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多子多福是流传很广泛的一种说法。但随着社会发展进步,越来越多人认为给孩子提供尽善尽美的成长环境是身为父母的责任,生育多胞胎往往会集中地给家庭带来巨大的资金、精力和资源需求。

23年前,居住在河南的一对夫妻就经历了这样的惊喜,扎堆降临的龙凤四胞胎如何健康成长?怎样才能为他们保障足够好的生活?一时间,这些纷至沓来的问题成了这对父母最大的心愿。

突然降临的福气:四胞胎

23年前,河南新乡郊区的原阳县前营村,一个家庭正满怀期待地计算日期、等候着新生命的降临。妻子陈松霞从怀孕开始,就不止一次被周围那些见多识广、有经验的老人提醒,说她的肚子瞧着有点大,也许不止一个娃。

对于这类可能性,陈松霞和丈夫杨发林一开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毕竟从周围其他人的实例来看,生一个的情况固然占了绝大多数,生双胞胎的也不是没有。不管是一个还是两个,总归是自己的亲生骨肉,期待和高兴的心情是不会有任何区别的。

既然老人都说有可能是双胞胎,两口子在等待分娩的时间里,也确实保留了可能会迎接双胞胎的预感。

对一家的顶梁柱来说,杨发林认为,一胎生育两个孩子虽然稍微有点超出计划外,但只要更努力一点,勤俭持家,承担经济和精力的付出还是可以做到的。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对怀孕期间孕妇的身体状况非常在意,也很早就计划好了要到郑州一家医院去分娩。

不过,看来是老天爷对这个家庭还算不错,陈松霞在怀孕期间固然难免有种种不适,但也幸好没有出现特别危急的情况。等到预产期临近,全家也就焦急又期待地将新生命诞生的流程交到了郑州河医大三附院的大夫手上。

等到妇产科手术室大门再度打开的时候,等候在外的杨发林立刻就接到了一个巨大的“惊喜”——他一下子成了四个婴儿的爸爸!

之前,他们并不是没有想过这一胎是双胞胎的可能性。夫妻俩甚至已经就双生子、双生女还是龙凤胎的问题,讨论了好多次,也幻想过培养儿子或女儿应该会有哪些不同的地方。然而等到现实真正发生的时候,往往比计划要刺激得多。

原本想的是龙凤胎,结果等到河医大三附院的结果出来,竟然是一男三女的龙凤四胞胎。这确实大大出乎杨家全家人的预料,要知道在通常情况下,拥有三胞胎的家庭已经是凤毛麟角,更何况是一次抱到四个小宝宝?

一下子升级当了父母,陈松霞和杨发林兴奋不已。四个小宝贝健康活泼、嗷嗷待哺,看着这个画面,全家自然是无法克制的开心激动。

幸福的烦恼

我国各地都流传着“多子多福”的说法,河南也不例外。子女繁盛、开枝散叶,代表着这个家庭人丁兴旺,蒸蒸日上。双胞胎、三胞胎和龙凤胎等多胎妊娠更是被冠上了种种美妙的名称,认为是会带来吉利、预示家族兴旺发达的象征。

夫妻俩顺利生育了四胞胎,不但全家人个个开心,亲戚邻居也纷纷表示羡慕,认为这个家庭能够得到万中选一的幸运,必然是个有福气的家庭。

对杨家来说,四胞胎的诞生还有另一个幸运之处。一般来说,多胎妊娠对孕妇来说都是不小的考验,一个不慎很容易出现合并症、并发症等情况。等到生产关头,怀上三个以上婴儿的孕妇更是面临极大的风险。

据统计,多胞胎的夭折概率要比普通婴儿高十倍以上。不但胎儿风险大,孕妇一旦遇险,也极可能面临生命危险。

都说女性分娩是生死关头,这个形容一点都不夸张。四个孩子顺利出生之后,杨发林和陈松霞再想到当初待产期间原来经历了这么大的风险,多多少少有些后怕。

但是杨家的四胞胎,虽然也不可避免地给母亲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不便和不适,但所幸一路走来有惊无险,并没有遇到特别大的风险和波折。

也许,这四个小宝贝在降生之前,已经已经向父母表达了他们的爱。在周围亲戚朋友看来,新生的孩子们都是乖巧可爱的宁馨儿,这更是值得大家羡慕不已的事情。

既然孩子的性别不同,已经可以断言这四姐弟是异卵多胎。等他们长大之后,相貌、脾气会像父母的哪一方,又分别会拥有怎样的成长经历,更是成了杨家人和亲戚朋友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羡慕和祝贺声,杨家人当然是开心得合不拢嘴。可是一想到抚养孩子以及接受教育需要的大量投入,在这样的狂喜当中,也不免会掺入一些对未来的不确定和担忧。

原本准备的各种用品和预算,本来是用一个孩子来计算的。如果生了双胞胎,再添置一些物品、从其他地方挪一些钱过来,满打满算也能够用。但现在一下子就来了四个孩子,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从婴幼儿时期开始计算,奶粉尿片婴儿食品就要花费不少费用了。等到孩子长大,吃饭穿衣没有哪个地方不用钱。让孩子接受教育又是一大笔费用,要让他们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自立生活,并且能够凭自己的能力提升生活水准,必然需要接受足够的教育。

在杨家上上下下所有长辈里,身为父母的杨发林和陈松霞为了四个孩子的未来担着最深的心思。毕竟自从孩子来到这个世上的那一秒钟开始,父母和家庭就承担了不容推卸的责任。而对于这家人来说,这个责任的重量比普通家庭整整重了四倍。

来自社会的援手

由于四胞胎的出现实在不是常见的事,这个消息很快出现在当地的新闻媒体上,连带着杨家人因为突然降临的新生命而措手不及、准备不足的情况,也被媒体报导了出来。一时间,以郑州为中心,掀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市民纷纷表示关注。

中国古代就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优良传统,听到这个消息的郑州市民一方面为这个家庭喜获新生儿开心,一方面也设身处地地想到他们事先准备的金钱、物品必然都不够用。

于是,不少热心人开始找报纸了解进一步情况——这家人住在什么地方?用钱出现了问题吗?小孩子用的各种物品是否足够?缺不缺吃的穿的?

