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给我一个装甲师,还不如给我一个突击炮营!”这话是网上一个流传比较广的说法,通常被用来证明德军对于突击炮的依赖。有关于这句话的出处目前已经不得而知,不排除是杜撰出来的。但是突击炮,尤其是最初的三号突击炮在德军中的地位却是毋庸置疑的,在二战后期的战役中,三号突击炮可谓是德军防御作战中不可或缺的支柱力量,有时甚至于比88毫米高射炮更加重要。

突击炮的诞生

有关于突击炮的诞生,其实就不得不提起军迷圈子里被戏称为“曼不群”的德国陆军元帅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因为三号突击炮的发明者不是别人,正是这位曼施坦因元帅。

时间回到1935年,当时德军已经是在全力发展装甲部队,而对于步兵部队的重视却不是很足够,尤其是可以伴随步兵快速进攻的轻量化火炮上,几乎就是空白一片。

故此,曼施坦因建议生产一种装甲化的机械化炮兵,可以用于支援步兵作战,并能以直瞄火力压制敌人的工事和火力点。

这一方案在当时并没有被采纳,主要是以古德里安为首的一批装甲兵军官反对此事,认为这是浪费德国的坦克产能。但就实际上来说,曼施坦因的看法不可不谓之正确,甚至于是为德军解决了大难题。

因为德军当时主张的“闪电战”是要求步兵在装甲部队突破敌方防线后,对敌防御战地发起攻击并扩大和稳固突破口的,可是步兵们缺乏装甲部队的掩护,自身的拖拽式火炮又难以在第一时间到前线进行增援,这就容易为整个战局留下巨大隐患。

因此,一款能伴随步兵作战的“行走火炮”就变得十分重要。

虽然说装甲兵们都十分反对,但是曼施坦因还是坚定地将自己的计划推行了下去,并在独立完成了设计图纸后,将该方案上交给了德国陆军总部。

如果从外形上来看,曼施坦因所提交的设计方案其实就是把三号轻型坦克的炮塔去掉改为固定式战斗室,并在里面塞了一门75毫米短倍径火炮,说白了就是让大炮能够长腿自己跑,同时又因为装甲的保护而不易遭到敌军反坦克火力的打击。

整个设计非常简单,如果要量产的话并不是很难。

曼施坦因的设计在德军内部掀起了轩然大波,古德里安等人仍旧是持反对态度,但是德国陆军总部和德国元首希特勒都同意了,所以这“行走火炮”方案也就顺理成章地推进了下去。

在1940年1月这种“行走火炮”被正式定名为三号突击炮,全车设计和生产工作也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最终,在1940年5月法国战役爆发前,德国已经拥有了30辆三号A型突击炮,而它们接下来所要承受的就是法国战场上的考验。

突击炮的步兵支援

生产出来的三号A型突击炮初期型号,车体长度只有5.38米,车体宽度为2.92米,车体高度则为1.95米,正面装甲厚度50毫米。论及大小的话,它没有比三号中型坦克大多少,论及火力方面也就和当时的四号中型坦克一样,仅仅是配备了StuK37型72毫米L/24坦克炮。

这种短倍径火炮的威力有限,基本上就是近距离上才能发挥出有效作用。德国装甲部队反对三号突击炮的生产,也是因为他们觉得三号突击炮的功能和四号中型坦克重叠。

但是,相较于四号中型坦克,三号突击炮的造型更为低矮,避弹性能要优于四号中型坦克。而且相比于隶属于装甲部队的四号中型坦克,三号突击炮因为隶属于步兵部队指挥,可以更好地支援步兵作战,在啃下敌方坚固工事和阵地时,三号突击炮所能发挥的作用是要超过四号突击炮的。

而且,三号突击炮的造价和工时都低于四号中型坦克,所以三号突击炮在理论上的生产效率也要高于四号中型坦克。

而试生产的首批30辆三号A型突击炮,在法国战役期间编组了5个突击炮连,分别是第640,659,660和665突击炮连,并投入到了法国战役之中。其中第640突击炮连隶属于大德意志师,后改称为第16突击炮连。

