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年来,随着国产古装剧的持续火爆,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关注和探讨古代的风月文化。电视荧屏中,那些才华横溢、妙曼多姿的青楼女子,深深了人们的眼球,让人对古代“青楼”文化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和向往。
       然而,我们必须明确,这种对青楼文化的美化想象,是否真实反映了历史本身?古代的青楼,其内在运行机制与我们想象的又有多大的差异?
       那些传说中的才女,是否真的如同电视剧中描写的那般——不仅天生丽质,还能歌善舞,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进入青楼一次,需要花费多少费用?普通百姓是否也可以享受到青楼中的消费?


       从荣华到颓废,青楼文化的历史变迁
       最初的“青楼”二字,只指古代豪门贵族们气派非凡的楼阁建筑,是显示主人门庭高雅的象征,并无后世对其的贬义。直到南北朝时期,青楼还主要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奢华与荣耀。
       这一概念真正变质,还要追溯到梁朝。詹景游在《采桑子·倡女篇》中写道:“倡女不胜愁,了却下青楼。”文献中第一次将青楼与风尘场所联系在一起。自此,“青楼”逐渐成为了社会上的流莺歌妓的代名词。


       那么,这些入夜青楼的女子们又有怎样的身世?她们是否真如民间传说那般,都是些才华横溢、无所不通的女中豪杰?细致考究历史文献,我们会发现,青楼女子的来历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她们中既有家道中落的农家女,也有因父兄触犯法律而沦入风尘的官宦之家妙龄女儿。
       乡村出身的姑娘,往往是因为遭逢家族败落,不得已而入楼蹉跎岁月;而世家闺秀沦为歌妓,主要原因在于父兄被斗倒,官场失意,导致全家命运转折,不得不改头换面。
       无论出身如何,女子一旦入了青楼,就注定面临勤学各种才艺的命运。只有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歌舞勾魂摄魄,才能讨好客人,在风尘中脱颖而出。她们自幼便面临沉重的技艺训练,日复一日,如临深渊。还有些家境困顿的女孩,被老鸨强行带回妓院,从娃娃抓养,成长为仿佛天生就会舞枝折花的青楼女子。


       我们不能否认,青楼中也确实涌现出一些美若天仙、才艺横溢的女子。代表人物正是北宋的名妓李师师。李师师不仅深受文人墨客喜爱,就连当时的英宗皇帝也对她眼馋已久。传说英宗宁波大驾光临杭州西湖的时候,李师师便设宴款待。英宗更是亲自为李师师题诗一首,以示宠爱。李师师的魅力,显然已经超越了普通的歌妓范畴。
       但是,我们也要明确,李师师这样被皇帝宠幸的顶级花魁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女子不过是青楼众多倡伎中的一员,并没有那么出落的姿色和惊人的才华。流传于世的才女传说,也多经过了美化夸大。


       门槛之高,不管穷人过
       既然古代青楼远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开放自在,想要一睹风采,又需要花费多少费用呢?真的如电视剧中描绘的那样,只要肯掏钱,任何人都可以畅快淋漓地享受一番吗?
       答案是否定的。据史料记载,进入青楼,需要先支付一定数额的门票费,这就是所谓的“进门费”。在宋朝时期,这一费用高达一两白银,换算成现在的货币约合人民币一千五百元。这对当时普通人家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相当于他们一整年的收入。


       更惊人的是,这仅仅只是踏入青楼大门的起步价。真正在里边消费,还有长长的收费清单在后头等着客人。品茶、赏花、观看歌舞表演,每一项都不免收费。就算客人只是匆匆抿上几口茶,账目上也会被计为满满一壶的价钱。等到一切结束,寻常老百姓的家当就已经所剩无几。
       相较之下,只有达官权贵们还可以兴高采烈地大肆挥霍金钱,尽情享用青楼中各类高级服务。他们不惜重金,就是为了在这些风月场所中一饱眼福、发泄物欲。
       再则,要见上一见传说中最高级的花魁,更是难上加难。这些藏著纱罗里的顶级倡女极度清高,对客人门槛极高。她们屏除普通百姓,只接待达官显要。你必须能对答如流、诗词歌赋手到擒来,才有可能通过她们设下的重重关卡,亲眼见上一见人人梦寐以求的顶级花魁真容。


       很多对花魁芳名大噪特噪的寻常人家,在青楼中连花魁的衣角都无法见到、亲密接触更是痴人说梦。他们所谓的对顶级花魁的崇拜,无非是一种空想和自我意淫。
       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青楼的重重门槛实际上把普通百姓拒之门外。真正的常客无非来自两大类——权倾朝野的显贵权豪,以及怀揣绝世文采的才子佳人。只有他们才有实力触及青楼中最核心的服务。对于平民老百姓来说,高级花魁不过是遥不可及的梦中人。想要真正亲临风月场所一睹芳容,于他们而言简直是天方夜谭。


       繁华易逝,光怪陆离的风月乍现乍无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古代青楼的实际情况与人们的想象有着很大的距离。它并非一个任由散金如土的开放场所,而是有着严密的等级体系,普通老百姓很难真正进入其中。
       曾几何时,青楼集艺术、文化、豪奢于一体,是上层社会娱乐的重要场所,一度十分繁荣热闹。那些传说中的才女,也确实有愈李师师这样真正存在过的顶级花魁。然而,盛世易逝,繁华易散。随着历史的演变,这些风月场所也逐渐走向衰微,沦落为腐朽化的象征。那些曾风光一时的才女,大多也都落得悲惨下场。


       结语
       时过境迁,今人虽对古代青楼文化怀有无限向往和想象,但真正能看透那光怪陆离的风月场所的华丽外衣,窥见其内在运行机制的人寥寥无几。我们对历史的臆想,终究是一种经过美化和误读的想象。
       因此,当我们面对古代这么一个神秘莫测的风月场所时,理性分析比狂热想入非非更为重要。我们需要抱持理性和批判视角,透过历史迷雾,争取对这个曾轰动一时的文化现象有一个相对全面的、动态的理解,而非简单的神化美化。这perhaps,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和视角。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