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历年间,大明朝廷为维护领土完整和边陲统治安全,开展了浩浩荡荡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并全部取得胜利,这也就是世人熟知的“万历三大征”。

万历三大征,耗时近十年,投入1000万两军费以上(还是保守估计,其中的朝鲜之役花费的钱粮就有可能在1000万两以上,甚至有人换算差不多接近现今200亿元)。

所以,有人说万历三大征消耗了明朝的国力,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那么,事实又真的是这样吗?

从相关的史料来看,光从财力方面的损耗,好像并没有说错。万历三大征后,太仓库银从900万两锐减到200万两,太仆寺存银锐减到20余万两,专用于饲养军马的1000万两储备银,以及储备粮食几乎被消耗地一干二净。

那么,客观来说,万历三大征,确实算是耗尽了大明朝的储备银,损伤了大明的国力(不过也有人认为并没有消耗大明国力,但是其暴露的是大明王朝长期存在的行政和军事体系腐败不堪)。

但是,当时这三大场大战是非打不可,如果不打明朝廷内斗斗争会更加激烈,社会矛盾也会极度加剧。

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时,他给大明王朝留下太仓银900万两,太仆寺马价银1000万两,京通仓储1800万石。

这也是作为大明帝师的张居正,为大明王朝留下的一份宝贵财富,包括其打造的财政运行体系,有效巩固了明王朝的一段统治期。

光看三大征花费的钱财,其实并不能直接说明大明国力遭到损害,而是牵扯到粮食、生产力、兵员、百姓等诸多资源方面。

除开钱财方面的损耗,大明王朝的战争资源消耗也是十分惊人的,至少是在辽东地区,明朝的各类资源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根据朝鲜《宣宗实录》史料记载,到万历二十一年5月,明军在朝鲜前线已经损失了两万匹战马。

为什么这里着重要说战马这类战争资源,因为自土木堡战役之后,明王朝的边塞前沿便已经是名存实亡,而边塞自出良马,尤其是辽东地区战马也是十分难得,一战损失2万匹战马,这可是相当于损失了一支精锐骑兵啊。

万历二十一年,明朝在辽东镇的全部马骡驼定数也只有41830匹,而兵员额定数是8万余人。

然后,到万历二十七年,明军在辽东战马只剩下2万匹,可用军队不到4万人。也就是说,在三大征期间,明军的战马和边军人数正比下降50%,这也代表着明朝在辽东的威慑力被大大削弱,进而为后来女真部落的崛起提供了契机。

关于辽东地区的民生问题,当时也是尤为严重,根据相关资料介绍,民生艰苦,土地荒废,遍地流民,牲畜尽死,为解决饥寒,辽东百姓甚至是卖子而食。

如此可见,当时明朝辽东地区,不管是在战争资源还是百姓民生方面,都是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对于大明王朝的国运自然是有严重影响的。

当时,万历皇帝发动三大征时,战略目标是没有错的,战争资源和人口降低,包括带来到兵灾问题,也是正常的。

但是,万历皇帝唯一的错误便是,没有在掌控内库充足和精兵的情况下,对于文官地主阶级和藩王私占领土而痛下杀手,才能有效保障财政收入不受影响。

虽然说,万历三大征消耗了大明王朝前期存下的钱财,但是只有国家财政和资源机器长期运转,亏掉的钱财和人口等资源,也是会被慢慢补缺。

那么,明朝的国力也不在于是三大征的损耗,之所以在三大征结束以后,明朝的边疆和内地局势急剧恶化。

其主要原因还是明朝的国家机器坏了,尤其张居正留下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财政体系,并没有稳固推行,导致大明财政是入不敷出,长期财政赤字,不光是耗光了张居正时代囤积的资源,更是将明朝的腐败僵硬行政体制,暴露的一览无余。

所以说,明朝亡,实际亡于万历,这并不是空穴来风的一句话。

自明朝立国开始,就不像其他朝代,轻徭薄赋没多久,就开始大肆压榨百姓,抑制商业发展,社会腐败风气长期弥漫。

其实,张居正时代的改革,也不过是饮鸩止渴,从民间收集大量财富资源,维系朝廷的财政收入,这也导致民间经济持续低迷,最后还不是明王朝自己买单。

困扰大明王朝的就是经济问题,三大征的朝鲜之战,明朝不仅损耗了大量钱财,还有精锐的兵马,进而导致财政等诸多方面的恶性循环,这也是明王朝后期时局崩盘乃至灭亡的重要原因。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