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0月4日,俄罗斯发射了全球第一颗人造卫星,成为这个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迄今为止,俄方所发射的卫星为169颗,有着一流经济实力与一流科技实力的美国,做到了后来者居上,发射卫星累计达到了2944颗。

在卫星对军事、科技、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之时,中美俄在发射卫星数量上的对比也备受关注,那么问题来了,在卫星的发射数量上,中国有多少呢?

回首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进入行星轨道时,正是苏联的实力还比较强的时期,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普特尼克1号”,引全球瞩目。虽然最终它的寿命只有四个月左右便坠入大气层消失,但这足以让苏联以首个发射卫星成功的国家被载入史册,1976年,俄罗斯的全球导航系统glonass开始启用,与美国竞争十分激烈。

后来苏联解体,俄罗斯独立之后在经济萧条的影响之下,航天技术下滑明显,尤其是在军事侦察卫星方面的发展。

直到21世纪,俄方的经济有所回暖,投入到卫星领域的研发经费有所增加,当下拥有的卫星数量为169颗,近几年来,俄方在光学卫星领域取得不错的进展,主要以传输型高分辨率卫星为主。

至于美国,目前在轨运行的卫星数量为2944颗,而全球目前在轨运行的卫星为4000颗,也就是说,美国所拥有的数量超过了全球总数量的一半。

美方卫星技术认知度最广的莫过于GPS系统,在1964年投入使用,到了1994年才全面完成,历时将近三十年,耗资超过200亿美元。美方的卫星技术,在军事领域尤为拔尖,就拿军事侦察卫星来说,美方已经更新到第四代,拥有着全球最强的技术。

纵使如此,美方还在加大该领域的投资。根据美方国防部所公布的消息,美方在2024年用于太空探索的预算是3000亿美元,其中高达57亿美元是特定给卫星的预算。美方用于卫星的费用不仅全球最高,而且今年的预算还比美国去年的费用翻了一倍。

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之时,正是新中国建立的第八个年头,当时国内百废待兴,经济处于发展十分缓慢的局势,航天领域虽然已经开始涉足,但发展与进步的步伐沉重且缓慢,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时候我国经济十分拮据,研发经费十分有限,同时还有技术上的严重不足。

纵使如此,国家还是顶着巨大的经济压力,毅然决然地在人造卫星领域投入巨大的经济与经济。因为,那个时候我国已经意识到卫星对于未来各个领域发展的重要性。在这个背景之下,我国航天科技在六十年代初期有了初步发展,我国制造出了第一颗导弹,长征一号。它的成功发射,象征我国开始有向太空发射卫星的能力。

就在1962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卫星“风云一号A星”,这虽然是一颗气象卫星,但也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与苏联之后,全球第三个独立发射卫星成功的国家。

六十年代末期,气象卫星的功能在国内已经得到广泛使用,而在七十年代初期,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通讯卫星“东方红一号”。虽然它还是静止轨道的通讯卫星,但也足以表明我国卫星技术领域上跨进了一大步。值得一提的是,发射质量173千克且直径为1米的它能够成功发射引起当时的轰动,因为发射质量和直径大小都超过了早于我国发射的美国、苏联、法国和日本这四个国家。

严格来说,我国成为全球第五个发射通讯卫星的国家,进入这个赛道的时间并不算早,却在后来一步步超越了。进入21世纪开始,我国的卫星技术得到了广泛运用,并且完成了全球瞩目的工程,那就是北斗导航系统。

2003年,我国北斗卫星系统开始搭建,采用的是三轴稳定平台的设计,既搭载了惯性测量单元传感器,又搭载了时间系统,还搭载了导航系统,这一套系统的卫星数量达到55颗,组成了一套数量庞大且计算精准的系统。

如此一来,我国所搭建的这套系统,精准度达到了十米之内,这一套系统除了在军事军事价值之外,在气象观察、地球探测、太空探索、地质勘查、抢险救急、民用导航等诸多方面都得到广泛应用。

2022年,有相关机构统计,我国在太空正常运行的卫星数量是499颗。这个数字,与美方的2944颗有着比较大的差距,但已经将拥有卫星总数为196颗的俄罗斯远远地甩在身后。

而从美方的行为不难判断,卫星至少在目所能及的未来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我国大概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在卫星领域大力,从一开始的发展步履缓慢到后来的高歌猛进,我国卫星的设计、制造以及发射、运营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造出技术可靠、性能优良且性价比更高的卫星。

我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经实现能够精准地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的能力。此外,我国还建立了专门发射不同类型不同重量的卫星。

在近十年来,我国卫星技术发展显著,在全球名列前茅,技术比俄罗斯更加全面且拔尖。虽然与美方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两国在这方面的技术各有千秋,比如美方的卫星设计技术十分高超,而我国卫星导航系统比美方的更加精准。总结来说,数量不能成为卫星技术的唯一象征,同时还得参考各国卫星的技术,以及对卫星的运营和使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