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是一个很特殊的时期,新思想与旧思想交融更替,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同时也诞生了很多融贯中西的大学者,比如说陈寅恪、蔡元培、胡适还有辜鸿铭等大师,今天要说便是辜鸿铭大师。
辜鸿铭出生于1857年,父亲是马来西亚的一位华侨,母亲的身份不详,据说是一个西洋人。辜鸿铭从小便展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学习天赋,再加上家庭的原因,在10岁左右的时候便先后去了英国、法国、德国读书,还有意大利、奥地利等国。
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并且获得了13个博士学位。被誉为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还有东方华学第一人。
1880年,辜鸿铭结束了自己14年的求学历程返回故乡槟城,其后遇见了清末的学者还有外交家马建忠,两人一见如故倾谈了3天,思想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辜鸿铭自此之后开始学习中国文化。1883年他便能将《论语》、《中庸》译成英文,之后还相继在海外发布和印行。成为了享誉中外的大学者,1913年还曾和泰戈尔一起提名诺贝尔奖,不过辜鸿铭的功绩大多在学术研究上,所以落榜了。1917年的时候,蔡元培执掌北大。辜鸿铭的才华让蔡元培深感钦佩,于是便邀请他来到北大执教,主要教授英国文学。
不过令人觉得奇怪的是,辜鸿铭虽然从小留学外国但是却十分的崇尚清朝的一些封建习俗,比如说留辫子,穿长大褂等等。有一次学生还因此嘲笑和质问他,但是辜鸿铭一句话却让学生们都哑口无言了,他说:“我的辫子是有形的,但是无形的辫子却在你们心中”。
还有一次辜鸿铭遇见了更尴尬的事,辜鸿铭来到英国办事,他依旧我行我素的穿着传统的长马褂还梳着一头长辫子,他坐着英国的公交车上,和周边的环境显得格格不入,但是辜鸿铭却并没有在意,而是坐在位置上看着报纸,等待着公交车到站。
可是这时候上来了几个英国人,他们一眼就看见了“突出”的辜鸿铭。他们用英语嘲笑和讥讽辜鸿铭,以为穿着如此老派的辜鸿铭是那里来到乡下土包子,听不懂英语。辜鸿铭听了这些嘲笑的话,默不作声,只是将报纸倒了过来。
几个英国人笑得更厉害了:“连报纸都拿反了,还在那里装”。但是突然嘲笑声却戛然而止,只见辜鸿铭拿着倒着的报纸读了出来,一口流利的英语,让几个老外都自叹不如。他们脸都羞红了,气氛太过于尴尬,于是他们便赶紧下车溜了。
实际上辜鸿铭在国外的学界的名声很大,有一个外国人便曾评价辜鸿铭说:“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却不可不看辜鸿铭”,只不过这几个外国人有眼不识泰山,通过穿着打扮就轻易的评价一个人,最后只是在自取其辱。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