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偏远乡村学校来了AI机器人

红网时刻 通讯员 罗茂盟 王慧 衡阳报道

一群孩子趴在地上,用彩色积木搭建好一个机器人。一旁的大桌上,另一群孩子围在电脑前,在程序卡片上一一点击。

机器人接收到指令后,立即运行了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分享着机器人编程带来的惊喜与快乐。

这富有科技感的一幕,在衡山县东湖镇中心学校下属马迹完小、马迹中学已成常态。因为在这里,机器人编程课已开设了六年,每天一节课,团队获得多项国、省大奖,成果可圈可点。

马迹完小、马迹中学距离县城55公里,三面环山,是衡山县最偏远的学校,大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

当科技的手敲开了乡村教室的门,当五颜六色的机器人零件有了鲜活的生命力,留守儿童的科技梦想从此点燃。

孩子们向镜头展示他们热爱的机器人。

马迹完小的孩子们与机器人。

新奇:偏远乡村学校课堂有了机器人

“老师,为什么我的机器人不会走曲线?”“你把机器人运行速度调慢试试……”5月13日,记者走进马迹完小机器人科创实验室,看到几名学生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机器人编程。

这位老师是东湖镇中心学校副校长、马迹完小校长胡斌斐,机器人编程在乡村学校的倡导者。

1983年出生的胡斌斐,大学毕业后在广东佛山一所小学当信息技术老师。他与机器人的“初次邂逅”,是在2007年。当时,胡斌斐所在的学校计划开设机器人编程课,并希望他担任老师。

虽然胡斌斐此前从未接触过机器人编程,但他有扎实的计算机编程基础,很快便进入角色,利用业余时间自己设计课程、写教案、做课件。

在胡斌斐的不懈努力下,两年时间,学校建起了科学实验室,并获得多项国内外比赛荣誉。

2009年,为了方便照顾父母,胡斌斐放弃大城市工作机会,回到家乡衡山县东湖镇中心学校下属坪田学校任教。

即使身处偏远乡村学校,胡斌斐也没忘记机器人编程,他多次找到校领导,建议学校开设这门课程,让乡里的娃娃们也受益。

然而,从设想到现实,中间困难重重。因为坪田学校既缺电脑,又缺编程教学经验的教师,甚至还有个别家长不理解。

胡斌斐指导孩子们进行编程练习。

2017年,胡斌斐调到马迹完小任教。在衡山县教育局的帮助下,他获得了一批机器人编程器材,开始尝试推广编程教育。

怎样在有限条件下,让乡村孩子和家长也能接受机器人编程呢?胡斌斐想了许多办法:孩子们对编程一无所知,他从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入手,引导他们去探索游戏背后的编程;没有教学电脑,他拿出家里的电脑,让有兴趣的同学体验;家长们不理解,他耐心为家长们答疑解惑……此外,他还设置科创教室开放日,吸引学生及家长参观体验。

慢慢地,胡斌斐看到了孩子们对编程既充满好奇又懵懵懂懂的眼神。

胡斌斐回忆,2018年第一次开课,班上只有两个女生报名。“最初她们以为机器人就是机械车,但看到老师通过电脑编程,让机器人走出五花八门的形状时,便立马有了兴趣。”第二年,这两个女学生在衡阳市中小学机器人竞赛现场竞技普及赛中,荣获二等奖。

变化:从沉默寡言变身“社交”小能手

安装机器人、编程、调试……这场看似普通的课后服务课上,学生们像炸开了锅似的,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当编程与学习娱乐结合,那些“冷冰冰”的代码仿佛被注入了灵魂,一下子鲜活起来。

大家一起研究搭建机器人。

每节课上,胡斌斐都会给学生设置一个项目挑战。从初学时搭建机器人,到让机器人前进、转弯、走线等。通过由浅入深的难度设计,让学生每次在完成任务后,都能收获满满的自信与成就感。

孩子们近距离感受科技的魅力。

“起初,我还担心他们不喜欢这门课程,但没想到他们会有这么多创新想法。看到他们通过思考完成指定任务,真的很棒!”孩子们的进步让胡斌斐喜出望外。

胡斌斐说,最主要是孩子们的性格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很多孩子一跟老师说话,就是低头站在那,如今都会主动跟老师打招呼。“许多同学还会提前来教室,抢着收拾零件,向我请教。”

一向沉默寡言的学生汪小朋,自从小学加入机器人兴趣小组后,开始主动和同学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胡斌斐很关注这个孩子,觉得他在编程上颇具天赋。“以前他只会顺着教程一步步拼机器人,现在他会根据自己的想法搭建。他制作的机器人,在班上特别受欢迎,学习成绩也稳步提升。”

机器人正在赛道上做任务。

正因为效果很好,课程从最初的两人,到现在的每期三四十人。马迹完小给孩子编程的电脑也从最开始的1台增加到了4台。虽然设备还远远不够,但孩子们还是感受到了机器人编程带来的新奇。

2020年,马迹完小建成了衡山县农村学校唯一的机器人科技创新实验室,并组建了12个科创小组。2021年,该校将机器人编程纳入课后服务特色课程,每天一节,每周五节。学校先后有4名年轻教师加入科技创新教育团队。

影响延伸到了不远处的马迹中学。2020年,这所学校也开设了机器人编程课后服务兴趣班,科创小组的孩子从小学毕业后,初中阶段可以继续学习和挑战难度更大的编程。

成果:科创团队斩获多项国省大奖

今年读初三的胡心茹,没有想到自己会如此喜欢机器人编程课。

刚开始,她觉得机器人编程很复杂,有些畏惧,慢慢学习后,她放下内心的担忧。“接触之后,才发现更多的是带给我快乐。”

原本内向的胡心茹,和她的小伙伴们越来越喜欢机器人编程。这个短头发、皮肤黝黑的女孩,已连续两次在湖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胡心茹和老师正在备战第四届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成果展示大赛湖南省区域赛。

提到最有成就感的事,她说是看到团队因为自己写的编程获奖。在团队里,胡心茹扮演的主要角色是“程序员”,即写代码。“因为比赛现场灯光、场地等不确定因素太多了,所以在写代码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bug’,需要反复调试。”胡心茹说,比赛既紧张又激烈,不仅考验编程能力,更考验心理素质和团队合作,每次看到团队获奖,感觉一切辛苦都值得了。

未来,胡心茹想设计一款空中悬浮列车,应用于现代交通。在她看来,只有出行便利,才能走出大山,见到更广阔的世界。

“用有限的条件,创造无限可能。”是胡斌斐一直挂在嘴边的话。乡村学校通过机器人编程,有力激发了孩子们崇尚科学、探索世界的热情和潜能,让他们变得更自信、快乐,这也是学校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举措之一。

六年来,在学校科创团队的精心指导下,学生在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信息素养提升实践等活动中多次获奖。其中国家级一等奖2人次、国家级二等奖2人次;省级一等奖6人次、二、三等奖20人次;市县级奖项50余人次;团队教师2人获得国家级表彰;省级优秀教练员4人……在2023年湖南省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中,学校获“优秀组织奖”,是衡阳市唯一获奖的乡村学校。

乡村孩子们关于未来和AI的梦想,已经照进了现实。在推动乡村教育工作中,人工智能可以发挥更多作用,为留守儿童带去温暖陪伴。

大山里的马迹完小。(罗茂盟 王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