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皇位传承向来富有变数,每一位君主都极力避免选择错误继承人带来的动荡与灾难。那么当年洪武之后,朱元璋为何执意废长立幼,将朱标嫡长子朱允熥弃之不用,反而扶持次子朱允炆为储君?这一看似违反礼教的举动,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权谋计算?
       原配之女能否与继室之子竞争天子宝座?大明原配嫡子朱允熥又是何等人物,其波澜壮阔的一生中经历了怎样的命运转折?


       常氏入宫,受宠为皇太子妃
       洪武二年七月,当朝首辅、开国功臣常遇春去世,其独生女儿常氏正值十三岁的年龄。按理来说,常家作为大明开国第一功臣,常氏理应被娇养在深宫之中,无忧无虑、衣食无忧。然而她却在十三岁这么小的年纪,失去了娘亲般的父亲依靠。
       或许是为安抚常家的势力,或许也是怜惜年幼丧父的常氏,当时已经立为太子的朱标不久后迎娶了自己这位未来皇上的幼妻。常氏一夜间由过门女儿成了皇太子妃,身份地位毕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她一时间有些懵然难以承受。


       好在常氏生性温婉贤惠,深知大义,很快便接受了这突如其来的巨变。她一心侍奉自己的丈夫朱标,对后宫中的吕氏也予以友爱关照。或许是经历了失怙的痛苦,她格外能体会他人受苦,对吕氏从不计较,两人相安无事。
       朱标对她也颇为宠爱,夫妻感情甚笃。常氏尽心辅佐朱标处理政务,朱标身边的事无大小都先询问妻子的意见,然后再行动。朱元璋见此也十分欣慰,常氏不仅温柔贤惠,而且政事心细,助太子理政,自己选的儿媳确是个好帮手。


       嫡长子夭折,储君之位悬而未决
       洪武十二年,常氏为大明太子朱标诞下二儿子朱允熥,喜得储君,朝中盛况空前。作为皇太子妃,常氏尽到了最大的职责,而两个儿子也会成为太子东宫中最强大的后盾。
       然而好景不长,可能是连续生育让常氏身体虚弱,她很快便于产后离世,年仅二十四。朱允熥还不到两岁,父亲的宠爱尚且还记不清,母亲的温暖已经没了踪影。他只能跟着兄长朱雄英相依为命,过起了没了娘的日子。
       原本以长子朱雄英而言,他完全具备太子嫡子的身份,储君之位不容动摇。常氏虽去世早,但长子依旧优先,这一点在礼法和朝规中都毋庸置疑。朱允熥会安心跟随兄长成长,日后辅佐哥哥登基。


       然而命运弄人,朱雄英五岁时竟暴病而亡。年幼的朱允熥眼睁睁看着哥哥离他而去,他再无依靠,母亲早逝,如今兄长又先他一步没了。此时此刻,他的心中只有惊恐,迷茫,以及名为寂寞的情感在蔓延。他还能指望谁?只有自己活下去,哥哥和母亲会在天之灵看着他。
       朱允熥这个嫡次子现在也就变成了朱标东宫中的长子。但情况复杂的是,后来吕氏被扶正为皇太子妃。根据礼法,她生的朱允炆也被纳入嫡子之列。于是朱允炆与朱允熥便成了一个父亲的两个嫡长子,到底孰优孰劣成了难题。


       朱元璋废长立幼,朱允炆继位为建文帝
       洪武二十五年,备受朱元璋宠信的皇太子朱标病逝之后,这一储君人选的难题也就摆到了朱元璋面前。朱标在世时,朱元璋对两个孙子的照拂关照其实已然有别。朱允熥性格温和内向,极少会主动示好讨喜长辈。他拘谨地站在祖父面前,一言不发。朱元璋见他这样,倒也没了脾气,只是揉揉他的头走了。
       而朱允炆则大相径庭,活泼好动,朱元璋一出现就欢快地跑过来,明明白白喊一声“祖父”。他口齿伶俐,朱元璋问他几句话,回答都异常得体。朱元璋听后大笑,夸他聪明过人,是个不可多得的好孩子。


       或许是因为朱允炆更得他心意,又或许有心防止常家势力扩张,最终朱元璋选择违背长子优先原则,立年仅十一岁的朱允炆为新一任的皇太孙。次年朱元璋驾崩,朱允炆即皇帝位,是为建文帝。
       听闻此讯,朱允熥心中五味杂陈。他不懂权谋,只知道自己这个嫡长子,反被一个幼弟夺去了应得的皇位。他的母亲长眠地下,他的哥哥无声离去,如今连他最后的立身之地也失去了。他这一生注定要孤单到何时?


