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清源


加拿大国土面积全球第二,辽阔的土地似乎带去了优渥的资源。

然而,加拿大在全球政治、经济领域中的存在感相当之低,以至于提起北美洲,大家往往只能想到美国,再就是想起墨西哥,之后才有可能是加拿大。

(加拿大)

那么,加拿大为什么没什么存在感呢广袤的国土为何没能让其成为世界强国呢?

有国土有资源?加拿大自己可不这么认为

表面上看去,加拿大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其坐拥广袤的海岸线、辽阔的国土,在世界大战时期与大发军火财的美国一样,同样远离欧洲主战场,免受战火的侵袭。

再加上16世纪英法殖民者所带来的成型的工业体系,加拿大的起点可谓是相当之高,至少与如今称雄称霸的美国不相上下。

但是,表面上所呈现出现的现象,就是事实吗?

(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和拜登)

其实,加拿大虽然贵为“大国”,但其有着相当特殊的一面——广袤的国土面积并未给其带去足够充盈的选择。

加拿大的发展之路,往往都是被迫而为。

一句话概括加拿大的现状,那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辽阔的国土不能为己所用,加拿大几乎就是翻版的澳大利亚和弱化版的俄罗斯。

由于太过于靠近北极圈,加拿大的气候十分寒冷,真正适宜人类居住的面积相当狭小,沿海地区和南部与美国接壤的土地是最大的居民聚集区。

除了移民他国的加拿大人之外,距离美国直线不足一百英里的土地上建造着大大小小的都市圈。

(加拿大极端天气现象严重)

加拿大的国土面积位居全球第二,而其人口不足5000万人——如此巨大的反差也暗示了加拿大的气候条件实在没有吸引力。

如果将极端天气时常出没的国土面积抛去,加拿大实际上就是一个面积狭小的国家。

也正因此,加拿大是全球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之一。

此外,加拿大“土地肥沃”这样的论调更是站不住脚的。

加拿大的土地甚至只能用“瘠薄”这样的词来形容。

北寒带附近,加拿大的土地均为常年冻土层,海岸线附近常年冰冻,几乎没有不冻港的存在。

(加拿大极端降雪天气频发)

要知道,俄罗斯为了黑海这样一处不冻港,多次挑动战事。

即是是远离北寒带的地区,加拿大的土地条件也是“不堪入目”:外层地质覆盖着一层火山岩,土壤厚度根本无法孕育大型植物。

在自然地理学上,这种加拿大独有的地质被称为“加拿大地盾”。

云杉、沼泽、岩石……这都是“加拿大地盾”带来的杰作。

尽管这些自然景象的观感并不差,但是它们既不能吃,也不能用,自然也就不能成为加拿大地质条件优渥的佐证。

(加拿大地区土地昂贵)

极寒的气候与难以耕作的土壤,加拿大北部地区更像是一处“被遗忘之地”,粮食生产的巨大压力迫使人们只能向南迁徙。

其实,加拿大人对于土地的渴求贯穿其整个国家的发展史。

在阐述人地相互依赖时,加拿大作家欧蒂兹这样说:

“在原住民的文化哲学中,如果真有什么是最必要、最基础,也最至关重要的话,那一定是‘相互依赖’的概念:事实上,没有土地,就没有生命……”

在这样一种互惠关系的引领下,加拿大原住民矢志不移地以主人的身份守护大地,敬仰大地。

(加拿大草原三省均靠近美国)

他们以歌声、仪式、祷词和口传故事表达人与土地互惠互利的关系:

“奥奈达传统告诫我们要对大地、河流、草木、飞禽走兽、空气与云朵以及日月星辰心存感念。日常感恩会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快乐和能量。”

而这样的文字,本质上是加拿大地区农业生产能力不足的真实写照。即使是在落基山脉沿线的平原地区,农业能力也难以恭维。

民族问题乱如印度,有心无力难成强国

在整个加拿大的发展史中,地理条件所扮演的角色不可估量。

甚至于整个国家的构成、各个行政级别的分级,都因此受限。

而这样特殊的地理条件,不可避免地在加拿大内部产生了诸多问题。

(加拿大原住民和殖民者)

纵观整个加拿大的道路规划以及行政特点,大都是被限制在“东-西”的方向上。

而这些狭长的东西走廊,又往往紧靠着美国的北部边境。

一些特殊情况下,加拿大的铁路设施不仅是贴着边境线修,更是想要横穿美国的领土。

这种别具特色的铁路运营模式,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将美国和加拿大的经济捆绑在一起。

其实这正是加拿大不得不要走的路:和美国联系的越紧密越好,形成事实上的利益共同体。

这样一种“依附性”的治国理念,本质上就决定了加拿大难以达到更高的上限。

此外,彼此相隔甚远的政治城市让加拿大陷入了“各自为战”的窘境之中。

加拿大期望建造成一个有力的联邦制国家,但是目前的加拿大只能被称作“类联邦”体制。

在和加拿大东北部,有一个省份名叫魁北克,闹独立是当地人的看家本领。

(抗议的加拿大原住民)

