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对书生的辱骂之声,比如“书呆子”、“书生误国”、“百无一用是书生”等,把书生说得一文不值。

但另一方面,对书生的赞美之声也不绝于耳,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才高八斗”、“才子佳人”,又把书生捧到天上去了。

到底读书好?还是不好?不用笔侠回答,众多省吃俭用都要把孩子往好学校里送、为孩子报无数兴趣班的家长就是最好的回答。

这充分说明一个问题:再好的东西都会有人泼脏水,金子里面也会有杂质。比如“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作者的原意并非如此,甚至,刚好相反,但流传下来后,就变成了现在的意思。尴尬的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还经常把它拿来打击书生。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句话的本意。

这句话实际上是一句诗,诗的全文是: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这首诗名叫《杂感》,是一首抒情诗,什么意思呢?这要结合诗的作者来解读。

这首诗的作者名叫黄景仁,是清朝乾隆年间一个落魄书生。他寒窗苦读十几载,没有取得什么功名,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

其实像这样的书生历来都多如牛毛,能脱颖而出的毕竟是少数,其他的,只有感叹命运的不济了。

作为书生,为何还要骂书生无用呢?

其实这是作者的一种自嘲,结合整首诗就可以看出来。

我就不一一注释了,大概意思就是:自己不管怎么努力,都不能达成心中所愿,空有一身才学,却无处施展,唯有对天感怀、自娱自乐,最没用的就是我这种书生。

明显感觉到:作者是在抱怨,并不是真的诋毁书生,如果书生真没用,他为何不欣然接受,反而在这里感叹呢?那就说明:他心有不甘,饱读诗书这么多年,却无一用处,读这些书还有什么用呢?他真实想说的是怀才不遇的尴尬,而不是说读书无用。

现在大家明白这句话的真实意思了吧?

我们再来说“书生误国”这个问题。

上马平天下,下马治天下,书生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有用的,和平时期更显重要。

说书生误国,那是因为国本身就掌握在书生手里,不管是兴盛还是衰败,不都算在他们头上么?贞观之治、康乾盛世,不也都是他们的功劳么?为什么你只看到靖康之耻明末党争

所以,社会要进步,文明要发扬,还得靠书生。但书生也要有底线,不能学了知识忘了本,特别是在利益的诱惑下做出为人所不齿的事情。这样的书生,不仅是书生中的败类,更是全人类的公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