       吴王封号空荡荡,主君仍是少年郎
       建文帝登基后,或许是想父母在天之灵感召,也没有将同父异母的兄弟朱允熥置之度外。他分封朱允熥为吴王,封地定在河南商丘,虽然远离权力中心,但吴王这个封号来历不凡,好歹代表着正统性。
       刚刚十几岁的朱允熥远道前来就藩,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冷眼相待的官员,心中只觉得茫然。他想念母亲的温柔,想念父亲的威严,更想念那个与自己一般大小的哥哥,如今只余他一个人,承担起这样沉重的名分。


       他知晓,这些朝中官员私下里断定,他是个无用的废物,连皇位都守不住,如今不能于朝中为政,只能遥控一方藩居。然而他们不知道,自己失去了多少,经历了多少,是这些人无法想象的痛苦。
       继母吕妃从后宫传来的话语温和体贴,表示会时常来看他,朱允熥却总隐隐觉得那不是真心。他无法争取更多,只得孤独地承受这一切。他是嫡子,他本可以成为太子,甚至是天子,命运的变故却让他沦落至此。这一切不公又有谁知晓?他只能将心事埋藏心底,仍是那个温柔内敛的吴王殿下。


       靖难之后沦为庶人,抑郁而终
       建文三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很快拿下南京。建文帝出奔失踪,朱棣即位为永乐帝。靖难政变使得朱允熥失去最后一线希望,他被废黜郡王,永远囚禁在凤阳的高墙之后。
       在那里他度过了十五年人生中最黯淡的岁月。他失去自由,接触不到外界的任何消息,每天只是机械地起居、用餐,与世隔绝。他被剥夺了身份地位,剥夺了读书学习的权利,剥夺了做任何有意义事情的权利,一天天活得像个行尸走肉。


       这漫长的岁月里,他看尽了人性的自私与残忍。朱棣篡位夺权,屠杀忠良;宫中内斗你争我夺;胡惟庸案株连无数;这繁华帝京背后隐藏着多少罪恶?他不愿再去想。
       他也渐渐看淡了权力带来的虚妄。他可以轻轻松松抛弃一切,但唯有记忆中母亲的微笑,是他此生不舍得遗忘的画面。正因为有这份柔情暖意,他才挺过了那样的岁月。
       直到有一天,一个小太监匆匆跑来,在他耳边低语了几句话,就飞快地跑走不见了踪影。原来又有人冒充建文帝意图造反,而他这个合法身份的威胁自然要永远除去。


       临死前他终于明白过来,他一生所遭遇的不公平没有任何人在乎,他不被重用只因为生在了错误的时空坐标。然而命运既已如此安排,他也没什么好后悔的了。闭上眼睛,也不知是解脱,还是永别。
       大明原配嫡子朱允熥,一生坎坷最终以39岁之龄病死狱中,成为皇位争夺过程中最无辜的牺牲品。当年朱元璋的决定开启的储君之争泥潭,波及了太多无辜,其中荼毒最深的,就是这位本应坐拥天下的正统嫡系后裔了。


       结语
       朱允熥的一生,是权力游戏中的悲剧和代价。他本是天生正统的嫡长子,却被生生否定;他本该长大后辅助兄长治理天下,却在母亲、哥哥相继离世后只剩他一人;他本可以与异母弟争夺储君之位,最终却做不得主只能任人摆布。
       他经历的那些失去与痛苦,他身不由己的抉择,似乎都在诉说着一个事实——在红尘滚滚的宫廷权谋面前,个人的命运与意志是多么渺小无力。


       朝代更迭、王权交替,每一次剧变的背后,都隐藏着太多故事和生命。朱允熥死后无葬身之地,魂魄荡然无存。我们不知他归于何方,却知他始终没有离开帝王家族旋涡的正中心。
       历史循环往复,朝代的更替与皇位的传承,依旧像一场场无止尽的浩劫。那么下一个承担命运轨迹的太子爷们,又将歌舞升平多久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