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在我国的终南山里生活着不少的隐士,这些隐士大多发须皆白,平时就居住在山洞里,极少与外界的人产生交际,看起来让人觉得很奇怪,而且近些年来,似乎这种“怪人”在山中开始变得越来越多。

“就在那边不远处的山头上,经常会出现几个古怪的人,看起来都有八九十岁了,就住在那些山洞里,见到人也不说话。”

这些在山中隐居的所谓隐士究竟是些什么人?他们为何要断绝与外界的来往,隐居在那山林之中呢?他们每天又会做些什么?一圈三连,点个关注~

终南山自古神奇,世间人纷纷归隐

在了解这些隐士的来历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终南山,终南山位于我国西安的南面,如果从西安开车的话大概一个多小时就能到,这座山自古以来就被称作仙山,是许多传奇故事和神仙洞府的发源地。

看过封神演义的人都知道,当年哪吒的师傅太乙真人就是在终南山中生活的,所以终南山又被叫作太乙山,这也让这座山充满了诸多的传奇色彩。

首先这里是道家的发源地,我们近代诞生过一位据说最接近神仙的人物——张至顺,这位老道长曾在终南山中潜心修道70年,声称自己一生见过两次神仙,最终在自己104岁那年在终南山的一个山洞中羽化了。

张至顺老道长曾留下过一句经典的话“世上神仙一百人,其中七十个都是在终南山得道成仙的。”,虽然这句话存在一定的迷信,但不可否认的是终南山的确是许多教派的发源地,历史上很多人都曾在这里潜心修炼过。

而我们十分熟悉的老子就曾在终南山讲经著书,历史上关于老子的这段经历是这么描述的,有个叫尹喜的人在终南山楼观台观星望气,忽然就看到东方飘来了一股紫气,紧接着天边霞光四射,这预示着要有圣人降临终南山了。

没过多久老子就身披七彩霞衣,骑青牛而至,后来这尹喜就把老子请上山并拜老子为师,请求老子授教,老子就为尹喜呢讲解了道德经,随后便离开了,在那之后这尹喜就开悟了,从此开创了一个著名的教派——道教。

所以后来终南山就成了许多修道之人的向往之地,很多道家弟子都以能上终南山修道为荣,足以看出终南山在道家弟子心中的分量。其实终南山的神秘之处远不止于此,它不仅是道教的发源地,同时也是佛教的发源地,我国佛教九大派系中有五个都是起源于终南山的。

总之在许多归隐之士的眼里,终南山是一个极佳的归隐之地,因为这里似乎自古就有着一股灵气,所谓的钟灵毓秀也许形容的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如今的终南山下也生活着不少居民,郭桂莲老人就是其中一位,她自幼就在终南山脚下的一个山村里长大,对这里的一切可以说是了如指掌,老人家已经六十多岁了,可至今有一件事始终让她不是很理解。

在老人生活的这些年里,她总会时不时看到终南山上出现一些奇怪的人,这些人在山中生活却不搭建房子住,而是选择住在山洞里,几乎也很少出门,就是偶尔见到一个也不会主动跟外界的人说话。

这些老人眼中的“怪人”看起来都已经八九十岁了,头发胡子那是花白一大片,难道说这些老人是被子女抛弃的可怜人吗?他们为什么要在山里吃那种苦呢?

要是古代人归隐那在咱们看来还能理解,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并不稳定,而我们现在是一个高度发达的信息化社会,而且社会和谐、国家强盛,即不愁吃也不愁穿的,为什么还有人选择前往山中进行归隐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跟随记者的脚步前往终南山中来揭开这些问题的答案。

记者们首先遇见的是一位中年男子,穿着一身道袍,看起来颇有些仙风道骨的感觉,他叫张建峰,而他来到山中的目的是为了修行,张建峰看起来像是个不问世事的隐士,可他的真实身份说出来保准让您感到吃惊,因为他居然是西安一家杂志社的编辑,而且有老婆有孩子。

这样的情况让人可真是深感困惑,你说你一个有家室有事业的男人跑来山里修行是为了什么呢?张建峰对此给出的解释是为了圆自己的一个梦想。

2008年,张建峰偶然得知了一个消息,在终南山中生活着不少隐士,这些隐士引起了他的好奇,他特别想了解一下这些隐士是如何生活的,也想知道他们到底长什么样,总之就是特别迫切地想要得到答案。

于是张建峰此后就前往终南山中,寻找那些隐士的下落,一开始他也是盲目地在寻找,可他后来发现这些隐士互相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往往找到一个就能知道另一个的下落,可见这些山中的隐士彼此之间也是有联系的。

一开始张建峰还以为这些隐士和武侠小说中描写的一样,都是仙风道骨、鹤发童颜的,可是当他亲眼见过一些隐士之后才知道,原来并不是所有隐士都是上了年纪的,其中也不乏一些年纪轻轻,看起来很正常的普通人。