这些想法全都十分自然。先不说其他的,凭空多出三个婴儿,奶粉、尿片首先就成了燃眉之急。孩子刚生下来抵抗力弱,万一生个病,那更是一点时间都不能耽误的。方方面面,全都需要东西需要钱。

于是,热心市民首先捐钱捐物,河医大三附院也为他们免除了所有的医疗费用。随着杨家人的困境越传越广,还有想做慈善的企业家找上门来,表示愿意承担孩子成长期间的费用支持。

有了这一波雪中送炭的帮助,杨家人顺利度过了最初手忙脚乱的艰难时期。不用太过担心经济问题,他们得以享受新生命降生的巨大喜悦。

孩子们也很幸运,从出生那一刻起并没有遇上什么太过危险的疾病和险情。等到医院认为母亲和孩子的情况已经足够稳定,便向他们下了可以出院的通知。

当杨家人乘坐河医大三附院的救护车、带着襁褓中的四姐弟回到老家时,几乎是在全村乡亲的围绕中进门的。

四个孩子的成长需要比独生子女多得多的资源和精力,这也成了杨发林夫妻俩在今后努力的最大动力。一想到孩子在学校里、或者日常生活中需要什么花销,当爸妈的总是会希望:还是得多攒点钱才好。

杨家的老家在出产“中国第一米”的原阳县,也是国家确定的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基地县。在当地,农业是生活和收入的支柱来源之一,人们在地里种下小麦和水稻,希望从土地中获取尽可能多的收入。

杨家共有20亩耕地。出于为了孩子们成长多攒点钱的想法,两口子多年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把耕地打理得井井有条。四个孩子渐渐长大后,也因父母的勤劳潜移默化养成了勤于干活的习惯,一家人共同扛起农活和家务。

不仅如此,在农闲时间里,夫妻俩还常常打听附近哪里有需要零工的消息,一有合适的活儿就出门打工。全家人一起努力不断积攒家底,不断改善自家的生活条件。

为了纪念四胞胎出生后得到社会的无私帮助,杨发林夫妻俩给他们取名为杨春暖、杨夏连、杨秋爽、杨冬寒,希望他们能够抱着感恩的心成长,成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

多年后的四胎之家

看到杨发林一家人选择的道路,也许有人会感到奇怪:不是有社会会为他们提供帮助吗?还有企业家承诺了会资助,为什么这对父母还要那么辛苦地亲力亲为劳动抚养孩子?

对于这个问题,杨发林的想法实际上十分质朴:抚养孩子理所应当是父母的责任,来自社会的爱心帮助当然值得感谢,但是这并不是就此依赖社会帮扶的理由。关于生活,这家人表现出了极大的淡定与从容。

也有人提出疑问,类似三胞胎、四胞胎这种多个孩子同时降生的情况,是不是有相关的补助规定?杨家因为四个孩子面临着实实在在的困难,是否可以去申请补助来减轻负担?

关于此事,其实也有早有记者进行过面向有关部门的专访,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专项面对多胞胎情况的补助规则。

会令人产生“多胞胎家庭有补助可领”的印象,实情往往是另一种情况:孩子多了以后,照料孩子也需要家人付出更多的心力,往往导致家庭收入减少,整个家庭的人均收入一旦低于了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那么就当然符合申请补助的条件了。

但是,杨家父母把抚养子女视为自身理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并没有过多地想过呼吁社会帮助、申请补助之类的门道。他们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了孩子们的成长与教育、地里的农作物情况如何,以及什么时候适合出门打工上。

在父母长年累月的言传身教下,四姐弟也秉持着类似想法一天天长大。从小到大他们都在他们看来,自己只不过是有更多的姐妹兄弟而已,其他并没有特别之处。他们按部就班地顺利毕业,并各自参加工作,成为对家庭和社会都有意义的人。

多年后,当初报道过四胞胎降生新闻的媒体曾经专程再次去寻访这个四胞胎之家。当记者来到村子里杨家门前时,发现当年报纸照片中的老房子已经不见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栋两层一院、更加宽敞整洁的新房子,这是杨家六口人用劳动赚取的30多万元修建起来的。不仅如此,他们还购买了轿车,用在出行代步种种用途,生活变得方便了许多。

面对镜头,这家人的笑容和当初四姐弟还在襁褓中的画面重叠了起来,他们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过多地要求他人的帮助,靠着一家人团结美满,安静地经营自己的生活。

结语

无论如何,父母是能够对孩子人生施加影响最重要的人。如果父母并没有充分考量自己的身体情况和经济情况,一味追求多子多福,结果往往并不能保证孩子的成长质量,这对于孩子未来的负面影响往往也是十分深重的。

身为四胞胎的父母,杨发林夫妻虽然接受了来自社会和大众的好意,但却并没有把未来的生活来源全都寄托在这些好意上。他们靠着自己的劳力不断改善生活,孩子们成长起来后也同样继承了父母的生活理念。

这种自立型的生活方式,反过来为他们赢得了更多的尊重。如今23年过去了,当年的小孩子早已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大人,而他们一家坚持下来并且已经成为常态的生活习惯,还将继续持续下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