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

想必很多读者老爷都背诵过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这则诗篇,而文首一句就道出了古来征战的辛苦。其中的“燕然未勒”,并非是范仲淹在征战燕然,而是引用了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山击败北匈奴的典故。 公元89年,窦宪领命前往北方攻伐在边境作乱的北匈奴,东汉史学家班固也随军出征。经过几年的征讨之后,北匈奴被攻灭,而整段战争的历程,都被班固刻印在了某处断崖上,并且同时也有文字拓本流传了下来,即为《封燕然山铭》,但《封燕然山铭》虽然出现在了很多记载当中,可刻印的那个断崖却始终没有找到。

直到1990年时,这崖刻才慢慢开始现世。经过近千年的历史轮转,如今那块崖刻已经处在蒙古国中了。这年,两位牧民在蒙古国杭爱山放牧的时候,偶然在一处断崖之上发现了汉字摩崖石刻,并且很快上报,蒙古国方面立即派出专家进行解译,但始终没能成功释读,让这处崖刻又慢慢沉寂了下去。 直到2014年时,蒙方才将这一崖刻告知了内蒙古大学,并且邀请专家进入蒙古国内实地考察,但所获较少。直到2017年的时候,内蒙古大学和蒙古成吉思汗大学的专家团队组成了专家联合团队之后,才开始大规模地对杭爱山南麓的摩崖石刻进行研究破解。

经过一个多月的辛苦工作,最终证实这处崖刻,正是当时班固所著的《封燕然山铭》。当专家们确定了这一消息之后,一时之间欣喜若狂,《封燕然山铭》失踪了如此之久,可算是让他们给找到了。 《封燕然山铭》详细记载了东汉对北匈奴的整个讨伐过程。公元88年,年仅10岁的汉和帝即位,因为年纪太小,因此窦太后得以摄政,而作为汉和帝国舅的窦宪,权势自然也是水涨船高。随着地位的提升,窦宪开始变得专横跋扈,甚至无视朝纲法纪,草菅人命无恶不作。

彼时齐殇王的儿子都乡侯刘畅前来京城吊唁先帝,趁机进贡献礼讨好了窦太后,得到了窦太后的赏识,并且在宫中谋求到了一个职位,眼看就是要升官发财一路畅通的节奏。 窦宪害怕刘畅影响自己的地位,居然暗地里派人将刘畅在皇城暗杀了。结果没多久之后就东窗事发了,窦太后震怒,将窦宪关在了宫中。当时正逢北匈奴作乱,东汉朝堂都有北伐之意,窦宪为了不受罚,便苦苦乞求窦太后让自己领兵北进,戴罪立功。 窦太后念及与窦宪的兄妹情谊,最终答应了窦宪的请求,并任命史官班固随军出发,作为军中参谋为窦宪出谋划策。公元89年,窦宪与南匈奴、羌胡之兵共同进兵塞外,并且在稽落山大破北匈奴军队,众部落闻风而降,归降者达到了20余万之众,匈奴之祸由此平息。

而稽落山,正是如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窦宪战胜之后,班固大喜,便将整个作战过程都刻印在了杭爱山断崖之上,是为《封燕然山铭》。而《封燕然山铭》的崖刻被发现之后,也进一步证实并且完善了这段东汉的历史,对于我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只是那窦宪在平定匈奴之后,一时之间威名大盛,将自己之前的罪过忘到了九霄云外,继续在朝堂之上作威作福,甚至威胁到了窦太后的地位,还让年少的汉和帝处处受制,以至于最后窦宪被逼身死,自杀于自己的封地之中。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