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结婚用品上总会有鸳鸯,可很少有人知道,最初老祖先都是用鸳鸯象征兄弟之情,和爱情没有半点关系!

七八十年代的结婚用品,少不了鸳鸯的造型

而且真正的鸳鸯全都是花心大萝卜,雄鸟和雌鸟交配产卵后拍拍翅膀就走,雌鸟也会找“冤大头”帮忙养孩子。

这样离谱的鸳鸯,怎么会被中国人当成爱情鸟的?

80年代的鸳鸯枕巾

露水夫妻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代诗人以鸳鸯为喻,将爱情上升到了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这里的鸳鸯在古代其实是两种鸟,“鸳”为雄鸟,“鸯”为雌鸟,“鸳鸯”一词并列称呼,体现出雌鸟与雄鸟成双入对的生活习性。

这种成对出现的情况,多发生于每年4月下旬的求偶期,这时的雄鸟会紧跟着雌鸟,或一起追逐飞行,或相互梳理羽毛,形影不离。

雄鸟还会捕捉小鱼喂给雌鸟,睡觉时会用翅膀守护雌鸟,一副称职丈夫模样,叫无数的青春女子,看了也想找一个这样的暖男相伴。

雌鸟被雄鸟的热忱打动后,答应与其结为夫妻,之后一起建造巢穴,准备繁衍计划。

建好巢后,雌雄两鸟双双飞入水中,这时雄鸟向雌鸟曲颈点头,以示交尾意愿。

雌鸟会意,向前游一段距离后,不断地将自己的尾巴翘起,雄鸟紧跟着跃到雌鸟背上,接着雌鸟沉入水中,仅头部露出水面。

大约进行4到5次,每次2秒钟的交尾仪式结束后,雌雄两鸟飞回到岸上,梳理着自己的羽毛。

此后,露水夫妻的雌雄两鸟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后续的产卵、孵化、育雏都由雌鸟全权负责,与雄鸟毫无瓜葛。

雄鸟的接下来要做的,是寻找新的配偶,留下更多的血脉。

繁殖期的雌鸟同样是一对多地发展恋爱关系,就算已经寻得伴侣,还是有可能投入到其他雄鸟的怀抱。

如果雄鸟死亡或失踪,雌鸟会另寻新欢,或者是直接找之前的老情人续前缘,让它帮忙抚养不属于它的孩子。

鸳鸯的最初物种

虽说鸳鸯不懂人类那种爱情观,但古人却能明辨,将爱情的愿景寄予关系如此混乱的鸟上,实在有些荒唐。

不过,古人并没有我们所想这般愚昧,或许不是他们寄托错了,而是我们今天的鸳鸯,跟那时的鸳鸯,并不是同一物种。

明《食物本草》中的鸳鸯

关于鸳鸯的描写,南宋的《尔雅翼》就提到过:“其大如鹜,其质杏黄色,头戴白长毛,垂之至尾,尾与翅皆黑。”

