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拥有着几百年的悠长历史,但清晚期时候的社会形态却堪称荒谬至极,列强们的铁骑践踏的不仅是东方土地,亦有华夏民族维持了数千年的傲然风骨。

曾经盛极一时的强国居然就这般轻易臣服于他国,被侵略者们逼退到毫无还手之地的境遇,这已经与封建制度刚刚建成的时候判若两样。

秦始皇将六国大一统为的是让天下成一家人,可惜仅仅千年之久便让这片土地再度分崩离析,必须承认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才是导致悲剧的源泉。

若非闭关锁国的政策让华夏民族与世界发展擦肩而过,想来封建时代还能够再维持一段时间,起码不至于是那么悲惨地落幕,遗憾的是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如果。

明朝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后华夏文明便成了满清的舞台,满清时期汉文化变得不再重要,满族人掌权定然会极力推崇本族文化习俗,相比之下汉文化显然处于一种弱势状态。

皇太极创立了满清帝国而后到了康熙时期,清朝综合国力算是有了一个质的飞跃,雍正时期清朝的经济实力得到了飞速进步。

纵然在康熙、雍正以及乾隆这三位皇帝中,雍正的影响力似乎比不上康熙与乾隆,但不得不说雍正为清朝国库所积攒的财富,为后来的乾隆大帝奠定了优秀的治国基础。

历史上的乾隆也不似雍正那般节俭,雍正为乾隆起了一个好头使得乾隆有了资本追求生活质量,等到了乾隆在位的时代百姓们普遍都能解决温饱问题。

乾隆上位的心路历程不似雍正坎坷,顺利继位可能导致乾隆对权力的控制欲极盛,退位时居然不愿交出玉玺,直到刘墉附在他耳边说了八字才肯松口。

刘墉的八个字 乾隆皇

不难看出刘墉及时对乾隆开口说了那八字,无非是想达到解围的目的让场面不会太尴尬,但能让乾隆还是决定交出玉玺这恰恰说明了刘墉的本事。

能洞察人心的其实并非这八字而是刘墉本人,众所周知察言观色若想做到极致绝非易事,这需要具备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还会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

二者缺一不合否则便达不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更何况刘墉提醒的乃是帝王,那句伴君如伴虎向来不是说说而已。

皇帝的心思若无几分手段绝不能随意揣测,毕竟谁也不知道何时说错了几个字便会惹来杀身之祸,封建时期皇权大于人权的观念深入人心。

绝不是某个人凭借着一己之力就能推翻的,虽说人人都有着做皇帝的美梦,然而到底谁才是那位天选之子要看实力与运道。

与雍正比较不难看出乾隆的称帝之路确实顺畅得多,其父雍正早年间经历了血腥残酷的九子夺嫡。

称帝的道路上雍正可谓是遭受了无数次伤害,也正因为具备着这等坎坷经历才使得雍正练就了坚韧心性。

雍正是整个封建历史中有名的多疑皇帝,他的疑心绝非一般字眼能够形容,身为雍正的儿子乾隆纵然不似父亲那么多思,却有着雍正羡慕不来的好运。

顺利上位后乾隆享受着至高无上皇权所带来的惬意,吃穿用度皆耗费着巨量银钱,乾隆的高雅爱好也都是用金山银山堆砌而成。

吃穿用度方面雍正则要显得节俭很多,还是皇子的乾隆就深得康熙帝的喜爱,雍正对那时候的乾隆也颇为看好。

许是跟在康熙帝身边很久年幼的弘历也染上几分帝王气,杀伐果断的气质不足却充分彰显出少年皇子的尊贵。

此后雍正便时不时地用手段考验弘历,因此也令弘历对治国方针的理解上升了几个层次,只是雍正是历史上出了名的勤政。

疏忽弘历 不肯禅让

后来忙于国事便疏忽了与弘历的接触,弘历便在康熙帝身边养了几年,父子二人生疏已久很多事情上观念竟产生了不小分歧。

这也让雍正第一次全方面的审视弘历,渐渐地弘历那过于骄横的性情遭到了雍正的不看好,但碍于弘历与康熙帝接触时间颇长,举手投足间的气度一时无人可比。

雍正就对在他看来弘历不够讨喜的性格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与雍正的治国方式不同乾隆显然更喜欢和和气气,他用拉拢人心的手段让国内矛盾得到些许缓解。

不论是大臣们还是百姓们皆对乾隆感恩戴德,这时候社会的整体经济实力也跟着猛涨,乾隆有力的治国方式得到了全天下的支持。

不似父亲雍正以严苛的手段治理朝廷与国家,虽说也得到了不错的反馈可难免让他人心中怨声载道,期间乾隆顾忌着康熙帝便主动许诺到了时间必会禅让。

可是乾隆这一掌权就是足足六十年,明明到了该退位让贤的年纪乾隆却不肯禅让了,这让满朝文武皆是敢怒不敢言,谁也没有胆量去招惹堂堂帝王。

任由乾隆继续执政却又实在不是好策略,更何况禅让一事乃是乾隆当年亲口承诺的,待到苗民起义爆发这才让乾隆松了口。

不曾想禅让大典当日乾隆却有了犹豫之意,刘墉见状连忙附在乾隆耳边提醒道,登基不可没有玉玺。

听罢乾隆恍然事情已经走到了这一步,若是再不让禅让大典顺利进行下去恐怕还会生出诸多事端来。

就这样在刘墉的协助下乾隆终于放了权,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帝王则更应该以身作则,幸好乾隆没有糊涂到底终是让儿子嘉庆称了帝。

帝王的权力 父子与君臣

其实从乾隆的角度出发多少能猜出当时他的想法,帝王的权力世间再无一种身份能超越,乾隆坐在帝位上足有六十年。

冷不丁让乾隆放弃对权力的控制,乾隆心底多多少少会有些不自在,这意味着将来朝廷中的任何事都无需由乾隆亲自做决定。

因为他的儿子嘉庆已经接过了交接棒成了皇帝,太上皇与皇帝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父子,更多则是极易被忽略的君臣关系。

禅让后的乾隆很多时候需顾及皇帝的立场,绝不能再像曾经皇阿玛对待儿子那样放肆无忌,也许乾隆迟迟不同意主动禅让的根源就出在这里,归根结底还是权柄到底握在谁的手中。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