在突破“魏刚防线”的战斗中,三号突击炮证明了自己的优势,成功地拔除了法军据守的多个依托村镇为中心点构筑的环形阵地。在三号突击炮部署的区域,步兵突破法军防御阵地的速度远高于没有三号突击炮的区域。

在法国战役获胜之后,三号突击炮被视为是步兵在战斗中比坦克更优秀的支援力量,而三号突击炮则进入了高速生产阶段,并有多个从B型到E型的多个改型。

然而,此阶段的三号突击炮的没有什么较大的升级,仅仅是在防护性能等方面做了一些微调,主炮仍旧是那一门75毫米短倍径火炮。也就是说,截止到苏德战争爆发时,三号突击炮所承担的都是支援步兵的任务。

突击炮的反坦克作战

在随后爆发的苏德战争中,德军遭遇了严重的坦克危机——苏联列装的T-34中型坦克和KV-1重型坦克让人望而生畏,德军主力的三号中型坦克和四号中型坦克显得难以招架。虽然在大局上,德军仍旧是保持了高速进攻的态势,可是苏军装甲部队零散的逆袭也让德军苦不堪言。

而三号突击炮在此时就被迫承担起了反坦克任务,通过预先设伏等方式,三号突击炮的75毫米短倍径炮能够在500米内击穿T-34中型坦克,或是在150米距离内对KV-1重型坦克造成损害。

在莫斯科战役结束后的1942年3月,德国方面推出了三号突击炮的升级型——三号F型突击炮,与之前的数个型号不同,这一批次的三号突击炮换装了StuK40型75毫米L/48火炮,这是一种长倍径火炮,其目的不再是单纯的局限于支援步兵突破敌方工事,而是为了有效地迎击苏军的装甲力量,尤其是迎击T-34中型坦克。

在苏德战争从闪电战转变为一种让人难以捉摸的拉锯战之后,德军必须考虑扩大自己的反坦克力量,而造价低廉的三号突击炮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在实际的作战中,三号突击炮能够有效利用自己低矮的优势,将自己隐蔽在不易发现的炮位之中,在苏军装甲部队逼近阵地时突然开火。其配备的75毫米长倍径火炮在500米距离上能够击穿96毫米厚的装甲,1000米距离上能够击穿85毫米厚的装甲。

而在防护性能上,三号F型突击炮也有显著的提升,其正面装甲提升到了80毫米,进一步加强了它的防护性能,可以更好地与苏联装甲部队交战,且自身的损失也将被进一步降低。

而有关于三号F型突击炮的表现,我们可以从斯大林格勒战役略见端详,由德国军士长库特·普弗瑞德纳指挥的一辆三号F型突击炮在20分钟内击毁了苏军9辆T-34中型坦克,而自身没有遭到任何的损失打击,这九辆T-34中型坦克几乎没能做出任何有效抵抗。

三号突击炮的反坦克能力已经在实战中得到体现,而德军在随后生产的三号G型突击炮,则是三号突击炮的最后一个型号,在日后的战争中则成为了德军阵地防御力量的支撑与核心,哪里有三号G型突击炮,哪里就能守住阵地。

结语

事实上,三号突击炮的反坦克战果惊人,截止至战争结束时,三号突击炮共击毁各型坦克超过两万辆,其中大部分都是苏联的T-34中型坦克,说其为T-34中型坦克的克星都不为过。仅仅是德军的第667独立突击炮营在1942年8月到1943年11月的累计战果,就已经是高达1000辆各类坦克。

由此可见,三号突击炮确实是无愧于他的声名,它也确实是可以有效抗击苏联装甲部队,只要有它屹立在阵地上,苏军就不可能突破阵地,只能落得一个折戟沉沙的下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