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第一人称复数》在优酷视频一经播出,豆瓣评分高达9.2。

在这档以女性视角为主的聊天节目里,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这就是央视主持人张越。

她是节目嘉宾,也是这档栏目的总策划。

作为国内女性谈话节目的鼻祖,她的加入引发了网友更多关注。

回顾张越的人生经历,她半路转行成为“另类”主持,见证了中国电视媒体与访谈类节目的兴衰。

她在《半边天》栏目里开创了“张越访谈”,呈现出时代巨变里普通人的丰富内心,真实见证了社会的变迁。

在网络平台,《半边天》里的片段被网友不断剪辑重播,时至今日观众数量依旧不小。

后来,张越逐渐从大众视线里淡出,当观众偶遇认出她时,都不禁大吃一惊:这还是那个张越吗?

曾经胖胖的她,瘦了60斤。

在她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1965年,张越出生于北京,父母鼓励她有自己的爱好,对于她的学习成绩从不苛责,只是常讲:“做人要踏实。”

小时候,张越喜欢在灶台边,看着姥姥用一双巧手将简单的食材变成美味的佳肴,她觉得既神奇又有趣。

当听到姥姥说“做人就得有门手艺”时,张越欢快地应道:“将来我想做个厨子。”一家人都被她引得大笑。

在如此宽松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张越,开朗、爱笑,喜欢看书、看电影,喜欢听别人讲故事。

她曾将“厨师”这个理想写进作文,老师一看,文笔生动有趣,笑着说:“你也可以成为一名作家啊。”

深受鼓励的张越参加了作文比赛,一举获奖,自此还成为各类作文比赛的常胜将军。

但同时,理科可是个“老大难”问题,及格线对她而言遥不可及。

张越不仅擅长写作,口头表达能力也特别强,高中分科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文科。

1984年参加高考,张越发挥得不错。

她的数学成绩虽然只有59分,但已经远超她的日常水平,狠狠“惊艳”了数学老师。

报考志愿时,她依次选择了北大中文系、南京大学中文系与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想着今后从事写作或是做一名律师。

可是,她意外地接到了首都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这原本是张越的第10备选,没承想师范大学可以提前调取学生档案,而她又填写了同意调配,于是悻悻然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很快,张越就在大学里发现了更加广阔的阅读与写作空间,图书馆内丰富的藏书和教授精彩的讲授激发着她的创作灵感。

她开始尝试给杂志报纸投稿,编辑们很欣赏她的文章,逐渐变为主动向她约稿。

1988年,张越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进入北京财会学校任教。

这是一所财经中专,她所教的语文是“副科”,每周的课程量很少,可同学们超喜欢这位暖暖的老师,都爱找她倾诉交心。

张越发现,每个学生都有自卑的点,有人为家境、有人为容貌……

有位男生甚至因为自己皮肤白皙而遭到过其他男孩子的嘲笑,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这让她想到了自身的经历。

从小到大,张越就没有苗条过,幼时人们说她可爱,可是从少年时起,她就常因身材被人取笑。

她也曾很不开心,还会对那些人怒目相向。

不过,在开解学生们的同时,她也领悟到:人生来不完美,与其自卑,不如接纳自己,在自信中追寻美好。

1990年起,同学推荐她去写剧本,才华横溢的张越先是为央视综艺节目创作小品,后来很快就以“写得快、包袱多”在圈内有了名气。

导演英达都慕名而来。

电视剧《我爱我家》剧照

英达彼时正在拍摄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几乎每天都需要新剧本。

那时都是剧组找作者直接取手稿,通常从打电话到见面都会有一两个小时的路程。

英达在电话里问:“能去取稿了吗?”张越此时还没来得及动笔,但计算着时间,便答道:“就等着您呢。”

谁知英达就在张越家附近,说五分钟之内来取。

这让她立刻就蹿了起来,可嘴上还不肯服输,就请英达到酒店附近稍等,说自己很快就到,之后拔了电话线奋笔疾书。

她飞速完成了好几集的剧本,来不及换衣服就冲向约定的酒店大堂,苦等了一个多小时的英达已临近爆发,不过浏览了剧本后,就被剧情逗乐了,怨气全消。

除了《我爱我家》,张越还参与了《临时家庭》《候车大厅》《电脑之家》《情殇》等剧集的创作。央视春晚获奖小品《一个钱包》《机器人》也出自她的手笔。

她不仅仅写得好,沟通交流时的表现力也常令人印象深刻。

不少节目组关注到这一点,开始约她去做节目策划。

1995年,央视《半边天》栏目开辟了真人职业体验节目《好梦成真》,报名参加的女孩子很多,梦想职业排名前三的是演员、模特与空姐。

张越正好参与了这档节目的策划,随口说:“若是我啊,就想当个厨子。”

