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战争自爆发后,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关注,尤其是看到那些惨死在炮弹下的儿童时,人们的心被刺痛了。

而近日流传的一张照片,触动了无数国人的心。照片中,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中,坐着一位加沙女孩,因受到惊吓,女孩的脸上流露着惊恐的表情。

这一幕,我在心疼女孩的同时,突然想到了拍摄于淞沪会战中的一张照片......

让我们将时间倒回到1937年10月4日,当时美国《生活》周刊刊登了一篇关于日本侵华战争的报道,而报道中附加的一张照片则引起了全球广大读者的关注。

那是一张拍摄于上海火车站的照片,照片中的场景和如今的加沙如出一辙,放眼望去,满目疮痍。

而在一片废墟中,坐着一个一岁多的孩童,此时孩子身上的衣服已经破烂不堪,皮肤上还沾着血迹,因为受到惊吓,婴儿紧闭双眼,挥舞着拳头,正在嚎啕大哭。

那么,这个小男孩到底是谁?为何会独自一人坐在被炮轰轰炸过的废墟中呢?孩子后来的命运又如何呢?

原来这一幕发生在惨烈的淞沪会战中。

1937年,日军带着狼子野心踏进了中国,发动了侵华战争,当时日军傲慢地叫嚣着:“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自抗战爆发以来,无数中华女儿为了保家卫国、驱逐日寇,纷纷挺身而出,国民政府更是发表了《自为战争声明书》,让外界看到了中国政府抗战的决心和坚不可摧的信念。

而为了尽快实现“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口号,日军开始集中重兵进攻上海,淞沪会战正式爆发。

淞沪会战也被称为历时最长、伤亡最惨烈的一次战斗,我方牺牲人数高达30万人,虽然最终上海沦陷,但也成功粉碎了日军快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而自淞沪会战爆发后,日军就不间断地向上海的大街小巷和交通要塞投放炸弹,曾经繁华的上海城在日军的摧毁下,到处都是断壁残垣。

除了被摧毁的建筑,上海百姓的下场最为凄惨,当时每天都能听到哀嚎声和绝望的哭声,这其中就包括坐在废墟上的婴儿。

婴儿名叫王家升,1937年8月28日,王家升跟着父母亲来到了上海火车站,他们此行是为了逃离逐渐失控的上海,目的地是桂林。

然而,等待他们不是开往桂林的列车,而是日本人的炸弹,在人们还没反应过来时,车站多处就瞬间坍塌了。

来不及逃跑的人们被掩埋在废墟中,哭喊声、求救声、奔跑声混合在一起,刚刚还异常平静的火车站,几分钟的功夫就成了人间地狱,无数同胞不幸丧命,空气中弥漫着尸体烧焦的味道。

而在所有丧生中就包括王家升的父母,身为幸存者的他,坐在一片废墟中痛苦地哭着,这一幕恰好被记者王小亭捕捉到。

(王小亭)

其实,当天王小亭原计划是和同事一起撤退的,可当看到街道上遍地尸骸时,他突然改变了想法。

他对同事说:“我要去上海南站!”同事制止说:“那里太危险了,坚决不能去!”

但王小亭却拒绝了同事的好意,他觉得身为记者,自己有责任将战争最真实的一面传递给大众。

等到达上海南站后,王小亭的心被震撼了,到处都是浓烟、被炸毁的建筑和被死在炮弹下的无辜百姓。

突然王小亭看到了嚎啕大哭的王家升,他赶按下快门键。与此同时,苏联驻中国领事馆的救援队也及时赶到,一位救援人员快速将王家升抱起,这个可怜的孩子终于得救了。

虽然王家升保住了命,可他的身上有多处伤痕,眼睛也已经红肿,躺在担架上的他因为惊恐和疼痛还在不停地哭,在场的所有人都红了眼眶。

为了让世界人民看到日军罪恶的行为,王小亭托人一路将胶卷送到了纽约。两个月后,照片正式面世,人们在同情孩子的同时也开始谴责日本。

被揭穿真面目的日军,竟然开始通缉王小亭,万幸的是,王小亭一家最终被成功送到香港,这才躲过日军的屠杀。

王小亭一家得救的同事,王家升也已经安全,成为孤儿的他被送到了苏联,一直生活在当地的一家孤儿院,得到了很好的照顾。

长大后的王家升,没有忘记战争带给自己的伤痛,他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反战人世,为呼吁界和平而奔走呼啸。

然而,这个世界从来没有永远的和平,如今的巴以战争让我们看到战争残酷的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战争似乎并不遥远。

看到加沙民众的遭遇,我们庆幸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度,但我们也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更不要忘了,如今的和平是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我们呼吁和平,珍惜和平的同时,也要不断地强大自我,不能让曾经的悲剧在中华大地上重新上演......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