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时有序,闲时有趣。

简简单单的四个字,想要做到可是真不容易。它极考验一个人心力的强大和自洽能力。

但在忙碌和烦躁时,也能笃定前行,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能力。

ACT创始人史蒂文提到“心理灵活性”这一个超能力,就是一种在糟糕情绪中还能解离的能力。

熬过最难的事,做好眼下的每一件小事,就是一种了了不解地抽身和解离能力。

昨天,在读到这本书时,我突然想到前段晗哥遇到睡眠困扰和情绪内耗时,慢慢走出来的过程,就是ACT中倡导的接纳、解离、重建的过程。

所以,在读《自在的心》时,我的思维重新被拉回了几周前发生的事,当把发生的事情和书中的理论关联时,神奇的发现晗哥竟然这么厉害,在短暂的几周跑完了ACT的整个闭环。

不过,孩子也对我说:这个过程相当痛苦,但好像现在我更清晰了一点,也知道当情绪出现时,我怎么应对和转化。

这不就是完成了ACT的接纳和察觉后,将自己的关注力放在应对和专注于当下的要事和小事上嘛。

很欣喜,孩子能在短短的几周,有了很大的进步与应对能力,这让我更有信心去将正念和ACT去融合践行。

这段时间,对于孩子来说真的不容易,尤其是接纳阶段。

接纳意味着要先行敞开,要说出自己所有的悲喜和内心的不堪,要承认自己内心的自卑,还要面对自己逃避,假装不在乎所有痛苦的回忆。

当直面自己内心最深处的卑微和难受时,煎熬会比经历时的难受更痛苦,会陷入更多“我不够好,我不行”的沮丧中。

还要去承认自己是个胆小鬼,明明很想要的东西,却假装不在乎,假装自己一点也不想要。明明自己很难受,还要装作一切都很坦然。

这个接纳的过程,我不知道孩子是怎么做到的,但一定分外煎熬和绝望以及无助。

尽管我很心疼孩子,但路只能他自己一个人走。我只能给他疏导和指引一个方向,经历只能靠他自己,走出来也只能依赖他自己的勇气、坚定。

令我欣喜的是,孩子不仅从情绪中走了出来,在糟糕的情绪中,还具备了察觉和追溯自我的能力。

虽然只是浅层的追溯和察觉,但我明显感觉到了孩子最近很少情绪内耗,即便在偶然的跌宕情绪中,也知道该怎么抽离。

而从孩子的情绪日记中,我看到了孩子从煎熬到抽离再到重塑整个过程的变化,有时会心疼的掉下眼泪,有时会嘴角上扬,有时会赞叹:哇,这可太棒了。

把每件小事做好,真的不容易。不把精力放在内耗和自责上,去做自己要忙的事。晗哥这段践行的很不错,把每一天的小事都做得很好:

一天三顿饭每天都去餐厅按时吃,再忙也要吃好饭;

每天的作业认真写,看到不会的题等会再写,搞不懂的东西问一问;

每节课都好好听,实在困了就主动站到教室后边;

每晚都好好睡,实在没睡意时,也不强迫自己非要睡着,也不心慌;

感觉自己太累时,就休息一下,也不会要求自己每晚都跑步,慢下脚步,看看校园的风景。

这是一个让我无比骄傲的孩子,学习力和自洽力都很强,尤其是举一反三的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算是一个“一点就通”的宝宝。

能在最煎熬的时刻走出来,真不错。我没有了前几周的焦虑和担忧,有的只是要持续学习的决心,我也要同步学习,跟孩子保持同频的进步。

专注于今天要做的事,专注于眼前该做的事。而不是做一件事,心里想着另一件事而乱了分寸。

越是心烦的时候,越是要冷静,越是忙碌时,越是要停下来稳住心态。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花期,每个人都有自己沉默的时光,这个时光过程就叫“扎根”。

把根扎得足够深,把根扎得足够稳,尽情撒欢,不用管别人会怎么样,管好自己才是最大的要事。

上坡路真不好走哇。可是我晗哥多有韧性呀,把心调整好,走长路要时不时保存体力,要给自己留足够的休息来充电,来和谐自洽。

我想起了昨天孩子学校举办的辩论赛,看到一个专题是:面对焦虑,是逼自己一把,还是放自己一马。

晗哥虽然没参加辩论,但他用躬身入局,交出了完美的答卷。我为有这样的孩子而骄傲,不给自己留遗憾,才是青春。

四季变换,万物更迭。生活中会有太多的意外或不挫折,但经历都有其温柔之处,可爱之态。

错了就纠正,对了继续走。对自己保持清晰,对人生持续的更新。

足够好的生活,就是张弛有度。忙时专注,把手头的事做好,放松时别有压力,让自己尽可能快乐一点。

拖延和惰性不是偷懒,只是在繁忙中给自己“充电“,知道自己为什么不快乐,也知道自己让自己重新快乐,这不就是最好的选择吗?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