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董鑫‍‍

3月13日,新华社发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各专门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名单。

名单显示,易纲已任十四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3月12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经投票表决,易纲连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易纲

央行官网公布的简历显示,易纲出生于1958年,今年65岁,他是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

1978年,易纲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1980年被公派出国,此后6年分别在美国哈姆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伊利诺大学经济学专业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易纲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经济系担任助教、副教授,并在1992年获得终身教职。

1994年,易纲回国,与林毅夫等发起组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任教授、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1997年,易纲进入央行一直工作至今。

2007年开始,易纲担任央行副行长,此后于2018年3月接棒周小川,就任央行行长。

也是在2018年,金融监管机构迎来改革。

根据当年机构改革方案,在中国运行长达15年的“一行三会”金融分业监管模式走向终结,取而代之的是“一行两会”,即央行、中国证监会和中国银保监会。

2018年3月25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8年会”上,易纲发表主旨演讲,那是他首次以央行行长的身份在公开场合发表演讲。

对于当时的金融方面主要工作,易纲用三句话进行了概括总结:

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推动金融业改革开放,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保持金融业整体稳定。

2018年3月19日,易纲在全国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

2023年3月3日,国新办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坚定信心、守正创新,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易纲出席。

时隔5年,他此前概括的三句话依然是当前重点。

发布会上,易纲在开场白中介绍了四个方面的工作思路和政策举措。

一是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二是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质效,更好地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三是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四是深化金融改革,有序扩大金融业高水平开放。

担任央行行长满五年之后,易纲在今年连任,他也将经历在央行行长任上的第二次金融监管机构改革。

3月10日,新华社发布消息,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获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根据方案,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将形成“一行一局一会”的新结构,即央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证监会。

据《金融时报》消息,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期间,中共、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分组讨论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时,易纲就加强金融监管领域改革谈了四点认识。

一是关于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地方金融监管的改革方案中,地方政府设立的金融监管机构专司监管职责,有利于加强监管,提高效率,保护消费者权益。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就是坚持党的领导,要为化解风险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完善金融资本管理体制,金融管理部门管理的金融基础设施,在改革方案落实中要稳妥。

四是加强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统一规范管理,要做好切实可行的方案。

3月12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五次全体会议。会议结束后,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审计长在人民大会堂二楼进行宪法宣誓。

易纲走进大厅时,向等候在门口的记者打招呼。在记者请他为中国经济点赞时,易纲面对镜头竖起大拇指。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政知新媒体独家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延伸阅读:

3月12日上午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经投票表决,现任央行行长易纲再次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老央行人”易纲留任央行行长

易纲 资料图

在3月3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易纲的发言备受关注。当天的发布会阵容强大,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刘国强一同亮相,共话“开局”。这让该场发布会备受媒体和市场关注,距离发布会开始前一个小时,参加会议的记者们就已陆续抵达会场。

而在5年前,2018年3月19日上午,易纲在人民大会堂走廊上被中外记者团团围住,是他以央行行长身份首次亮相媒体。

回顾5年多时间,面对日渐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易纲传递给公众的形象依旧是胸有成竹、智慧敏锐。“当前金融工作主要是三句话,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推动金融业的改革和开放;打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攻坚战,保持金融稳定。”易纲在2018年履新后首次发表公开讲话时提到的“三句话”,成为他成为央行掌舵者以来的工作重点。

分析人士认为,在当前中国经济复苏重启、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的关键时期,易纲留任央行行长,有助于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确保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不减弱;更好地落实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统筹推进央行分支机构改革工作,加快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组织交流合作,扩大和深化金融业双向开放。

稳定市场预期

公开资料显示,易纲1958年生于北京,先后在北京大学经济系、美国哈姆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伊利诺大学经济学专业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在易纲担任人民银行行长之前,阅历颇为丰富。1994年,作为海归教授,易纲和林毅夫、海闻等联手创办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1997年,易纲加入中国人民银行,此后历任货币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货币政策司副司长、司长,行长助理等职务;2007年起,升任央行副行长,开始主管货币政策,2009年至2015年,兼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易纲担任了稳定市场预期发言人的角色,他多次在重大场合发言中反复强调:“货币政策稳字当头”,“我们有较大的货币政策调控空间”,“经济韧性一定会不断加强”。

