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是华语世界的一个特殊存在,他身兼作家,画家,演说家,教育家等等名头,是一个文化造诣精深,又深谙人情世故,对人性幽微有透彻洞察的名家,不仅在台湾出名,更是在中国大陆及海外有着众多的铁杆粉丝。

刘墉的作品给人以心灵的启迪,人生的启示,生活的启发,尤其是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具有很多很正向的指导意义,甚至被人盛赞为“沟通青少年心灵成长的专业作家”。

而就是这样一位备受人尊敬与瞩目的著名人物,却在晚年时期,体会出一些略显刻薄的感悟,而在子孙教育培养上,刘墉更是显得别具一格,他说过,孙子、孙女,那都是别人家的孩子,不能越俎代袍。

在子孙教育培养问题上的这种距离感,这种刻意又不刻意营造出来的空间感,是刘墉留给众人的一个奇怪印象,而刘墉却分明享受这种空间带来的距离,所拥有的全新的感觉。

刘墉

一、享受空间的物理距离

刘墉有一儿一女,他们分别在台北和北京居住生活,而刘墉夫妇则大部分时间都在美国居住生活。

有很多老朋友都问,你们为什么不和儿女生活在一起呢?

可是按照刘墉夫妇的说法和观念,我们又为什么要和儿女们生活在一起呢?

就中国传统家庭而言,传统文化中的很多习俗,约束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四世同堂”,“子孙满怀”等等观念,往往成为很多老人家认为是家庭和谐、幸福美满的象征,也成为很多遵守传统文化的老人们的最高理想。

甚至一些怕孤独的老人也愿意天天黏着子孙,更别提一些怕自己寂寞终老的老人,对于儿孙的一些牵伴要求。

而刘墉是一个传统文化浸入骨髓的传统文人,难道他会不明白这些世俗的规矩与习惯吗?

刘墉在儿子婚姻问题上,采取了中国最传统的缔结婚姻的方式——即上门提亲。

他提亲时不仅带足了诚意与礼物,还亲自带了一幅自己精心画好的山水画,并专门找到了一家装裱公司,用心装裱好后,再配上精美的名贵画框。

这幅价值上百万的山水画,至今一直作为贵重的提亲礼物悬挂在亲家客厅的墙壁上。

而就这样一个遵循中国传统风俗文化的刘墉,却宁愿和老伴一起长居地在一个非亲非故的万里之地美国,是他真的不想孙子和孙女吗?非也!

刘墉对于孩子,对于孩子的孩子,更有一种隔代亲在其中。

他会时不时地问老伴,我的孩子们来电话了吗?宝贝孙子孙女现在怎么样了?

等到真要有事,或是真的想念孩子们时,刘墉夫妇两人又会马上从美国飞到台北。

可就算是回到了台北,他们夫妇两人也不住进儿子刘轩的家里。

而是住在自己的家里,尽管和儿子的家就是门对门的隔壁距离。

是儿子家不够大,不够住吗?显然不是!

刘墉夫妇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苦心孤旨地,要营造一个空间的物理距离,也就是刻意的让这个空间上的距离,来彰显爷爷奶奶,对孙子孙女的爱。

俗话说远香近臭,远亲近疏。

任何人长时间的天天黏在一起,难免会烦,难免会有矛盾,会有争吵,可是空间的距离能很好的解决一切,融合一切。

美国心理学家邓肯曾做过一个两人间距实验,也就是测出两个人之间的安全距离,到底多少,才会让人感觉到舒服和不舒服!

邓肯的答案是1.2米的安全距离,如果过近,则会让别人感到威胁,觉得不舒服。

或许深谙这种物理空间距离之美的流庸,就是因为如此,才会自觉又不自觉地运用到了和孙子、孙女的接触交往中。

二、享受空间的心理距离

俗话说的好,距离产生美。

可仔细一想,距离真的产生美吗?大多数人分明感觉到距离拉大,大到一个足够长度的时候,美分明就不见了,甚至没有了,这其中包含着的,分明是一种心理距离的疏远与淡漠。

刘墉夫妇不仅在空间的物理距离上刻意营造,在空间的心理距离上也着意调节,就是为了不让自己独占儿子和儿媳妇,对于自己子女的爱和拥有。

孙女千千和孙子子川在台北出生后,刘墉的太太拍了很多两个小可爱的照片。

回到美国后,老太太逢人就夸,见人就说,并把手机照片拿出来到处炫耀给别人看。

刘墉见此,便说,不要总这样,每次你拿出来我会受不了,会想他们的!