通过和这些隐士的交谈,张建峰感觉到了一种久违的感动,因为这些隐士都表现得十分真诚,而且身上自带一种温和的感觉,让与之接触的人会感觉很舒服。

对于在大城市中生活惯了的张建峰来说,这种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坦诚是让他深受感动的,那一刻他的身心彻底放松了下来,整个人都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终南山中隐士多,人生志趣各不同

就这样张建峰对这些隐士的生活产生了向往,后来他就干脆在山中搭了一个茅草棚,没事的时候就会前往山中住上那么几天,每天过着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自己做点简单的食物,从而获取那种心灵上的安宁。

当然张建峰并不是一直住在山里,他只是把山里的茅草屋当成了自己一个心灵的庇护所,在这里他能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宁静感,能把外界的那种喧嚣给隔离开,像他这样的人其实还有很多,这种所谓的隐士生活,其实是很多人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罢了,他们并算不上是真正的隐士。

我们下面要说的这些人,那才算得上是真正脱离凡尘的隐士,记者们随后在山上又遇到了一位王道长,这位道长在终南山中修炼已经有十八年的时间了,他是当年从福建慕名而来到终南山的,每隔一段时间王道长就会找一处僻静的地方,然后开始长达一个月的“止语”修行。

所谓的“止语”就是不说话,从这点我们就可以看出王道长和之前提到的张建峰是不一样的,张建峰把修炼当成了一种调节生活的方式,而王道长则把潜心修行当成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他早已进入了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状态,整个人看起来是十分洒脱,给人一种精神矍铄的感觉。

王道长在与记者们的交谈中也提到,他早些年在福建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修行了,后来听说终南山这边的自然磁场比较有利于修行,他便不远千里赶了过来,从此就在终南山中定居了下来。

这句话听起来有些玄乎,但其实优越的自然环境是会对人大有裨益的,历史上也有很多名家大家选择在终南山隐居修行,其中一个比较著名的就是唐代诗人王维。

我们都知道王维被后世之人尊称为“诗佛”,字魔诘,由此可见王维是信奉佛教的,而我们前面也提到许多佛门教派的发源地那就在终南山,所以王维选择终南山作为自己的隐居之所也是有一定的历史根源的。

而根据王维的成就有人就说了,之所以王维能形成那种独特的诗风,获得如此巨大的文学成就,这与他的境界是分不开的,而他的境界就是在终南山环境的作用下形成的,正因为吸收了终南山的精华,王维才能创作出让后世之人艳羡的佳作。

当然这些说法也许带有一些虚幻的色彩,但在那些潜心修炼的隐士看来,终南山的确是一个灵气充裕的地方,所以才会有那么多隐士来到这里修炼,据王道长所说,如今终南山内的隐士保守估计也得有几千人了,而且这些人的生活也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神秘。

就拿王道长来说,他自己也在山中修建了一座茅屋,平时也就是练气打坐,然后隔一段时间就来一次“止语”修行,而这样日复一日的生活他已经过了足足十八年,这在常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

所谓的“修行”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美好,“修行”是一个需要一直吃苦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没有尽头的,而这种苦倒不是说真的会给身体带来多痛苦的折磨,更多的是心灵上的折磨,“修行”要求一个人摈除杂念,做到心无旁骛,方才能进入“修行”的那种状态。

古人有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常人眼中的“修行”的苦在王道长的眼里却是一种享受,他从“修行”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快乐和满足,他的生活也过得很潇洒,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什么值得他牵挂的了,而这种精神状态也许才是一个真正的隐士该具备的。

当然很多人之所以羡慕隐士,并不是羡慕他们完全脱离社会的那种状态,而是羡慕他们那种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因为在社会上生活久了,很多人都会感到一种厌倦,这个世界总是太吵闹,处处都充斥着喧嚣,而只有在那种原始的自然环境中,有些人才能获得心灵的安宁。

刘景崇就是这么一个人,他曾在广东工作,当时的发展前景可谓十分广阔,可以说拥有着大好的前途,可是在2013年他却毅然决然辞去了自己的工作,此后便来到了终南山中过起了与世无争的生活。

每年的9月到次年4月,刘景崇都会在山中度过,每天他只吃一顿素食,自己动手种菜、砍柴,而更多的时间则被他用在了看书和打坐上,通过这种方式,刘景崇觉得自己找回了本心,也看透了自己曾经经历的一切。

据刘景崇所说,他之所以会选择辞去高薪工作来到这终南山内,其实有两点原因,第一点就是他经历了一段失败的婚姻,他和妻子之间因为没有共同语言,在婚后没几年就分开了,两人也没有养育孩子。

