花物业管理。

长吁了一口气。

但这样的抵制圣诞倡议书,还是令我心生许多感慨。

近些年来,每逢圣诞临近,网络上就会传来各种抵制这一节日的消息。甚至,一些地方出台禁令,不允许商家悬挂圣诞饰物、进行圣诞促销,乃至规定须清理沿街与圣诞有关的橱窗贴画等。

在朋友圈等社交媒体上,“圣诞节是外国人侵华的纪念日”的谣言病毒也会时不时发作。

圣诞还是一个巨大的撕裂人群的话题,一幅几年前拍摄的照片曾引起两方人马的对垒与论战。照片中,湖南某高校的一群女大学生身着汉服,举着“抵制圣诞,中国人不过洋节”的牌子,向过往行人展示。

说实话,我觉得她们穿汉服的样子还是挺美的。我也喜欢汉服,喜欢那宽袍长袖、袖袂飘飘带给我的古典中国的想象。但这并不妨碍我对圣诞的好感。我相信,一个有正常审美能力与文明感知力的人,应该不会排斥这个由圣诞树、音乐、贺卡、糖果等构成的美好节日。即使不了解这个节日所蕴含的宗教意义,它也自带浪漫流量,很容易俘获年轻人的心。二十多年前,我还在上大学的时候,圣诞就已经在校园里流行了。

事实上,不管你愿不愿意面对、愿不愿意承认,你所要抵制的圣诞及其文化,已经渗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采用公元纪年,是从耶稣诞生之日开始计算的;星期制,也来源于圣经,星期日是全世界为了纪念耶稣复活而设立的节日;现代大学、现代医院均由教会开创,医院的十字架,即使在我们那个最疯狂的岁月里,也没有被摘掉;甚至我们人生启蒙的第一课,也与教会有关,因为,汉语拼音是由传教士利窦发明的——非常惭愧,这最后一节,我也是前几年才得知。

我的意思是,退一步说,每个人都有抵制圣诞的权利,正如每个人都有热爱汉服的权利一样。过什么节,不过什么节,全凭自己喜欢。譬如“清末怪杰”辜鸿铭,从小在西方文化环境下长大,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却偏偏推崇国学,回国后先是西装革履,后来变成了长袍马褂。

但是,对于相关管理或服务部门而言,似无必要颁发各种抵制倡议书,尤其是学校。每每看到幼儿园的孩子在老师带领下,奶声奶气地宣读抵制口号的视频,“我是中国人,不过洋人节”,便会感到一阵阵心痛。他们还那么小,莫非就要在他们与外部世界间砌一道墙?

之所以不必对圣诞大动干戈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其实只是把这个节日当作了一个犒劳自己的欢乐的节日,不止是圣诞节,还有其他一些外来节日,其实也是被我们部分消解,实现本土化了。比如今年的上海万圣节引发刷屏,年轻人穿着创意十足的服装走上街头,从安陵容、唐僧到李佳琦、“乙方”,他们玩活了流行文化中的各种梗,把“万圣节”变成了“万梗节”。

总之,在我看来,对待圣诞的态度、圣诞节日氛围的有无,也可以成为一个地方的文明发育程度的观察与衡量指标。至少,上海、北京、深圳等发达城市还是能感受到圣诞氛围的,环球时报前总编胡锡进曾专门贴出了2018年圣诞节期间,他所供职的人民日报机关食堂装扮圣诞树的照片。

要知道,在这样一个强调开放的时代,对一个城市来说,驱逐圣诞并不是一种荣光。

其实,国家层面一直在强调开放、包容,“对世界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但与此同时,也需要与这样的理念相匹配的具有开放、开阔胸襟与理性思维的国民。

比如,某一年感恩节,哈工大宿管阿姨好心给大学生分发巧克力,却被学生举报。一个跟自己父母一样年纪的阿姨,给你分享巧克力,即便你不喜欢,即使不愿说声谢谢,犯得着举报吗?这样的狭隘与无知令人惊悚。

再比如,最近的甘肃地震造成重大伤亡,有人却在祈祷老天爷将地震转移到日本去——正常的逻辑,不应该是学习日本的防震抗震技术吗?还是这帮人,当日本发生地震时各种幸灾乐祸,这向外界传递了怎样的国民形象?

让我们一起来抵制狭隘、无知与狂热,拥抱理性、温和与坚定。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