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暴又又来了

沙尘暴又又来了!

一夜之间,北方地区天地变色,黄沙漫天飞扬。

昏黄的街头上,能见度极低,在下雨和下雪之间,老天选择了“下土”。

北京居民疯狂吐槽:车上落了一层土,出个门回来嘴里全是沙。

据统计,本次沙尘暴席卷了全国18个省市,而仅仅是今年春季,北方地区沙尘过境次数就高达10多次。

网友戏谑:沙尘暴一来,整个城市瞬间穿越到了北宋。

可惜,沙尘暴没有诗情画意,只会危害环境,破坏人类健康。

许多国人都对频繁光顾的沙尘暴感到不解:

众所周知,中国治沙60余年,成就斐然,震惊了世界。

我国沙漠治理60余年来,不仅成功阻断了土地沙漠化进程,还不断建造沙漠绿洲、收复失地。

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沙漠化土地面积每年减少1980平方公里,和深圳市的面积差不多,相当于一年收复一个深圳。

406.9万平方公里的三北防护林,更是牢牢守护着北方的碧水蓝天。

为何北方还是沙尘天气频发?难道三北防护林无效?

真相是,中国即便治理得再好,奈何隔壁有个猪队友---蒙古国!

长期以来,蒙古国南部一直都是我国沙尘暴的重要源头,已然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威胁。

由于种种原因,蒙古国土地沙漠化已经非常严重,达到惊人的72%,且还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不仅土地荒漠化程度惊人,蒙古国还面临着空气污染严重,河流干涸、断流的困境。

蒙古国恶劣的生态环境,不仅给本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也几乎毁了中国几十年的治沙成果。

这些来自蒙古国的黄沙,要跨越边境线根本就不需要过海关,借助季风便可以深入我国华北地区,甚至肆虐整个北方。

而今年由于蒙古国南部干旱,地面本身缺乏植物防风固沙,生态恶化,种种因素叠加,从而导致春季沙尘天气频发。

印象中的蒙古国,有辽阔无际的牧场、水草丰美、牛羊成群;而现实中的蒙古国,却是土地荒漠化严重,生态环境堪忧,经济面临崩溃。

作为曾经的血亲,如今的近邻,蒙古国为何会走入山穷水尽的境地呢?

荒漠悲歌

蒙古国,是一个马背上的国家。

自古以来,游牧生活一直是蒙古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有数据显示,蒙古国的GDP总量在2021年约为953.45亿元,而我国山东省同期GDP总量为8.29万亿元。

也就是说在2021年度,整个蒙古国的GDP总量是我国山东省的八千分之一,和省会济南的一个区差不多。

在蒙古国的18个省内,有一半都是无人区,可以说都是些不毛之地。

蒙古国的大部分人口,甚至还过着传统的游牧生活。

他们牧马放羊,逐水草而居,保持着相对原始的生存状态。

然而,和贫穷相比,生态环境的失衡和崩溃才是蒙古国最为棘手的问题。

在蒙古国南部,曾经水草繁盛的乌兰湖等湖泊几近干涸,部分河流已经断流或即将断流,年平均流量比上世纪70年代减少了32%。

水源的流失,进一步加剧了蒙古国的荒漠化。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蒙古国生态环境的破坏呈现出不可逆的趋势。