如今的鸳鸯脑袋上是铜赤、紫或绿色的羽冠,并无可见的白而长的羽毛,与描述不符。

有人经过多方考证,发现如今的赤麻鸭才最符合文献所说的鸳鸯。

赤麻鸭与如今的鸳鸯同属于鸭科,全身为橙黄色,尾巴上面有黑色的覆羽,翅膀上的初级飞羽为黑褐色。

这里的飞羽指的是鸟翅膀上的羽毛。飞分三种:初级飞羽、次级飞羽以及三级飞羽,初级羽是生在在腕骨、掌骨和指骨上的羽毛

虽然赤麻鸭头上白毛并没有垂之至尾,但形象与文献中描述的鸳鸯有九成相似。在敦煌莫高窟的唐朝壁画中,时常出现的白头鸳鸯,从外观看很像赤麻鸭。

莫高窟壁画里中唐时期的鸳鸯

赤麻鸭头上的白毛,与人们白头偕老的美好爱情不谋而合,因而更有可能是爱情鸟鸳鸯的最初物种。

而且赤麻鸭是典型的一夫一妻动物,更加符合人们对于爱情的预期。

赤麻鸭在寻得合适的配偶后,会忠贞不二地一起生活,不再对其他的鸟动心思。

每年4月中旬到5月上旬,是赤麻鸭一年一度的繁殖期。

夫妻二鸟会来到开阔的平原草地地区,寻找合适的洞穴一起建造巢穴,然后每天产1枚卵,大约产6-15枚卵后,由雌鸟担任孵化工作。

这个时候的雄鸟会默默守护在巢穴周围,一旦有入侵者靠近,会用叫声给雌鸟发去信息,或者摆出攻击的架势,将侵略者吓退。

孵化期间,雌鸟在每天中午离巢一次,离开鸟窝时会用绒羽将卵盖住,之后再随雄鸟一起觅食。

归来以后,两只鸟会一起飞回到巢中,之后雌鸟继续孵化,雄鸟则到警戒区域继续站岗放哨。

雏鸟被孵化出来后,会跟着父母一起在水塘中活动,有时会爬到父母的背上玩耍,其乐融融。

到了7月底,雏鸟会在父母的带领下回归群体,到9月下旬到10初,一家人随着群体一起南下越冬。

这种夫妻生活看起来平平淡淡,却是人类所向往的爱情真谛,更符合古人文字里的鸳鸯形象。

有打油诗:“脖系黑圈似绅士,羽身赤黄显高贵。忠贞不二‘真鸳鸯’,美名却被鸂鶒(xī chì)盗。”

此诗毫无韵律美感可言,却直白地说明了一个事实,“鸳鸯”其实就是赤麻鸭,在繁殖季,雄性赤麻鸭的脖子上会有一圈黑环,正如诗里说的“脖系黑圈似绅士”。

盗它名的鸂鶒,其实是被称为紫鸳鸯的另外一种鸭科动物,别名又叫溪鸭。

鸂鶒长着艳丽的羽毛,深受人们的喜爱,古代常用它们作为各种装饰图案,唐代宗女李倕墓中,就出土以鸂鶒作为形象的饰品。

到宋、金时期,皇后所戴的龙凤花钗冠,上面也是点缀着鸂鶒。

宋代鸂鶒纹金帔坠

或是鸂鶒外形好看,人们乐意用它象征爱情。或是鸂鶒二字既难写难读,人们惯用它的另外的名字,紫鸳鸯。

渐渐地,这个紫字开始淡化,真正的鸳鸯赤麻鸭,也随着淡化,直到人们再不知道鸳鸯原是赤麻鸭时,偷梁换柱便已完成。

鸳鸯的文化演变

如今人们说起鸳鸯,想到的一定是爱情,但在以前,鸳鸯指的却是兄弟之间的情谊。

在南朝的昭明文选中,有一首苏子卿所作的《别赋》,这里截取前面几句:

“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辰。”

从诗中“兄弟”二字就可看出所表达的情感,关于“鸳鸯”一句,意思是以前我们像鸳鸯一样形影不离,如今却如天上星辰,相隔甚远。

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在《赠秀才入军》中,也写到鸳鸯:“鸳鸯于飞,肃肃其羽。朝游高原,夕宿兰渚。”

此诗是嵇康为参军的兄长所做,用的是比兴手法,借用在一起如胶似漆地生活的鸳鸯,来比喻兄弟之间的亲密感情。

在西晋时期,有两兄弟一位名陆云,一位名陆基,两兄弟在文学上都有很高的造诣。

当时另一位有名的文学家郑峰曾写诗送给陆云,其中就用鸳鸯指代陆云陆基两兄弟。

这里的鸳鸯就不单指哥俩感情好,更多是说两兄弟的文学造诣高。

清代鸳鸯图

鸳鸯作为兄弟的意象,在三国以及两晋时期较为盛行,到了唐朝时期,才渐渐开始用于描写爱情。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卢照邻在《长安古意》中的那句:“得成比目何辞死,只羡鸳鸯不羡”。

这句诗语出惊人,使得其他有关鸳鸯的诗句黯淡下来。1980年版的《辞海》将这句诗收录其中,“鸳鸯”一词也固定成象征夫妻感情的爱情鸟。

当时使用《辞海》的人很多,一经传播,鸳鸯所代表的兄弟情逐渐消失,人们一想到了这种鸟,首先就想到了爱情。

结语

从古至今,象征爱情的鸟就有很多,古代男方给女方下聘礼,会送出一对大雁,以表达爱情的专一,牛郎织女的传说以喜鹊搭桥,诗人常以红嘴相思鸟寄托思念之情。

红嘴相思鸟,俗称相思鸟、红嘴玉

对于鸟类来说,一夫一妻或一夫多妻,都只是为了更好地繁衍后代而做出的选择,根本无关爱情与花心。

但多变的人类,总喜欢用形成固定模式的动物来寄托情感,希望爱情就像自然定律一样,不可更改。

但真正的爱情,是遇到对的人,再走下去。如果两人的方向一致,又何愁中途离散。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