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佳跟我吐槽,昨天夜里,上四年级的儿子,快把她气炸了。
       说起整件事情的“导火索”,其实是由补寒假作业引起的。
       眼瞅着要开学了,结果寒假作业才写了三分之一,催了半天让赶紧写,结果不是上厕所,就是要喝水。
       一个小时过去了,落在作业本上的字,都能数的过来。
       小佳一时气不过,再联想到期末考试的平均分,比往常下降了十几分,就没控制住脾气,对着孩子就一顿吼:“你看你期末考的成绩,还不用心,你是想把我气死是吧……”
       小佳一顿噼里啪啦的输出,再看孩子,仍旧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嘴边云淡风轻的扔出一句话:“我就没好好学,我要是学了,保证比你想的还要好”。
       面对儿子的回复,小佳一时语塞。
       批评他吧,担心给娃泼凉水。
       要是支持他,又害怕助长娃的盲目自信。
       但是如果真的不闻不问,又担心孩子抱着这种心态,彻底沦为平庸之辈。
       其实,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孩子都像小佳的儿子一样,会把“我要是……”这样的句型挂在嘴边。
       就比如说,有的孩子看见别人表演了很厉害的才艺,就会说“我要是学几天,我肯定比他强”。
       再比如,家长跟自家娃说谁家的孩子这次成绩考的特别好,结果孩子就回复说“我要是好好学,比他还厉害”。
       在多数家长看来,这不就是带着“顶嘴”性质的“杠精附体”嘛,但实际上,当我们深入了解爱说这句话的孩子的内心时,才能明白,或许这不是顶嘴和叛逆,而是孩子向家长求助的一种方式而已。


       01.了解这个句型背后的原因,才能走入孩子内心
       在学校或是日常生活中,爱用这个句型的孩子,可以说是普遍存在。
       比如,学习成绩退步了,这类孩子不会觉得难过伤心,而是轻飘飘的扔出一句“我只是没努力,我要是努力了……”
       而且,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这类孩子有个特别显著的特征,就是面临考试或者比赛时,不会像其他孩子那么投入和付出努力,多数情况都会表现的轻松和不在意,而等到结果出来时,就会用上述的句型来解释。
       很多家长不理解,为啥这些孩子不在事前多努力、多付出,争取拿个好成绩,而每次都是事后等成绩出来了,再用这样的理由来为自己“挽尊”呢?
       其实,之所以如此,背后可能存在2个原因,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①为了逃避父母的指责
       当孩子遭遇考试失利、成绩滑坡时,作为家长,难免会忍不住的数落、批评孩子。
       这个时候,孩子为了应对父母的批评和吼骂,往往就会采取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和表达,而“我只是没努力,我要是努力了……”这样的表达,可以在一瞬间屏蔽掉父母的念叨,让孩子的身心的焦虑和恐慌得以释放和缓解。
       就像朋友小佳和她儿子的情况一样,当孩子说出这句话时,家长一时之间就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接着泼冷水,或是盲目的夸奖和鼓励,似乎都不是上策,有时候还容易弄巧成拙。
       也正因如此,就给了孩子逃避父母指责的缓和之机。


       ②孩子陷入了“自我妨碍效应”
       在心理学上,有个词汇叫做:自我妨碍。
       说的是一个人在面临某种重要的任务时,为了避免表现不佳而带来负面影响,从而会故意采取行动来为自己制造障碍。
       对应到这种事先不努力,事后找原因的现象,其实说白了,就是孩子陷入了“自我妨碍效应”之中。
       这类孩子一般比较敏感脆弱,抗挫力比较差,害怕面对失败,所以常常在应对一些重要的事情时,表现的满不在乎,而在事后却为自己找原因开脱。
       最常见的就是,在大型考试之前,别的孩子都在紧张的复习,而这类孩子往往选择出去玩或者采取无所谓的姿态,其实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害怕结果达不到预期,从而给自己制造更多的“障碍”,来保存颜面,以及避免能力不足所呈现出来的弱点。
       但可怕的是,这种自我妨碍若是存留时间过久,会阻碍孩子的身心发展,增多孩子的负面情绪,也很难在生活和学习中,鼓足勇气面对挑战。
       所以说,当孩子说出上述的“句型”时,不管是为了逃避父母的指责,还是说陷入了“自我妨碍效应”之中,其实从孩子的身心成长来看,都是在向父母传达一个信号:我需要你们的帮助。


       02.爱说这个“句型”的孩子,家长该怎么帮助他们?
       《父母的语言》一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并不是他们家境多富有或是报了多少课外班,而是他们一出生,就能在语言丰富、积极正面的环境中熏陶。
       对此,深以为然。
       作为家长,我们必须明白,当孩子把“我要是……”这类的句型挂在嘴边,其实说明他们的内心处于“承压状态”,这个时候,我们要是无法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教育的话,难免就会给孩子的身心带来二次伤害。
       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
       ①学会倾听,不贴标签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很多家长一听到孩子这样说话,就会气不打一处来,随即就会打击孩子这种“盲目的自信心”。
       或者给孩子贴上一些“假聪明”、“好高骛远”、“不踏实”等标签。
       但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标签效应”,说的就是你给孩子贴上什么标签,孩子就会变成怎样的人。
       所以作为家长,在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做的不是给孩子的行为和表达贴标签、下定论,而是要敢于接纳孩子这样的表达,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让孩子把话说完,接纳他们的小情绪、小心思,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敞开心扉的跟我们聊下去。


       ②挖掘原因,对症下药
       我们要想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就必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然后对症下药、正确引导。
       那么当孩子说出这句话,我们就要了解孩子这么说的原因。
       如果他只是发自内心的相信自己,并且愿意付出努力的话,那么我们就应该给予孩子一定的夸奖和鼓励,减轻他们内心的压力。
       但如果孩子只是为了自己的失利找借口的话,我们就要及时提醒孩子,不要掉入“天上会掉馅饼”的陷阱里,让他们明白只有付出,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③正确引导,树立榜样作用
       孩子的一言一行的背后,都存在着父母的影子。
       所以正如著名主持人董卿所说的那样:
       想要让孩子变成怎样的人,首先我们家长自己,就要成为那样的人。
       如果看到孩子因为害怕努力后得不到回报,而经常说大话、说空话来逃避一些责任的话,我们就该陪着孩子一起制定目标和机会,从而一点点的实现目标。
       比如,我们想要让孩子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就可以制定一个亲子学习计划:
       专门设立一个时间段,孩子完成作业任务,家长完成阅读任务。
       通过给孩子树立一个正向的榜样,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帮助孩子改掉一些坏习惯,提升他们的自律性和专注力,点燃他们做事、学习的内驱力。


       其实,教育孩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任何的教育手段,都比不上父母的言传身教和悉心陪伴。
       就像很多人说的那样:对于孩子而言,最好的老师是父母,最好的教育,是家庭教育。
       所以,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多观察、多引导,树立榜样作用,最终才能实现家庭教育中的“润物细无声”。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