回忆起离婚后的那段日子,刘景崇觉得那是自己人生中最昏暗的时期,他的内心压抑不已,然而他每天还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勾心斗角”,那一刻他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了极度的厌倦,后来便想到了隐居山林这个方法,希望能通过这种彻底的改变来净化自己的心灵。

山中无传奇隐士,不过是百味人生

就这样在经过一番思考后,刘景崇来到了终南山中定居,在山中生活的这些日子,他从书中找到了自己一直以来追寻的答案,他开始后悔自己没有早一点获得顿悟,如果这样那一切也许就有不一样的结局。

不过如今看来刘景崇的这种决定是明智的,至少他过上了自己理想中的那种生活,每天太阳升起就起床,活动一番身体过后就开始打坐看书,再泡上一壶茶,那生活别提有多惬意了。等到太阳到头顶的时候,他就做些简单的饭食充饥,天气好的时候就去山里走走,天黑了就上床打坐,安然地进入梦想。

在这样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刘景崇感受到了久违的快乐和满足感,这些感觉是挣再多钱都体验不到的,而且他的心胸比以前更加开阔了,许多困惑已久的问题也都得到了顿悟,从此人生清净了不少。

像刘景崇这样的生活想必是很多人为之向往的,因为这样一来既不用忍受“修行”的枯燥,又可以远离尘世的喧嚣。

可终南山中的所谓隐士这么多,不可能人人都像刘景崇这样是遇到了情感上的挫折吧!那么大部分的人是出于怎样的原因,才选择来到山中隐居的呢?

随着记者的继续深入,他们又遇到了一些看起来特别年轻的人,而这些人则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选择了这样一种最契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其中有两个年轻人是结伴而居,一个叫石天龙来自湖北,另一个叫青木来自陕西,他们之所以会相聚在这山中,完全是因为两人有着相似的志趣,石天龙喜爱武术,从小就向往武侠小说中那种生活,而青木则酷爱弹琴,就是在许多影视剧中出现的那种形象,一袭青衣、一把古琴、盘膝而坐、琴声袅袅、不绝于耳。

这两个小伙子都不喜欢热闹,他们不适应那种在人群中的生活,于是就选择了来到山中隐居,也希望能找到一位高人来为他们指点迷津、答疑解惑,可是两个年轻人找了一圈高人没找到,倒是碰上了一位修道多年的老道长。

经过和老道长的一番交谈,两个年轻人对生活产生了不一样的看法,他们也坚定了自己隐居山林的想法,就这样两个人在山中相伴生活下来。

每天清晨石天龙都会起床练功,而青木则是在自己的茅屋内不断练习一首又一首的琴曲,两人都从这种平淡的生活中感受到了快乐,有时两人兴致上来了还会合作一番,青木为石天龙奏响曲子,石天龙就随着节奏开始打拳,那画面看起来真是赏心悦目。

远处的群山映衬着晚霞,微风吹动着两位少年的衣襟,他们就这么在夕阳下各自做着喜欢的事情,不光是他们自己,就连一旁的记者都感觉有些如痴如醉。

我们上面提到了许多隐居的人,他们的隐居初衷各不相同,人生经历也各不相同,所追求的事物也各不相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对自己的现状都感到异常的满足。

不过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了,他们的一日三餐是如何解决的呢?光靠自己种怕是不太现实吧!一个人总得填饱肚子才能追求那些精神层面的追求。

而对于这个问题,那也是因人而异,比如说在终南山修炼长达十八年的王道长,据他自己说他仅靠松树上的松枝就能维持生存长达四个月的时间,所以他只需自己种一些粮食就能满足日常需求。

可像王道长这样一心扑在修行上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离不开五谷杂粮、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虽然这些隐士大多习惯了清苦的生活,但还是要保证日常的食物供应的,所以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下山一趟,有钱的人就拿钱买一些必需品,没钱的就和当地村民讨要一些。

甚至有些隐士为了满足自己的日常生活开销,还会选择先打工一段时间,赚到了钱以后再回来继续隐居,而这也许才是一些真正隐士的写照,因为真的达到了那种隐士的境界,对一切的身外之物也就看淡了,他们是真正断绝了和这个世界的所有关联,自己生出了一方自在的小世界。

而大多数隐士其实就和我们普通人一样,只不过他们在面对一些人生困惑或者挫折时,选择了前往山中隐居这么一种方式,所以他们身上并没有什么太过神秘的地方,真正的传奇是那些潜心修炼多年的道士。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前往山中成为一种隐士也许只是一种理想化的幻想,毕竟没有几个人真的愿意过那种与世隔绝的生活,当然只要我们愿意,我们随时可以把这个理想给付诸现实。

也许当你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厌倦时,或者当你的负面情绪难以得到缓解时,不妨把自己代入这样一种隐居的环境中,哪怕只是体验一二,不必太过刻意,但只要能够给心灵留下片刻安宁,都会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