哪知他太太当即反驳,你的儿子在台北啊,你的女儿在北京呀,孙子和孙女是别人家的孩子,而不是我们两个人的孩子,这个你必须分开来。

起初,刘墉也想反驳回去,可后来仔细一想,他也就想通了。

还真是这么回事呀,世上只有三件事,一件是自己的事,一件是别人的事,一件是老天爷的事。

把自己的事管好,那就已经阿弥陀佛、万事大吉了,而孙子孙女那是别人家的事啊,自己管不着,也没必要。

从此,想开了的刘墉,再也不庸人自扰了。

他想着孙子、孙女喜不喜欢自己这个老头子就无所谓了,只要他们能喜欢他们自己的父母,那已经很好了,那不正是爱的代际传递吗?自己不能占据儿子和儿媳妇对于他们自己子女的那份爱呀。

于是,刘墉又自觉又不自觉地对孙子子川和孙女千千,采取了若即若离的态度,亲昵而又不过分,关心而又不逾矩。

对他们夫妻两人而言,这种营造出来或是内心生发出来的心理距离,也让他们能够在别人家患得患失的后辈问题上能够做到举重若轻,做到随时调整心态,成为一个大度、宽容又不纠结的可爱老人。

刘墉夫妇两个人想出去玩的时候,也没有心理羁绊,可以随时就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可以随时出去,又可以随时回来,只因可以听从内心、无问西东。

这种随性而为,才是真正的活出了自己,活出了生命的蓬勃状态。

无疑,这种生命状态,是值得很多老人学习和仿效的。

三、享受空间的情感距离。

空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中文词汇,它可以有很多种的解读,甚至还有别的语言所翻译不出来的,暗含其中的独特意味。

而现在看来,刘墉夫妇可以说是运用空间的高手。

他们在刻意不刻意间,自觉又不自觉地运用空间,和营造和谐美好的家庭环境及家庭氛围的同时,又不会让空间产生太大的情感距离,而是能够享受到那种紧缩空间后拉近的情感距离。

只要从美国或其他什么地方回到台北,在和孙子子川与孙女千千的相处过程中,刘墉又会全情投入,不顾其余。

每天晚饭后,孙子孙女两个人就会从对面门洞跑过来找爷爷玩。

而每天刘墉都会在桌上摆满老家临安寄来的香核桃。

自从知道孩子们爱吃香核桃后,香核桃便变成了刘墉经常与老家人念叨的小吃,这已经成为刘墉对孩子们的一种情感牵绊,也成了他和孩子们与故乡的一种隐性的连接。

孩子们经常是还没出门,就会惊喜连连的叫“核桃——爷爷”,“爷爷——核桃”。

听到两个小家伙奶声奶气的叫声,古里古怪的腔调,刘墉夫妇往往从心里乐开了花。

而更能微妙地体现出刘墉情感世界的,则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癖好。

比如,在台北家里时,他往往喜欢打开大门,把电动陀螺放在门口打转,这些小朋友最喜欢的东西,自然吸引了对门的孙子孙女,尤其是电动陀螺不仅会发光,而且在旋转时配合以哇哇的怪叫声。

孩子们喜欢的不得了,而刘墉则倚在旁边,细细的端详着这两个自己深爱着的小孩子,一边露出慈祥的微笑。

这一幅画面经常映入刘墉太太的眼中。

看着丈夫眼中发光的眼眸,听着丈夫口中炫耀:“孙子和孙女都喜欢叫我这个爷爷哦”,刘墉太太的幸福感也由然而生,这是一种多少人向往而不得的幸福生活啊。

她也明白了刘墉嘴中所说的保持空间,留足距离,不过是让一些情感浓缩起来,到了一定的时候再猛烈绽放。

这种一收一放,一张一弛,不正是人生很多的快乐所在吗?

刘墉1949年2月出生于台北,如今已人到七十古来稀,而孙子、孙女却尚未长大。

随着自己的年纪越来越大,刘墉也越来越体会到给孙子、孙女空间和放养的乐趣,他也乐于把这些乐趣分享给自己的朋友和许许多多不认识的人,或许,这就是这个大作家、人文学者,留给我们为人父母者,为人长辈者的一份弥足珍贵的礼物与经验!

参考资料:

1.《爱何必百分百》 刘墉 ,接力出版社,2000年6月

2.《爱不厌诈:一些爱得死增活来的事一本让你情场得意的书》刘墉

3.《我不是教你诈》刘墉,接力出版社,2012年12月

4.《青春修炼手册》刘墉,接力出版社,2010年12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