没想到,编导还真就安排了一期“张大厨寻梦记”。

张越随节目组来到了苏州松鹤楼,向淮扬菜大师刘学家师傅学做了一道名菜“松鼠鳜鱼”。刘师傅连夸她有灵气,观众的反响也很热烈。

当时,台里正策划一档类似脱口秀和辩论赛的新节目,领导正在为主持人的人选挠头。看了张越的这期节目后说:“这厨子好,不怯场,说话挺好玩的,就让她试试吧。”

这一试,主持人事业的大门向她开启。

张越就此告别讲台,正式进入央视,成为《半边天》的主持人。

她主持的周末版是每周邀请一位男嘉宾来一起聊跟女性有关的话题。录制节目前,编导会对她说:“去,把他干掉。”

张越被鼓励以更鲜明、更个性化的,甚至是攻击性的方式表达观点。虽然对手很强,但对于语言与文字功底扎实的张越来说,她可以应对得很好。

整个节目的张力十足。

也因此,她被冠以犀利、另类的标签。

节目的影响力与日俱增。1997年时,张越见到了韩红,当即被其卓越的才华所打动,在听到韩红因为形象而屡遭拒绝时,慨然邀约她参加自己的节目。

当时访谈的话题是“别为你的相貌发愁”,节目播出后不久,韩红就被越来越多的圈内、圈外人所关注,逐渐走出了事业的困顿期。

那是一次被后人津津乐道的访谈,韩红对张越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俩人还发展成了一对密友。

然而没人想到,顺风顺水的张越那时却开始陷入自我否定的怪圈。

1997年年底,她竟然提出了辞职。领导爱惜她的才华,看出她热爱这份工作,只是陷入了思考的困顿,特批她拿最基本的补贴,以居家办公为主。

那两年,她在荧幕上消失了。

到了千禧年,张越被台里召回,这次她被鼓励进行创新。

在前往深圳拜访了师姐之后,她豁然理解了罗大佑说过的一句话。

张越曾问他:“你始终在创作,这创作的生命力来自何处?”

罗大佑回答:西门町汹涌的人潮,每张脸背后的故事。

张越想展现出当下女性的生命力与穿透力,她交出一档深度访谈类栏目的策划案。

《半边天》的周末版栏目《张越访谈》应运而生。

真正属于她的时代开启了。

如张越所言:“我终于开始告别那种溜光水滑的电视形态和主持人不过脑子的套话。”

访谈以独特的性别视角和人文关怀,深入探讨女性个体的生命经验,受到业界、学界的好评,成为全国范围内影响力最大的人物访谈节目之一。

《我叫刘小样》《花甲新娘》《少女援助》等节目反响剧烈,不仅引发了观众广泛的共鸣,还被多个领域的专家引为案例。

通过《半边天》看到外面世界的农村女性刘小样,身处封闭的生活空间,内心却波澜壮阔,可是一面对镜头她就想把自己藏起来。

张越与她一同下地干活、做饭、去乡里赶集,3天后彼此很熟悉了,可一面对镜头还是老样子。无奈,张越只能先请摄像师离开,去补拍外景,转为和刘小样不经意地闲聊。

放松状态下,刘小样终于打开了表达的阀门,说出了那句引发无数人思想震颤的话语:

“我宁可痛苦,我不要麻木。”

当时张越感到浑身一紧,大脑飞速地衡量着下面怎么说,生怕惊扰了刘小样的情绪。

交谈结束后,隐蔽处摄像师一个OK的手势令汗津津的张越不禁狂喜,她感谢同事抓拍到了这段来之不易的谈话。

张越的采访对象主要是普通人,有进城打工的农村女孩、失去妻子的丈夫、逃婚新娘、寻亲的农村青年,解说词都由张越撰写和播读,结尾的总结通常在外采现场即兴完成。

这些都是真实的记录,有位社会专家说过:“如果几十年后,有人想研究这个时期的中国,《张越访谈》是珍贵的文本。”

在解放军艺术学院任教的导演程辉将张越的节目作为教学案例,他认为张越懂得人的情感,有她特有的人文视角,因而能与采访对象和观众形成共振。

他说:“张越的这种举重若轻,是要有底蕴的,而且是靠经年累月培养出的观察力和现场把控力。”

