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Severn

2014年冬天,中国突然掀起赴日抢购马桶盖潮流。

此事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因为它戳中了中国制造业的痛点。

而十年之后,当初跑到日本买马桶盖的人或许怎么也不会想到,现在日本人也会抢购中国的稻米油。

从买别人到卖别人,中国制造业十年间如何成功逆袭,将自身磨砺成了一张代表中国的闪亮标签?

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步入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制造产品迅速走向全世界。

2005年1月1日,美国作家萨拉带领全家人就做过一次有趣的尝试:日常生活中不买任何中国产品,看看会发生什么。

带着“如果没有中国制造,美国人能否存活下去”的疑问,萨拉一家开始了长达一年的真实经历。

从结果来看,萨拉一家虽然成功离开中国制造整整一年时间,但这场“冒险”却充满了曲折与麻烦。

不买来自中国的衣物,萨拉只能花高价给儿子买68美元一双的意大利鞋子;没有中国提供的五金工具,家里的抽屉和电器都没办法修理。

告别中国制造之后,萨拉一家的生活水平明显下降了一截,且生活支出显著提高。

好在到了2006年年初,这场“冒险”总算结束,一家人开心的再次投入中国制造的怀抱。

这件事结束后,萨拉甚至为此专门出版了一本书——《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尽管萨拉在书里极尽可能的将生活的琐碎和经历,描写的有趣,但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全球贸易背景下,中国制造业无孔不入的能力,以及中国制造对全球人民的影响。

2019年,日本一档综艺节目也做过一期类似实验。

如果将中国制造产品从日本人的生活中完全剥离,将会发生什么?

一位日本男子,成为节目组的实验对象。

3名对中国制造很熟悉的专家人士,对男子住所展开了长达4个小时的彻底搜查,结果共计找出619件中国制造产品。

手机、家电、玩具、床上用品,甚至就连男子身上穿着的衣服,都出自中国人之手。

在将住所中所有的中国制造产品搬走之后,房间立刻变得空荡荡的。

原本各类生活用品一应俱全的住所,转眼间只剩下一些东南亚的木质家具和一台本土产的冰箱。

还有一档日本综艺,选择在街头对中国制造问题进行调研。

试图通过采访日本民众,了解中国制造对本土民众的生活影响。

采访中很多日本人表示,自己接受不了来自中国的产品,可当他们翻开衣服标签,查看手中饮料的产地时,却发现全是来自中国的产品。

还有人表示,自己从来没有吃过中国食品,可当节目组告诉他们,日本拉面中放的干笋9成都是来自中国时,他们立刻傻了眼。

萨拉的实验也好,日本的综艺节目也罢,虽然都带有一定艺术效果,但中国制造早已遍布全世界,与几十亿人类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无可辩解的事实。

遥想二十年前,这种情况简直不敢想象。

从当年的买进来到现在的卖出去,中国制造业花费十年时间,成功将自己打造成了代表中国的闪亮标签。

不仅如此,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着从“Made in China”向“Made by China”的转变。

从老三样到新三样

服装、家具、家电,曾被称为拉动出口增长的“老三样”,这也是中国对外出口最多的商品。

中国制造凭借人工成本低、大规模的生产优势,迎合了全球消费者的需求。

目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的全球占比约三分之一,家具产值达全球35%以上,“中国造”冰箱、洗衣机的全球市场占比超过50%,空调超过80%,出口规模世界第一。

不过,随着中国国内市场劳动力成本的提升、产业升级需要,老三样主导中国外贸出口的局面,正在被打破。

如今,在中国制造的华丽蝶变进程中,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外贸“新三样”接过接力棒,将中国制造业带向了另一个高峰。

2023年上半年,我国锂电池外贸出口总额同比上涨58.1%;1—9月,我国光伏产业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的出口量分别同比增长了88.3%、74.3%和33%;1—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09.1万辆,同比增长83.5%。

