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1909年,一位身穿长袍的教师正在长沙修业学校慷慨陈词,双目含泪。
       他得知了清廷放出预备立宪的消息,内心充满了痛苦与激愤。
       大清国自1840年以来,屡屡被列强侵略,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国土几多被割让!
       多少次战败和耻辱,才逼迫清廷统治者不得不作出立宪共和的决定。
       可就在不久前,清廷竟然大言不惭的提出,要用九年的时间预备立宪,这显然是在愚弄全中国人民。
       为此,湖南代表团正欲出发,上京请求清廷早开国会共和。


       时年三十有二的他在演讲中愈发激动,历数清政府之腐朽软弱,侵略者之卑劣无耻。
       最激昂之处,他竟然泪不能自止,突然拿刀将自己的尾指斩下。
       他用鲜血写下了八个顶天立地的大字:
       “请开国会,断指送行!”
       这个充满了血性的教师,正是与毛主席有师生之谊,后被称为
       “延安五老”
       之一的——徐特立。


       断指明志
       徐特立在我党领导人中风格也是极为特殊的,比起许多领导人最早地通过革命救国的方式,徐特立在早年选择的则是教育救国。
       这可能与他的童年经历有极大的关系。
       他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饥饿与分离是他童年的深刻底色。
       年幼时因家中揭不开锅,亲姐姐被送与他人当童养媳;
       自己也打小就开始上山捡柴,稍大一点就下地干活,做重体力的农活。
       即便如此家里还是支撑不住,十二岁那年他被过继到亲戚家里,可当时哪有富裕的普通人家,他也不过是从濒临饿死到吃上一口饭罢了。
       但徐特立的家人朋友,却为他做了一件绝大部分贫困农户绝不会为孩子做的事情——凑钱让其上学。


       在100多年前,徐特立的家人们为了让他能够上学,可谓倾其所有,变卖家产。
       也因此,徐特立在日后的教育生涯中,对普通学生和穷学生格外关照。
       从九岁开始,徐特立上了六年私塾。
       当然,和今天的学生不同,那时的私塾要一边务农一边读书。
       也正是这六年的私塾经历让徐特立习得了识文断字,也让他赶上了那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
       但是在上私塾过程中,徐特立也敏锐地发现,死读八股有害无益,寻求真知也绝不只是为了考取功名。
       当时由湘军带来的大量资源在湖南转化成了先进的工厂、报刊等,他开始接触先进思想。


       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的增多,徐特立开始逐渐觉醒。
       他把从前只想着个人前途命运的想法抛诸脑后,逐渐将国家和民族所向作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1905年9月,清政府发布谕令废除科举考试,开新学。
       自隋唐始,构建中国人才选拔任用框架千年之久的考试就此结束,先进的西式教育开始在被封建礼教束缚了几千年的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
       不满而立的徐特立参加新考,以3000人中第19名的成绩名列前茅,他一下就成了远近闻名的人物,无数学堂对他抛出了橄榄枝。
       他却有了自己的想法,想去省会见识更大的世界。


       徐特立随即考入长沙师范学校速成班学习,毕业之后,他如愿以偿的成为了一名老师,先后在高小、周南女校等校任教。
       那时的中国距离第一次鸦片战争已经过去了六十余年,农民起义、维新派、洋务派等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可就是没有一方可以真正挽救中国。
       而徐特立认为想要挽救中国,必须从教育开始,他作为一个老师自然责无旁贷。
       在学校任教之后,徐特立一边将救亡图存作为一生的崇高理想,一边将爱国救国的思想和科学知识交给学生们。
       当时,清廷统治者为了一己私欲,在全国各界的反对声中迟迟不肯共和立宪。


       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慈禧太后仓皇西逃。
       随即而来的《辛丑条约》让中国人背上了4.5亿两白银的债务,清廷变本加厉的从人民身上搜刮民脂民膏。
       有镇压的地方必然就有反抗,一浪高过一浪的反对和地方实力派的伺机而动,使清廷中央不得不宣布将国体改为君主立宪制。
       在中央设置资政院,在地方设置资议局。


       可令全国人民做梦也想不到的是,在1908年清廷竟然以制作宪法典为由,宣布预备立宪要九年时间。
       全国各地纷纷派出代表团上京请愿,要求早开地方资议局。
       于是,慷慨激昂的徐特立便在演讲中断指明志,发生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此事之后,社会各界纷纷知道湖南长沙有徐特立这样的人物,上海《申报》也刊载了徐特立的生平和举动。
       可以说,是无数像徐特立这样的爱国志士推动旧中国走向了共和。


       教育救国
       1911年,注定是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
       在此之前,立宪派的数次请愿活动均以失败告终,清廷的统治者没有任何一点国家、民族大义
       徐特立的思想由此发生了重大转变,产生了两点更具体的认识。
       一是在中国改良主义走不通。在与林伯渠等革命人士的交往中,徐特立认为解放中国还得靠革命。
       二是当时的公立教育是为富人子弟服务的,想要通过教育挽救国民必须兴办私学。


       说干就干,徐特立辞去了公立学校校长一职,放弃了在那个时代十分优渥的待遇,转而开始亲手兴办私学。
       首先要解决的便是资金问题。
       他将自己多年来的教书积蓄通通拿出,再通过人脉关系发动周边人共同出资,短短几年时间,他建立了长沙县师范等数所学校。
       他所创办的学校学费很低,对于特别贫困的孩子,他核实之后直接就让其免费入学。
       由于资金不够,他就一边操办学校,一边在公立学校兼职,时间一长,徐特立甚至还欠了一笔不小的外债。