2004年,张越还担任了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音乐人生》栏目的主持人。

同年,她在《艺术人生》特别节目中采访了23岁的谢霆锋。

从谢霆锋曾说过的一句话,“每次站在台上都有恐惧感”,张越感知到,所谓的“耍大牌”只是一层外壳。

访谈里,她温和而坚定,没做热场的寒暄,亮出自己对镜头的紧张感,倾听并去理解谢霆锋说的每一句话。

有一位记者一度对谢霆锋有着“任性星二代”的印象,他坦言,是张越的这次访谈令其改变了看法,他看到了一个追求梦想的青年。

而谢霆锋称,张越是国内最好的主持人。

2003年,张越获得中央电视台第六届金话筒奖;

2005年,她被评为中国电视25年25星;

2008年,她被评为中国电视50年50人;

2009年,她获华语节目风采主持奖;

在2006年和2010年,她两次获得“优秀播音员主持人”荣誉称号。

在张越的主持中,灵气、运气与胆识是她最初得以成名的依托,深刻和共情则是她成为顶流的缘由。

然而,口碑极佳的《半边天》也没能逃开收视率下滑的魔咒,2010年7月,15岁的《半边天》停播了。

整个栏目组被调去了法制频道的《夜线》节目,虽说对老节目有着极深的感情,可张越却很平和,迅速投身于新的节目。

凭着扎实的主持功底与深厚的社会调查功力,她将这个专业性很强的法制节目做得有声有色。

不到一年,张越获得了2011年全国法制节目十佳主持人、中央电视台优秀播音员主持人称号。

在一次关于“立法保护动物”的采访中,张越被深深地震撼到,受访者竭尽所能,在偏远处租了一个院子,收留了十多条被虐待过的小狗。

虽然已经经过救治,但那些小狗身上的伤痕与戒备的眼神令人心痛。

随着采访的逐步深入,她愈发感到动物保护的迫切与重要,在她的持续推动下,“它基金”成立了。

张越自己收养了一条被他人遗弃的小狗,取名“丢丢”。

随着栏目播出时间调至夜间,张越的身影淡出了原有观众的视线,当有观众偶遇张越时,都不禁大呼:“这还是张越吗?”

她暴瘦了60斤,引发了无数猜测。

事实上,这只是生活方式改变后的成果,非刻意为之。

自从转入直播的《夜线》栏目,张越改为下午上班,常常要忙到深夜,一周直播7天,就此也养成了过午不食的习惯。

3年下来,体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她笑着感慨,当年常有人取笑自己的形象,可等到她瘦了,又有不少人说更喜欢胖胖的她。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电视媒体遭遇退潮。

2018年,张越对《夜线》节目提出了优化方案,并获得了去伦敦进修的机会。

数月后,她带着与英国专家切磋、调整后的方案兴冲冲地归来。

台里很肯定方案的深度,但如何拿捏话题与尺度却是个极大的难题,反复考量下,最终还是决定将《夜线》停播。

此后,张越的工作重心转到了幕后。

2021年,《人物》杂志的安小庆联系到张越。安小庆在20年前,身处大凉山时,正是看到刘小样的采访,决定走出家乡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安小庆辗转找到了刘小样,对她的深度报道再次引爆全网。

张越尤为欣慰,她看到了自己节目的价值,还有新一代媒体人对于社会与人性的深度思考。

对于文学、戏剧、电视剧、电影,张越都有独到的见解。

《舌尖上的中国》的导演任长箴曾提到,有一次,她开车时听到张越在北京文艺电台做文学戏剧的分享。

她听得入了迷,已经到家却舍不得下车,就又把车开回二环路,在上面绕了一大圈儿,直到把节目听完。

还有同事说,张越能把干瘪的日子过得特别有意思。

出差时,她能用有限的食材调制出美味的食物,与同事分享;

工作之余,会带着“丢丢”参加公益活动;

闲暇时,会去小剧场品味舞台剧的盛宴……

2022年,张越正式退休。

她首次触戏,参演了舞台剧《你和我,剧场奇妙七步》。去排练时,她会带着两个大暖壶煮红酒,为演员们驱赶冬日的寒气,与一群人畅谈,“醉”成一片。

慕名前来邀请她做节目的人很多,张越却很谨慎,一直没有应允。

她认为自己不够专业的领域就不要去增加噪音了,即便是专业范围的事,也得是安静的平台,不是为了流量而去。

直到在《第一人称复数》里与同频共振的伙伴们相遇,才共创出这一档全新的节目。

张越至今单身,对于爱情与婚姻,她认为:“爱情遇不到就遇不到,热情地生活就够了。”

张越说,或许生命本无意义,但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不如就踏实努力,自己的光即便渺小,也要尽力去闪亮一点点,这就是建立了自己的意义。

她称自己是个悲观的乐观主义者。

我们不妨称之为:达观。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