人民银行行长易纲 资料图

特别是疫情以来,在发达国家接连推出超常规货币政策后,我国货币政策并未盲目跟随,而是更加注重“以我为主”。

在市场看来,疫情期间的货币政策最成功的方面就是响应及时、总量合理,用比较小的代价获得了经济稳定的目标。而对于我国为应对疫情推出的一系列政策组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表示了肯定。

IMF指出,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巨大冲击方面,中国的经验表明,正确的政策能对抗击疫情和缓解其影响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正逐步复工复产,“经济出现了令人安心的正常化迹象”。

2022年,宏观经济数据指标不及市场预期,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不断加大,市场对经济前景担忧渐起,关于货币政策的核心矛盾也开始白热化。

一方面,稳增长任务重大,货币政策目标需要从落实前期出台的抗疫纾困政策切换为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宽信用;另一方面,海外政策溢出风险仍存,汇率波动和资本外流压力增大,外部环境在货币政策目标中的权重有所增加。

在货币政策两难背景下,易纲再次担任起稳定市场预期的发言人角色。

他在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近几年,人民银行综合运用降准以及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等方式来主动投放和调节流动性,这与过去外汇占款被动投放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货币政策的自主性明显增强。

在3月3日的发布会上,易纲回应了媒体对于2023年有无降准降息可能的提问:“目前我们货币政策的一些主要变量的水平是比较合适的,实际利率的水平也是比较合适的。至于降准,2018年以来我们14次降准,这14次降准大概是把平均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近15%降到了不到8%,降了7个多百分点的法定准备金率。过去5年,通过14次降准,不到8%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像过去那么高了,但是用降准的办法来提供长期的流动性,支持实体经济,综合考虑还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使整个流动性在合理充裕的水平上。”

易纲 来源:央行网站

金融业再开放

伴随易纲履任央行行长的5年时间,金融对外开放“大礼包”频发,小微企业融资“几家抬”成效卓著,货币政策“以我为主”定力十足,绿色金融发展驶入“快车道”。

2018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国金融改革再开放的一个新起点。2018年4月11日博鳌亚洲论坛的最后一天,中国向世界宣布了12项金融扩大对外开放的举措。这一消息通过易纲宣布。

在这一开放“大礼包”中,涉及取消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等多项市场期待已久的重磅措施。此后,金融对外开放加速推进:“跨境理财通”、“债券通”南向通陆续开闸,境外金融机构在华展业节奏悄然加速,国内金融市场迎来内资外资同台竞技时代。

中国金融扩大开放的背后,是金融监管的科学谋划、合理实策。易纲表示,“中国在推动各项政策时都是非常谨慎的。这些措施是我们经过慎重考虑后,在评估各项条件已经成熟、监管已到位、数据已到位后,才往前推进的,不能把它形容为大爆炸式的改革。”

他还表达了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三条原则:一是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原则;二是金融业对外开放将与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相互配合,共同推进;三是在开放的同时,要重视防范金融风险,要使金融监管能力与金融开放度相匹配。

坚定改革

喜欢看研究报告、对数字非常敏感、集海归学者和实干派官员为一体,既具国际视野,又深刻了解中国实情,易纲是一名坚定的改革派。

在推进改革方面,利率市场化是经济金融领域最核心的改革之一。虽然名义上,我国在2015年就已经基本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存贷款利率上下浮动区间全部打开,但现实中并未实现完全市场化定价,银行间市场利率与存贷款利率之间依然难以传导,由于利率“两轨”并行,导致货币市场利率向贷款利率传导不畅。

在如何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方面,易纲给出的路线图是:在有序放开存贷款利率管制的同时,努力培育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的形成,健全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完善中央银行利率调控和传导机制,推动货币政策从以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以价格型调控为主转变。

2018年4月12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机构成员召开会议,讨论关于放开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的事宜;2019年8月17日,人民银行发布15号公告,新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正式出台。

三年多来,LPR改革成效显著:形成了良好的政策利率传导机制,降低了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有效发挥了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功能。

2022年12月份,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97%,较改革前2019年7月份的5.32%下降1.35个百分点。

接下来,65岁的易纲将开始他在央行第26年的工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