       除了学费便宜,他也确确实实走进了这些贫寒子弟的心中去。
       当年田汉入学时没有蚊帐,终日被蚊虫所扰,徐特立知道之后自己出资为其买了一顶蚊帐。
       还有一件趣事广为流传,一晚徐特立查夜时发现有学生因脚烂了而呻吟,于是亲自打水来为这个学生洗脚上药。
       为了节约成本,他甚至让自己的家人孩子在乡下生活,省下的钱统统投入到教育上去。
       这似乎是有些不近人情,可从那个时代切入,徐特立不仅仅是在教孩子,更是在救中国。
       只要他所教的孩子中有一个成才者,中国便有了一分新的希望。
       更何况,在他教过的学生中,出现了无数影响近代中国的人才,其中便有青年毛主席。


       1913年,青年毛主席来到长沙求学,巧的是徐特立也正是在这时被省立第一师范聘请为老师,两人就此结识。
       毛主席在晚年时曾回忆道:
       “我有两位老师最敬佩,一位是杨先生,另一位就是徐老了。”
       当年的毛主席20岁,徐特立已经36岁了,年龄相差不小,但二人为国担当的精神没有差别。
       或许也正是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让他们成为了忘年交。


       走上革命
       1919年5月4日,五四风雷席卷中华大地。
       革命的思潮势不可挡的冲破反动派的束缚,让学生、工人、农民纷纷沐浴其甘润。
       这一年的徐特立已然42岁了,当他得知有出国留学的机会时,义无反顾的决定出国,看看能不能把西方先进的东西学好之后带回国内。
       他背上行囊,同小他二十岁左右的同志们一起到了法国、德国、比利时。
       他到国外的第一件事,仍然是考察国外的先进教育经验,希望能将其带回国。
       五年后,徐特立回国的第一件事便是创办学校和孤儿院,继续教育救国,可是时局已经不再允许他通过这样缓和的方式进行挽救了。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悍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这个划时代的事件宣告着国共合作的破裂,也宣告着革命的新时代来临。
       国民党反动派将屠刀落到了共产党和进步人士的头上。
       考虑到徐特立少年成名,在湖南一带名声极大,湖南军阀为此专门指示手下文人前去拉拢徐特立。
       但那帮毫无气节的
       “假文人”
       哪里知道,当年敢于断指明志的徐特立只要认定了共产主义可以救中国,连死都不怕,怎么会跟着反动军阀走呢?
       徐特立连一点虚与委蛇都没有,直接拒绝军阀拉拢。


       在屠刀都被砍钝了的时候,徐特立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南昌起义的枪声,也有他的一份。
       要知道,这一年他已经五十周岁了。
       南昌起义后,将共产主义作为终生信仰的他,又被组织上安排去莫斯科大学交流。
       再回到中国时,他曾经的学生毛泽东已经是红军苏区的毛主席了。
       他同当年的学生亲切握手,并回到了自己的老本行——教育。
       他到苏区后任教育部部长一职,在任上时大规模推行扫盲运动,为提高我党我军的文化水平做了极大贡献。
       毛主席曾笑着评价过徐特立主导的教育运动:
       “徐老大大增加了我军的战斗力啊。”


       熟悉历史的读者必然知道,日俄战争时,全世界都认为身为西方列强之一的俄国必然胜利,可战争的结果却是日本大获全胜。
       战后,世界军事专家是如此分析的,因为基层俄军大多是连字都不识的农夫,但日军的平均文化水平却达到了小学五年级水平。
       文化水平更高的战士理解力更强,更具有执行力。
       从这个方面来看,就能理解为什么毛主席将徐特立的行为评价为
       “大大增加战斗力”
       了。


       鞠躬尽瘁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李德、博古等人
       “左”
       的错误,中央不得不进行长征。
       1877年出生的徐特立已经将近六十岁了。
       前有强敌后有追兵,天上有坦克、地上有大炮,徐老是否愿意跟着中央红军转移出去?
       对此,徐老的回答只有三个字:
       “跟着走。”


       为此,中央专门调拨了一匹马给他,省了徐老步履之苦。
       但他却常常把马让给那些八、九岁的红小鬼,有时妇女同志体力不支,他也常常下马行走,让同志们轮流骑马休息。
       这一走,就是两年的时间,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于会宁。
       而徐特立依旧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没有因为自己年龄大就搞特殊。
       他从来不抽烟不喝酒,两袖清风,一身正气。
       最大的爱好,就是下午起床后泡杯茶喝,就这么一点小事,他还常常不让通讯兵帮忙,而是自己动手。


       1937年,是他六十岁大寿,日理万机的毛主席写下亲笔信,将他称为
       “三个第一”
       :
       “……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所有这些方面我都是佩服你的,愿意继续地学习你的,也愿意全党同志学习你……”
       在往后的抗战、解放战争时期,徐特立仍然以高度的责任心为后来的革命者们作表率。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红旗猎猎,在天安门上站着的人中赫然就有徐特立。
       建国之后,哪怕他已经是个古稀之年的老者了,但他仍然将全身心投入到了教育事业中去。
       直到1968年11月28日,他永远地离开了这片为之奋斗终生的热土。


       参考资料
       1、北理工举行《老院长徐特立纪念展》揭幕典礼.新浪[引用日期2012-08-14]
       2、《红岩春秋》2017年第3期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