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承认俄军火力异常强大,已经向乌克兰境内发射了7400枚导弹。空军司令部发言人尤里·伊赫纳特日前承认,俄乌战争爆发以来近2年时间里,俄军对乌克兰境内目标发射了7400枚各种导弹和3700架“见证者-136”攻击无人机,由此可见俄罗斯对乌空袭规模之大。

在俄军发射的7400枚各种导弹中,有三分之一(2500枚)是由S-300地空导弹和KH-22反舰导弹等战术导弹客串改装的对地攻击导弹,还有1000枚KH-59等战术空地导弹,有900枚是俄罗斯陆军发射的“伊斯坎德尔M”近程弹道导弹。有3000枚“口径”和KH-555/KH-101远程巡航导弹。其中KH-101远程巡航导弹是对乌打击的主力导弹。

乌克兰防空部队声称一共拦截了其中的1600枚导弹和2900架无人机。对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导弹的拦截成功率为21%,对自杀式无人机的拦截成功率为78%。乌军防空部队的对空拦截战绩,绝大多数是去年冬天以来西方支援了大量防空武器以后获得的战绩。

在乌克兰战场上的导弹空袭和防空作战中,出现了很多有意思的技术对抗。例如全世界首次发现俄军的KH-101远程巡航导弹竟然装有干扰弹或诱饵弹。能够干扰和诱骗地面防空系统的拦截。

据《参考消息》报道,乌克兰首次拍摄到,俄罗斯KH-101巡航导弹释放干扰弹的情景。一个关于俄军空袭乌克兰的KH-101巡航导弹抛射干扰弹的视频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是外界首次目睹了在实战中的俄罗斯巡航导弹在突防过程中抛射干扰弹,真的是难得一见。

这段视频显示,一枚低空飞行的KH-101巡航导弹向外抛射物体,并伴有声音,随后导弹附近出现了8个明亮的“云状物”,疑似抛射了红外或箔条干扰弹。

为远程巡航导弹配备干扰诱饵弹,俄罗斯的KH-101导弹可能是全世界独一份。为了提高巡航导弹的突防能力,KH-101远程巡航导弹配备了一套L-504型干扰弹发射装置,可以发射红外干扰弹和铝箔条干扰弹。这些干扰弹可以用来扰乱敌方防空雷达和防空导弹的预警和攻击。

KH-101远程巡航导弹俄罗斯老牌的空对面飞航式导弹研制单位——彩虹设计局研制。俄罗斯在1990年以X-55导弹为基础研制新一代巡航导弹,型号为KH-101导弹,由于资金不足随后就停止研制,普京上台以后,该项目于2003年重新启动。该导弹属于核常兼备武器,采用了隐身设计,采用了惯导+卫星导航+地形匹配制导+末端成像制导的复合制导方式,圆概率误差在15米左右,最大射程约4000公里。

那么,远程巡航导弹为什么打得特别准?

主要原因是巡航导弹综合使用了多种制导方式。

首先是TERCOM等高线地形匹配制导,主要是用于巡航段的制导。导弹进行超低空飞行,在巡航段采用等高线匹配,也就是弹上的精密测高雷达以每隔几十秒一次测得准确的地形高度数据,然后与弹载计算机存储的数字地图相匹配,及时调整修正导弹的巡航姿态。

不过,等高线匹配有个缺点,就是在平坦地形和海上飞行时的校准比较困难。在海湾战争时,为了解决战斧式导弹海上长时间飞行的等高线匹配弱的缺陷,美军曾用大型油轮在近海排成特殊的队形,给巡航导弹做中段修正。后来,很多巡航导弹开始安装卫星导航辅助制导,解决了平坦地形和海上飞行时的校准困难。

巡航导弹在末端通常采用DSMAC数字景象匹配末制导,采用雷达或光学图像区域相关技术进行末端制导,同时也可用于中段巡航的关键地段制导。DSMAC末制导的精度高得吓人,圆概率误差只有几米,甚至能够直接打进敌人指挥机关的办公室窗户。

例如东风-10A、KH-101和“战斧”巡航导弹就同时使用TERCOM和DSMAC两种制导方式完成整个攻击航路的飞行,直至准确命中目标。

1991年1月18日夜,居住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拉希德酒店的外国记者们,在楼顶上架起摄像机向全世界直播美军战斧式导弹的空袭画面:

只见数十枚战斧式导弹沿着底格里斯河的河谷曲折前进,穿透了伊军的防空网,准确地命中巴格达的重要军事设施。伊军的高炮则漫无目的开火,天空中自毁的高炮炮弹,就像是春节时的烟花。

感觉这画面感极强,我不禁想到了东风-10A沿淡水河谷突防的情景.......

美军在海湾战争开战两天就突击使用了370枚战斧式巡航导弹,直接打垮了伊拉克的防空和指挥系统,这是巡航导弹首次大规模参加战争。30年后是在乌克兰,俄罗斯在两年时间里打了3000多枚巡航导弹。

为了提高导弹的突防能力,俄罗斯一直高度重视发展各种弹载诱饵装置。

首先是在洲际弹道导弹上面安装诱饵装置。洲际导弹的诱饵弹有两种。一种是很轻的镀膜气球诱饵,一枚洲际导弹可以携带几十枚或上百枚充气诱饵气球。可以在导弹升空到大气层外时释放,然后充气成型,表面有金属镀膜,可以模拟弹头,并跟随真弹头沿弹道再入。

不过,镀膜气球诱饵进入大气层时,会急剧地减速,然后烧毁解体,与真弹头形成再入速度差,使得真弹头很容易在大气层内被识别出来。

于是有的核大国采取了一个脑洞很大的方案,将真弹头和镀膜诱饵气球用绳子系起来,让真弹头拖着镀膜气球诱饵再入,让诱饵弹也达到和真弹头同样的速度。 至少在诱饵烧毁之前,能够保持一段时间的再入速度。然后真弹头再进行最后机动变轨,这样会极大地增加敌方的反导难度。

不过这种系留方案太复杂,搞不好会影响真弹头的再入,得不偿失 。因此又出现了硬诱饵,是一个有金属体的角反射器,能够模拟真弹头的雷达反射信号,能够以相对逼真的弹道共同再入,扰乱敌方的反导防御系统。我国也有,例如东风-5B洲际导弹的钝形头部,里面装载着10枚分导式核弹头,其剩余空间是几十枚诱饵弹。

其次是战术弹道导弹上面的诱饵装置。俄罗斯陆军的“伊斯坎德尔M“弹道导弹就配备弹载诱饵弹,有8枚小型雷达/红外诱饵干扰弹,可以对抗雷达制导和红外的防空导弹。诱饵弹在弹道末端释放,有红外干扰和雷达欺骗两种功能,很适合对反导阵地的密集防御火力目标进行突防。 ​​

最后就是KH-101远程巡航导弹上面的弹载诱饵装置,可以在飞行末端对抗红外制导的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和近程地空导弹系统。

此外,俄军还使用由巡航导弹改造而来的诱饵导弹,这种导弹是将战斗部换成电子战装置,配合那些装有真正战斗部的导弹进行突防,引诱乌克兰防空系统开火,随后真导弹对乌军防空火力进行打击,以降低乌军防空体系的作战效能。

巡航导弹主动释放诱饵干扰弹,是一种突破创新的技术。让巡航导弹提升了突防能力,有了新的发展方向。这事也给我们中国提了个醒,火箭军和空军装备的东风-10A和长剑-20远程巡航导弹,完全也可以配备弹载诱饵和干扰弹。

扯蛋,就是这样来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