全国范围内有25%的土地变成沙漠,遭受荒漠化威胁的土地高达国土总面积的76%,面临荒漠化的草场比例达到90%。

伴随着土地荒漠化,河流干涸断流而来的,是严重的环境污染。

每到春夏之交,扬沙扬尘对于当地百姓来说已经是司空见惯。

蒙古国每年的沙尘暴天数,从60年代的20天增长到2010年的100天。

可以说整个蒙古国每年有1/3的时间都在沙尘暴中度过。

首都乌兰巴托更是黄沙漫漫,被评为“全球空气最肮脏的城市之一”。

更可怕的是,随着蒙古国荒漠化的加剧,作为邻国的中国,势必会受到重要影响。如今中国北方频频出现的沙尘暴,便是预警。

不管是哪一个国家,生态环境的恶化,其根源是多方面的。

而蒙古国的荒漠化,归根结底是由它的经济结构决定的。

这是因为,蒙古国的两大支柱性产业是畜牧业和采矿业,而这两大产业对环境有着巨大的破坏力。

过度放牧的草原

众所周知,蒙古国的畜牧业极其发达,是第一大支柱性产业。

全国蓄养着7000万头牲畜,其中有6000万只羊,和500万头牛。

国内从事畜牧业的民众,更是达到全国人口的30%以上。

对于蒙古来说,90年代初的一个举措,不仅导致了国家和人民的贫穷,还改变了蒙古高原的万年风貌,引发了之后一系列的恶劣后果。

1992年,蒙古国的体制发生转变,90%的牲畜和土地被分配给私人所有。

对于草原来说,这是劫难的开始。

由于失去现代化、科学化的集中管理,牧民为了追逐利润,盲目扩大牧群,甚至不惜竭泽而渔。

有关数据显示,1970年~1990年计划经济时期,蒙古国牲畜存栏量始终徘徊在2000万头~2500万头之间。

自从草场私有化以来,牲畜存栏量大幅度增长,2007年突破4000万头,2019年更是达到了可怕的7000万头。

而蒙古草场的适合放牧量仅为5163.2万头,过度放牧率达到了惊人的37%。

过度放牧+畜群结构比例变化,给草场带来了毁灭性打击。

在传统而又漫长的生产生活中,根据不同牲畜的采食特点,蒙古国对于各类牲畜的蓄养比例有着严格的规定,使草场能够休养生息。

正常情况下,蒙古国营牧场会严格限制蓄养山羊的数量。

因为山羊啃食过的草场很难再生,对草原生态的破坏力巨大。

而草场私有化后,失去集中管理的牧民们为了追求利润,根本不会在乎这么多。

只因山羊能够产出两层羊绒,和其他种类的羊群相比,能够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牧民们虽然靠蓄养山羊赚到了钱,可过度放牧却使草原无法得到休养生息。

在短短数年的时间里,葱翠了千百年的草原逐渐被荒漠所蚕食。

荒漠=贫穷

越来越多的牧民,在失去草场,无法维持生计后,只能带着不多的家当,聚集到城市边缘,沦为“流民”。

乌兰巴托作为蒙古国的首都,全国最繁华富裕的城市,自然成为“流民”的主要聚集地。

由自给自足的牧民沦为一无所有的流民,正是草原荒漠化导致的恶果之一。

发达的畜牧业,曾经是蒙古国的骄傲,可万万没想到,如今却反受其害。

竭泽而渔的采矿业

其实,成群的牛羊并不是蒙古国唯一的财富。

蒙古最值钱的还是蕴藏在地下的宝藏,采矿业自然成为蒙古国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据有关资料显示,蒙古境内已探明的矿产有80 余种,包括铁、铜、煤、石油、油页岩等丰富资源。

蒙古国的地下黄金储存量达到了惊人的3400吨,矿产资源总价值更是高达10000亿美元。

10000亿美元是什么概念?

如果将这些矿产资源平均到每个蒙古人头上,就是人均30多万美金,说是坐拥金山也不为过。

连蒙古国政府都说了:丰富的地下资源足够蒙古国使用288年,所以大家不需要为未来担心。

家里有矿,明明是件好事。

可蒙古国从21世纪初推行的“矿业兴国”,却成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进入21世纪以来,“家里有矿”的蒙古国高歌猛进,开启了卖矿为生的好日子。

殊不知,这给蒙古国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以致命一击。

短短几年间,蒙古国大量矿产资源被挖掘,源源不断得出口到邻近各国。

虽然在短期内换回了不少外汇,可蒙古高原却因此千疮百孔,令人触目惊心。

等蒙古国政府挖完矿算账时,才懊悔得发现,卖矿所得的钱竟远远不够修复生态环境的费用。

然而,这种昏招对于蒙古国政府来说并非首次。

在21世纪初,为了所谓的发展,蒙古国政府牵头砍伐了大量森林,其中仅图勒河流域,就有270平方公里的森林遭到毁坏。

据统计截止到2010年,蒙古国森林覆盖率比上世纪50年代减少了2倍多。

在首都乌兰巴托附近,为了供应城市需求,树木几乎被砍伐殆尽。

大量森林被砍伐,大大加剧了蒙古国境内水土流失的情况。

短时期内大量的采矿活动,直接导致河流干涸、断流,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

据统计,蒙古境内陆续有850个湖泊、2000条河流已经断流或枯竭,27070公顷土壤被侵蚀、土地退化。

过度放牧导致了草原荒漠化,对矿产资源的无序开采,对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在蒙古国政府的一番“折腾”下,曾经水草丰美的外蒙古如今被干旱贫瘠所取代。

延续了1500多年的“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外盛景,或许未来只能在中国的内蒙古看到了。

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

蒙古国的荒漠化原因,除了各种人为因素,还与自然因素和气候变化直接相关。

国际专家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蒙古国平均气温升高,导致水资源蒸发加剧,是导致蒙古国沙漠化的重要原因。

蒙古国自然环境和旅游部气候变化司司长恩赫巴特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蒙古国是地球上气候变化最为脆弱的国家之一 。

据有关部门测算,在近80年内,蒙古国的平均气温上升约2.25摄氏度,几乎是世界平均变暖速度的3倍多。

与之相对应的是,蒙古国的年降水量减少了7%到8%。

蒙古国全年平均降水量约为230mm,和中国的年平均降水量560mm相比,相差巨大。

由于气候原因,大约90%的降水被蒸发到大气中,只剩下10%能留在陆地上。

而这10%中,只有63%会变成地表径流。

由于蒙古国是内陆高原国家,河流里的水有95%要流出这个国家,不能作为水资源补充。

这样算来,本就少的可怜的年降水量,仅有3%能够渗入土壤,成为“潜在水资源”。

可怕的是,每当春夏等暖季,降水量减少的幅度更是十分严重。

据官方数据显示,在过去的40年中,蒙古国每年的炎热天数增加了近20天,而在过去的15年间,该国经历了过去80年中最热的10年。

干旱、炎热,加快了国内1200多条大小河流、湖泊的干涸、断流,多次出现极端干旱现象。

根据牧区的经验,“牧场干旱的时候是沙丘,沙尘飞扬,但只要有充足的降雨降雪,就会长出草”。

可尽管蒙古牧民翘首以盼,也没有盼来充足的雨雪,只能眼睁睁看着传承了上千年的草场继续被黄沙侵占。

面对陷入恶性循环的蒙古国,环境气象学专家发出警告:

蒙古国的气温在持续上升,如果防止荒漠化工作没有足够力度,除少部分地区外,蒙古国其余地区都将面临严重荒漠化威胁。

可以说,此时的蒙古国,正面临着一场旷古未有的劫难。

蒙古荒漠化的危害

蒙古国的土地荒漠化,首先给本国及本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苦难。

草场逐渐被沙漠蚕食,水资源匮乏,牲畜因各种极端天气大量死亡。

牧民们无以为家,只能沦为一无所有的“流民”,寄居在陌生的城市边缘。

蒙古的冬天是漫长而寒冷的,数以万计的流民为了捱过严寒,只能靠点燃煤火来取暖。

这无形中又在进一步加剧蒙古国的环境污染,形成恶性循环。

在蒙古国,一年有1/3的时间处于沙尘暴中,极大的影响了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和身心健康。

仅2021年3月的一场沙尘暴,就导致首都乌兰巴托有10人死亡,并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

更为可怕的是,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整个蒙古国在几十年后很可能全部荒漠化。

届时,世界上将失去蒙古国,只剩下蒙古高原沙漠。

而作为近邻,中国没少吃蒙古国沙漠化的苦头。

曾经,黄沙漫天是北京颇为常见的景观。

近十几年来,随着中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计划,和对西北地区毛乌素、塔克拉玛干、巴丹吉林等沙漠的有效治理,沙尘天气基本在华北地区消失了。

可万万没想到,2021年,沙尘暴再次杀了回来。

尤其是在2023年,已经出现过8次沙尘天气,数量、频率、强度都是近几年之最。

4月9日开始,蒙古高原巨大的冷空气气团,卷起地面的沙尘,一路裹挟南下,带来了严重的沙尘暴天气。

沙尘暴席卷了包括新疆、内蒙、华北、京津冀等地区,约4亿人受到影响。甚至连长江中下游的苏州、上海等地也受到了波及。

沙尘所到之处,极大干扰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造成很大危害。

严重时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飞机停飞、交通中断、农业减产、土地风蚀。

同时,空气中的沙尘还成为细菌的载体,传播疾病,给人的皮肤、耳鼻和肺带来一定损害,是人类健康的新杀手。

如果蒙古国的荒漠化进一步加剧,未来沙尘天气或许将成为北京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的常态。

蒙古荒漠化的治理

蒙古国早已意识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措施。

早在1996年,蒙古国政府便将30%的国土面积纳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5年,提出“绿墙计划”,旨在提高干旱和戈壁荒漠地区植被覆盖率。

2010年更是将防治沙漠化提升到国家重大战略层面,予以高度重视。

在宏观层面,蒙古国切实重视生态建设,控制生产,调整产业结构,严禁砍伐森林、严控矿业资源开采,增加植被覆盖率。

对草场加以保护,把工作重点放在预防上,控制荒漠化的蔓延。

但如今看来,蒙古国的一系列举措,效果差强人意。

根本原因在于,要想恢复因荒漠化而受损的生态系统,需要政策支持、技术支撑和人力资源保障,成本极其昂贵。

以蒙古国目前的国情和经济实力来看,并不具备上述资源条件,导致修复工作难以取得成效。

与之相对比的是,中国在治沙方面获得的成就。

建国之初,中国曾面临着和蒙古国同样的困境,整个北方地区土地沙漠化严重。

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集中力量办大事,发挥“海可填”、“山可移”的大无畏精神,花费巨大人力、物力,造林治沙。

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中国不仅成功遏制住土地沙漠化,甚至还再造了1/4个亚马逊雨林的绿化面积。

鉴于我国在治理沙漠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蒙古国没少向中国学习治理沙尘的问题。

而中国也在经济、技术等各个层面,力所能及地帮助蒙古。

2019年,蒙古第一条高速公路----乌兰巴托新机场高速正式通车,这条高速公路正是在中国的援建下完成的。

可惜的是,很多事情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毕竟当蒙古在1992年选择走向资本主义道路时,就已经丧失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

就算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奇迹,我们也不可能越过国境线将树种到蒙古高原之上。

蒙古国的日益加剧的荒漠化,让我们深刻理解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句话。

在自然环境面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

可以说,正是蒙古国的治沙失败,差点毁了中国政府和人民60年的努力。

尽管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可作为曾经的同胞,我们看待蒙古总有一丝特殊的历史情感。

希望蒙古国,能在历史迷雾中辨清方向、把握机遇,与中国深化合作。

在遏制土地荒漠化的同时,像中国一样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强国富民之路。

我们期待着,历经千年的“风吹草低见牛羊”,能够永久留驻在蒙古大草原上。

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