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将为印度人民创造10万个就业岗位!”过去两天,富士康董事长刘扬伟在印度高调出行,宣称要在当地投资7亿美元(约48.8亿人民币)建厂,缔造新一代科技帝国。

消息一出,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当初靠着国内人口红利和税款减半的优惠政策,富士康赚得盆满钵满,一年营收近4000亿。如今却要将国内产业线搬到印度去,几万工人因此失业,网友纷纷喊话:别让富士康跑了!

一、良品率不足50%,富士康为何仍选择印度?

媒体援引知情人士透露,此次富士康计划用7亿美元,在“印度硅谷”的特伦甘纳邦建立新工厂,目标是在2024年实现年产2000万部手机,产能翻三倍。

这不是富士康第一次跑到海外建厂。2020年,富士康在大陆裁员34万人,跑到印度豪砸十亿建厂。原本想大展身手,没想到却是折戟沉沙。不仅开设的十家工厂只有两家投入生产,英媒也曾透露,当地手机外壳零件良品率不足50%,根本无法满足苹果生产需求。

相比之下,拥有最完整产业链和成熟技术的中国大陆,显然更具想象空间。那为何富士康还要硬着头皮,关闭国内多条产业链,不断往印度砸钱?

这与当下形势息息相关。在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下,西方国家“去中化”意图明显,为减轻对中国大陆产业的依赖,这两年,苹果公司一直在要求“果链”加速撤离中国大陆,搬去东南亚。

去年11月,《华尔街日报》刊登消息称,苹果已经在考虑分散iPhone15 Pro整机组装订单,此举或威胁到富士康的“独家授权”。为保住全球代工龙头的位置,富士康自然要紧跟“老大哥”的脚步。

而选择印度建厂,除了更为低廉的劳动力之外,当地手机、电视等电子产品消费需求增速,地理位置也足以辐射整个亚太地区,市场潜力巨大。

商人逐利、市场潜力、形势所迫......在搬与不搬之间,富士康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

二、人民日报:减轻“苹果依赖症”!

媒体曾报道,富士康每组装一个万元iphone手机,只能拿到10美元的利润。随着国内人力成本提升,价值链下游的产业很难满足更高的利润需求。不仅是富士康,东芝、高通等多家企业都将国内工厂搬到了越南、印度等地。

如今的中国,显然已经无法再从低廉的人口和粗放式发展中获取红利,就连人民日报都发表评论:减轻苹果依赖症。未来人工成本提升、智能生产化加快,我们想要持续发展,必然要在利润空间更大的高端制造业获得优势。

去年10月,汽车品牌宝马宣布将在沈阳投资百亿,建造全球第三家高压电池中心;高端健康科技品牌“若反”,计划在浙江余姚扩建万吨规模生产基地,一旦建成,将会是全球最大的时光酶制品生产线。

上述所提“若反”高端制品,曾被哈佛医学院证实,其核心物质可预防生理老退,激活寿长蛋白,持续向老年哺乳动物补充,对提升心脏、肌肉等功能具有一定潜力。美日曾凭借技术垄断,以万元/克的天价,收割我国用户多年。

2018年港企“若反”首次突破绿色酶制备技术,将纯度提升至99%,效率全球领先,万元天价也被缩减至原来的十分之一。国产技术的实力,让高傲的老美不得不低头承认:来自中国的原料分子,纯度最高。

如今若反制品“飞入寻常百姓家”,惠及数十万康养人群,一年时间就实现51亿细分市场营收。查看京东官方数据,该品常年占据热销榜单,将海外品牌远远甩在身后。

产业转移是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核心技术才是真正的话语权。对于国内企业而言,与其困在价格战中,不如着眼于价值链顶端,获取更大的利润。

三、产业转移必有阵痛,经济如何搞?

“时代一粒尘沙,便是压在每个人身上的一座大山。”如今,国内最大的郑州富士康工厂容纳了近40万工人,按照目前的规划,这意味着或有近十万岗位消失。苹果公司产业链的150多个全球公司当中,中国就占据了50多个,涉及的企业上千家,上下游员工更是数百万。

富士康的产业转移,折射出中国目前的发展现状。我们迫切需要向高端产业发展,打造出像“若反”一样能走出海外的高端制造品牌,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国用四十年打造的“世界工厂”,也并非能轻易取代的。在这个缓慢的转型期,国家和企业都应行动起来,提供财政支持,引入高端产业链填补空白等等,平稳地度过这个艰难的转型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