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周知,明朝末年,风雨飘摇,岌岌可危。在内有高迎祥、李自成等农民军趁着灾荒起义,扰乱明朝秩序,甚至于威胁了明朝的安危;在外有后金先在边境不断侵扰,最终进攻境内,将明朝取代。在朝廷内部,群臣间亦是矛盾重重,皇帝对大臣也不断猜忌。而在如此形势下,明朝仍然有一些忠心耿耿、能力出众的大臣,如孙传庭、卢象升等。卢象升骁勇善战,对明朝始终不渝,忠心耿耿,一心埋头于战争中,是打农民军的最佳人选,可惜于1638年在巨鹿大战中战亡,年仅39岁,明朝因此失去了一位力挽狂澜的大将。纵观全局,朝廷内部多由杨嗣昌、高起潜这些人搅局,真实有能力且为国为民的,只能是孙传庭。

孙传庭,字博雅。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文人出身,本应是儒雅之士,因国难当前,起义军来势凶猛,危机四伏,孙传庭受命剿匪。虽他说是文人,但在屡次剿匪过程中凸显出其不凡的军事才能,尤其是明朝猛将卢象升过世后,剿匪的重任主要就落在其头上。其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明朝最后一个支撑局势之人。而当时明朝的最关键敌人便是起义军在不断作祟。孙传庭凭借其聪明才智,智取了高迎祥,让起义军的最大头目身首异处,之后痛击李自成,基本让李自成军全军覆没,李自成最后只能带着18骑兵逃走。如此为之,孙传庭能很大程度上挽救当时风雨飘摇的明朝,可就是这时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明朝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孙传庭也被自己人压垮了。而压垮他的为何人?小编来说说自己的愚见。

一是当朝皇帝——崇祯帝。观看史书,虽说比较同情崇祯帝的遭遇,但也为其所作所为深感痛惜。崇祯也许性格软弱,遇事不决。在用卢象升之时,尽管卢象升为其肝脑涂地,就算战死也在所不辞。想当初,崇祯有难,卢象升自建一万人的军队不远千里勤王,最后因崇祯为当时的局势所迷惑,对后金是议和是战犹豫不决,听信小人谗言,亦对卢象升多番疑虑,致使卢象升堂堂一位大将,能领兵作战的兵,竟不足两万。任凭卢象升如何骁勇善战,军事才能过人,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兵无援军,肯定无力回天。这本应是一个血的教训,但到了孙传庭,崇祯仍然如此。

孙传庭在灭掉高迎祥,痛击了李自成时,本应该乘胜追击,斩草除根的,却听信了杨嗣昌等人的意见,召孙传庭回京勤王。更甚者,在召回时却不平等对待孙传庭,致使孙传庭过度气愤耳聋。次年更是让孙传庭入狱,一进牢房便是三年,牢房本是消息相对闭塞的空间,在牢房待了三年恍如隔世。等明朝局势更为动荡不可控时,崇祯才再次想起孙传庭。可在牢房待了三年的孙传庭无论是在战术上还是在练兵上,都不能与在外身经百战的李自成相比,实力已极度不相当。况且在孙传庭领兵作战时,崇祯一度催促其不断前进,孙传庭明知死战,却不得不听命向前,这明摆着让孙传庭去送死。然而崇祯在死前最后一刻大喊:群臣误我。但明朝最后的希望确实其亲手断送,也是其间接断送了群臣之命。

二是杨嗣昌、高起潜等人在作怪。杨嗣昌等人不能说他们是出卖朝廷之人,他们也是对明朝无异心,可私心太重,人品不正,一度误国误民。如孙传庭锒铛入狱与杨嗣昌关系重大。孙传庭与杨嗣昌因政见不和,不断结下梁子,致使两人相互怨恨。孙传庭本来在外浴血奋战,却不料被在朝中的杨嗣昌以小人之心不断向崇祯诋毁孙传庭,让孙传庭不断受到冤枉。最严重的便是间接让孙传庭入狱,让入狱后的孙传庭战斗力远不如从前,最后战死沙场。孙传庭的战死,明朝所剩的时日便不多,《明史》称“传庭死,而明亡矣”。最后的事实也证实了这样的说法。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