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关羽利用汉水暴涨的时机,水淹于禁的七军。于禁的七军人数大概有三万左右,原本兵强马壮,但是水火无情,碰到大水,即使再精锐的军队也会失去战斗力。于禁在走投无路之下,带着三万军队归降关羽,庞德宁死不降,被关羽擒获之后斩杀。虽然于禁带着三万大军归降关羽,但是关羽却没有有效利用,而是将于禁及其三万军队送回后方荆州(南郡)。


       当时关羽北伐军队大概只有几万人马,在三万到五万之间。如果关羽将于禁的三万大军顺利收编,可以大大增强关羽荆州兵的实力,兵力增加一倍。此时,关羽的兵力远多于曹仁的守军,强攻之下,攻破樊城的概率也会增加。
       那么三国正史上,关羽为什么不用于禁的三万大军呢?依据相关史料,分析如下。
       其一,于禁投降关羽是无奈之举,三万士兵只是为了活命,才暂时归顺。
       战死沙场是军人的最终归宿,向敌人投降乃是最耻辱的行为。于禁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军事将领,治军严肃庄重,在历次战斗中所缴获的财物从不私藏,都会分给众将士。在宛城之战中,曹操遭受张绣突袭,乱作一团,曹操仓皇逃走,青州兵军纪不好,四处烧杀抢掠。于禁于是下令攻击不守军纪的青州兵,整肃了军纪。曹操称赞于禁“胜过古代名将”,并授予于禁假节钺。因此,于禁的军事才能是仅次于关羽,轻易不会向敌人投降。


       但是在襄樊之战中,于禁却因为“天灾”(暴雨),败给关羽,他此时面临两个选择,第一个是杀身成仁,第二个选择是和关羽的军队血战到底,第三个是带着三万大军向关羽投降。如果他选第一个选择,他的三万军队很可能陷入混乱,被关羽逐个击破,全军覆没,第二个选择很可能将三万军队带入深渊,全军覆没,第三个选择能够保全三万将士的性命,不至于白白丧了命。
       因此,于禁怜惜三万将士们的性命,归顺了关羽。这些人,包括于禁,都是无奈之下,为了活命,才归顺关羽,没什么战斗力。如果关羽重用这些人,他们随时都可能反水,倒戈一击。关羽于是将于禁送到荆州(南郡),看押起来。


       其二,关羽在前方的粮草不够于禁的三万军队消耗。
       一支军队,人多力量大,能够战胜敌人,但并非越多越好。如果粮草跟不上,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将会大大下降,严重者还可能引起哗变。人是铁,饭是钢,吃不饱饭就无法战斗。
       关羽的北伐军队,人数也就只有三四万,如果兵力短时间内突然增加一倍,达到五六万人,粮草压力是非常大的。试想,三万军队30天的粮草,如果供给六万军队,只够15天。这非常考验后勤能力。但是关羽占据的荆州只有南郡毕竟富饶,零陵、武陵这两个郡地广人稀,很难筹齐六万军队所需要的粮草。


       当年项羽之所以在新安城南连夜坑杀二十多万秦降卒,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粮食不够吃了。关羽收留于禁及其三万军队后,也面临着粮草紧缺这个问题。他于是多次派人向后方的糜芳征集粮草,还放出了如果征集不够粮草,便要军法处置的狠话。
       因此,关羽对于于禁等归降的三万士兵,他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遣散,另一个是押解回后方,慢慢改造。


       结语
       于禁及其三万军队,虽然暂时归降关羽,但是关羽却并不敢用,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于禁及其三万军队原本都是曹军,对曹操忠心耿耿,当时只是迫于形势,才归降关羽,并非真正归顺关羽。如果关羽重用这三万军队,是在军中埋下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爆炸。
       第二个是关羽的粮草不够六万军队的消耗,他只能放弃归降的三万军队。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