他们不仅不屑于讲英语,更时时刻刻以“魁北克法裔”的身份自居。

魁北克乃是加拿大第二大省份,当地的议会大楼上永远只挂着省旗。

尽管魁北克一省的情况和戴高乐时期的《自由魁北克万岁》息息相关,但是地理上的强大分裂感仍然是不容忽视的。

根据历史的角度来看,加拿大本身是一个移民国家,其主要族裔分别是英裔和法裔。

然而,一直依赖占据社会地位顶层的族裔并非是人口数量众多的法裔,而是英裔后代。

自感缺乏尊重、没有足够的社会地位的法裔加拿大人自然对政府高层心怀不满,这种情绪是长期积蓄的结果,自然也就影响到加拿大社会的方方面面。

当然,加拿大看起来似乎并没有一颗成为“强国”的心。

(魁北克独立运动)

众所周知,美国的崛起离不开移民政策的大力助推。

在美国与苏联争霸的时期,《1965年移民法》的颁布是美国由衰转盛的关键事件。

这一法律的颁布从实际出发,废除了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施行的非常严格的配额制度。

在此之后,亚洲、非洲、拉美等地移民的大量涌入美国,他们以“创造者”的身份扎根美国、建设美国,成为全新一代的移民。

相较于搭乘“移民之风”的美国,地处美国北方的加拿大并未抓住机遇。

究其原因,在移民取向上,美国移民政策是比较宽松的,且侧重于家庭团聚移民,移民者建设美国的意愿相当强烈。

(加拿大地区的华人街)

而加拿大移民政策非常严苛,只有“有价值的、能为加拿大做贡献的”移民才有机会进入加拿大。

美国放宽移民政策两年后,加拿大对移民政策进行了改革:

从语言能力、教育素质、职业需要等9个方面进行计分,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标准逐渐提高,从一开始的50分提高到了70分。

而对于“蓝领”级别的移民,加拿大则是呈现出明显的“不欢迎”的态度。

(加拿大移民条件苛刻)

因此,一直到现在,在提起移民政策时,美国是“大熔炉”,而加拿大则是“马赛克”。

其实,加拿大的民族问题一直是其发展的“绊脚石”。

加拿大自国家成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实施的是“盎格鲁撒克逊化”的同化政策。

其政策表现为以英国文化作为加拿大主流,以强制手段或非强制手段迫使其它族裔放弃本来的民族认同,融入加拿大的主流社会。

20世纪20年代,非英法裔移民的进入及其后代的繁衍增多,同化政策不得人心,终在一战前夕失败。

这一政策失败之后,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加拿大效仿美国实行“熔炉政策”,又遭到了其它族裔的强烈抵制,也宣告失败。

加拿大该如何平衡各民族利益呢?这至今都是一个难以令各方的掣肘。

猛虎卧榻,加拿大难言安宁

现在的加拿大,大家对其的印象大都停留在“五眼联盟”成员国这一层身份上,对美国百依百顺,全然没有进取“强国”之心。

但其实,加拿大人在美国独立的第一个百年间,不止一次地让美国吃瘪。

1812年,“不讲武德”的美国突袭加拿大,美国以70万民兵对不足5000人的加拿大士兵。

结果,美军指挥失当,进展缓慢。

(坐落在多伦多的战争纪念碑)

而与拿破仑帝国打完的英国人一看加拿大被欺负,当即越过大西洋,挥兵南下,将美国总统府烧成黑炭。

一直到美国人用涂料刷白墙体,“白宫”才成为如今人们所熟知的那个白宫。

此后,加拿大和美国陷入了战略相持阶段,彼此的边境最终确立并延续至今。

19世纪末期,美国搭乘工业革命的快车,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强国,罗斯福甚至扬言要“再度挺入加拿大”。

但是武力不占优的加拿大人只能动动嘴皮子,不敢和美国发生直接冲突。

慢慢地,美国靠着自己的手段,将加拿大打造成了自己的经济殖民地。

而加拿大依靠美国的扶持,也实现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穿过书店的美加边境)

两国之间的友谊迅速升温,边境处于不设防的状态。

当然,美国也没有在加拿大设立军事基地,或许是处于“加拿大跳不出自己手掌心”的心态,美国有这样的自信。

这样的强国压制力,加拿大本质上很难能有作为——猛虎卧榻,加拿大亦步亦趋或许已经是最好的选择。

参考资料:

加拿大真的甘心做美国的“附属国”吗?

美国加拿大高温:热死人的北美热盖天气给我们什么警讯

加拿大历史黑暗一页:寄宿学校原住民孩子文化融入还是灭绝?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