“新三样”外贸数据亮眼,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国产销已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全球市场份额超过60%,出口量全球第一,专利公开量占全球的70%,全球超63%的动力电池由中国供应。

2023年前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42.6万辆和830.4万辆,同比涨幅34.5%和36.7%。

“新三样”骤增的外贸出口额,凸显出我国出口结构在持续转型升级,已从改革开放之初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切换至当下越来越多的技术密集型产品。

同时还说明,我国抓住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通过创新驱动发展,培育出一批以“新三样”为代表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认为:全球对新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新三样”产品的国际市场需求仍很旺盛。

目前,“智能化”“高端化”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的主要标签之一,曾经的单一产品、零部件出口正在向模式输出、品牌出海转变。

中国制造彻底实现逆袭,取得了令全世界侧目的成就。

而这一成功的背后,离不开中国制造业对创新的坚持。

自主创新成就中国制造

2023年8月9日,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成功下线。

当天的仪式上,13辆分别来自一汽、东风、长安等多家国产车企的代表车型列阵排开。

随后,一段回顾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的视频引爆全网。

国人纷纷刷屏赞叹:“这才是中国品牌该有的样子,这是一次中国汽车的加速超越。”

这段视频,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制造业的团结与强大,更让人看到了中国企业对创新的坚持。

回顾过往中国制造发展的几十年,从制造到智造,从代工到自主品牌出海,中国制造业从未停下前进步伐,不断蓬勃生长。

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中国制造企业对自主创新的坚持。

“2017年—2019年公司接连三年营业额和利润逐渐下降,尤其是2019年,那一年公司账户利润降到了16亿,可我们最后还是在研发创新上投了84亿。”

提到比亚迪这些年走过的艰难创新之路时,董事长王传福这样说道。

在最艰难的时候,比亚迪仍在坚持技术研发投入,不断开拓创新。

创新投入比利润高出3-4倍,已经是比亚迪十年来的常态。

也正是这股对创新的执念和坚持,支撑着比亚迪一步一个脚印,成为了新能源汽车的龙头老大。

只有坚持创新,把最新技术掌握在手里,才能在激烈的汽车红海中杀出一条路,这是比亚迪得来的经验。

除了汽车企业,其他领域同样如此。

改革开放45年来,一批中国制造从业者潜心研发,推动越来越多的高端设备制造实现自主可控。

今年1月,我国首台国产汉诺ECMO正式获批上市颁证并投入生产,意味着中国成为继美国、德国、意大利之后第四个独立生产研发ECMO的国家。

该产品由国创中心与深圳汉诺医疗、中科院深圳先进院、迈瑞联合攻关,经过近3年时间完成研制、注册认证、规模生产。

该产品填补了国内长期空白,成为我国高端医疗装备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多个维度的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的创新步伐持续加快。

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分别达到29个、26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达到178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6.5万家。

从“Made in China”到“Made by China”,从产业链末端的“世界工厂”,到自主创新的“中国智造”。

一批中国制造企业一起创新、一起攻关,正在加速推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向产业链价值链更高端迈进。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制造早已摆脱过去备受外国人质疑的头衔,转而磨砺成为一张代表中国的优秀名片,实现了从“买进来”到“卖出去”的华丽转身。

近几年中国在国际社会屡遭针对,频频陷入贸易战危机,就是中国制造彻底崛起的最佳体现。

结语

曾几何时,中国制造业连一个让消费者满意的马桶盖都生产不出来,以致于闹出“出国屯购马桶盖”的风波。

但十年之后,中国制造业俨然已经脱胎换骨,走入世界人民的生活中。

相信以中国制造业的水平,抢购马桶盖这种事情,将永远不会再出现。

参考资料

  1. 文亚星.中国制造,闪亮的“中国名片”[J].十几岁,2023(Z3):10-11.
  2. 丹翠斌.逆袭的中国制造[J].创造,2018(06):81-82.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