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作为最后一个汉人政权,它的灭亡常常让历史爱好者唏嘘,然而它在最后几十年里已经积重难返,不管崇祯皇帝多么努力也于事无补。很多人认为明朝最后阶段也不乏名臣,可惜在内外交困中损失殆尽,所以一直存在着“某某死,而大明亡”的说法,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也提到了这样的说法,而孙传庭也是这“某某”中的一位。

崇祯皇帝 孙传庭,山西代县人,万历年间进士,在剿灭农民军中不断得到提拔,还建立了明末最具战斗力的部队之一——秦军,孙传庭击败了闯王高迎祥,将其送往北京处死,在当时的形势下可以说挽救了濒死的大明王朝,给崇祯皇帝留下了喘息之机。1643年,孙传庭被任命为兵部尚书,总督河南、四川军务,镇压日渐壮大的李自成部。最终双方在潼关大战,率领十多万大军的孙传庭被李自成在潼关关门外设伏,被围困的孙传庭力战而死,此后李自成入潼关,几天后又攻克了西安,正式在西安建立了大顺政权。

孙传庭像 孙传庭于1643年十月初六战死,而李自成在1644年三月十九日攻破北京城,传统意义上明朝灭亡了,仅仅相隔了五个月,似乎验证了“传庭死,则大明亡”的论断,其实不然,这二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是没有这么绝对,似乎孙传庭不死就可以挽救大明朝一样。确实,孙传庭死后,明朝加速了灭亡,而这一切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孙传庭,而是因为李自成,因为他变了。

崇祯皇帝上吊 明朝和清朝的很多官方记录上都将李自成称作“流寇”,虽然带有一定的鄙视,但是却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农民军的特点,他们流动作战,并没有建立政权的能力和意愿,所以他们攻克一个城池,不久又被明军收复。从崇祯二年到崇祯十六年,农民军打了十几年,却没能真正地守住几座城池,大部分时间都在流动作战,所以被称作“流寇”也不为过。但是,这一切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改变了,而做出这一改变的是李自成。 这一年,李自成手下的谋士顾君恩建议李自成先取关中,再以此为基地东征取北京,而李自成采纳了这个建议。之后李自成从河南进攻潼关,并在潼关下大破孙传庭,攻下潼关后西安无险可守,几天后就被李自成占领。占领西安后的李自成已经蜕变了,他从一个流寇变成了一个新兴政权的领导人,而这一切对于明朝的官员来说也至关重要。

李自成 翻读史书,你会发现,在李自成攻陷西安之前,很少有明朝官员投降李自成,甚至在李自成攻陷西安后,西安还有数十位大臣为明朝殉国。但是在第二年正月,李自成率军东征时,一路上除了宁武关的周遇吉拼命抵抗之外,其他明朝官员望风而降,手握重兵坚城的大同总兵姜瓖也主动写信投降,为何短短几个月时间,就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大同城 明末计六奇在《明季北略》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初,自成席卷楚、豫,虽有大志,然地四通,皆战场所得郡县,官军旋复之,至是入秦,据百二山河,遂不可制。”这段论述明确地指出李自成入秦(占据关中)的战略意义,从此以后李自成有了关中这个稳定的大后方,他已经从一个四处作战的流寇变成了一方霸主,真正地走上了建立政权的道路。而那些官员们显然也看出了这样的趋势,在此之前,谁会放弃朝廷俸禄去投靠一个流寇?而在李自成占据陕西以后,明朝灭亡已经是大势所趋,趁早投降还能成为新朝权贵,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们看得门清。 参考文献:《明季北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