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比奇堡
       符号是在各种社会现象中抽象出来的形式,由艺术的内容与形式构成,通过艺术作品的戏剧张力和表现力传达事物核心的本质。
       苏珊·朗格强调生命感是常新的、无限复杂的,作品在表达方式上也具有无限多样的变化。
       电影《误杀2》作为《误杀》的续集,虽然沿用了《误杀》的片名,但是,和传统意义上的系列片不同。


       它将故事结构和人物角色都进行了本土化处理,具有全新的主人公和故事内核。
       在电影《误杀2》中,
       “情”依旧是在最大程度上与观众产生共鸣,
       但是,不同于《误杀》的高能反转,它更倾向于返璞归真,更加注重人性的探讨,凸显普通家庭的人物情感。
       《误杀》是成功运用符号学的案例之一
       ,《误杀2》也将关于现实的隐喻符号贯穿始终,表现出在极端情况下主人公的个人抉择,引发观众探讨人性和社会问题。


       一、符号隐喻:作为情感形式的艺术幻象
       艺术的核心是情感的形式、生命的形式,在符号学研究方法中,情感形式是艺术符号,幻象作为艺术的特性,主要区别于现实的特征。
       艺术并非模仿现实,而是创造出艺术幻象,是纯粹的直观的物体、一种意象或一种表现形式。
       电影《误杀2》运用艺术幻象的基本特性,将现实生活的真实状态以符号语言的形式进行隐喻表达。


       让观众看到了一位父亲在权贵阶层与贫民百姓的现实博弈中,为妻儿作出的痛苦抉择,这是建构电影情感内核的真实艺术表现。
       父亲与儿子之间的情感纠葛是影片的矛盾冲突点,这种冲突源于父子之间的爱。
       而父亲伟大无私的奉献精神与残酷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影片由此引发观众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和反思。
       电影《误杀2》充满了悬念和冲突,并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展开叙事,充填铺设了大量细节化的场景,以此强化符号在影片中的隐喻作用。


       (一)对题目“误杀”的解读
       电影《误杀2》沿袭了第一部的片名,故事焦点直指“误”字背后所蕴含的象征意义,旨在使观众对事实产生误解,最后消除既定印象,对事件和人物建立自己的理解与诠释。
       纵观整部影片,“误杀”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市长“掠夺”了原本属于林日朗儿子的心脏,林日朗劫持医院的医生和病人,追查到了事件真相,诱使警方“误杀”了市长。
       二是市长为救自己的儿子,无意中“误杀”了一个普通百姓的子女。


       三是林日朗在绑架人质时,并不打算回避阿文对达马医生的“误杀”。
       四是医院外看热闹的人,随着事态的发展,对林日朗的定义摇摆不定,一会儿说他是好人,一会儿又说是坏人。
       影片中的人物角色不断变化自己的形象以适应周围的环境,使得观众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也随之变化。
       比如,当林日朗解救人质时,围观者认为他的天性并不坏,把他定义为好人,而得知他打死了警察之后,瞬间改变立场,认为他肯定是恶人,这些剧情从不同情境对“误”进行了诠释。


       (二)老鼠与猫:对身份的质疑
       在电影《误杀2》中,
       警察被赋予了“猫”和“老鼠”的双重身份
       。
       影片有两处用“老鼠”来比喻警察,第一处是警察局局长没有履行协议,暗中派一名特警钻进通风管道,而特警在即将接近出口时,却被一只老鼠挡住了去路。
       此时影片采用对称的画面展现了老鼠与特警之间的对视,一人一鼠四目相对,莫名喜感的背后蕴含着浓厚的讽刺意味。
       也暗指这里的警察与老鼠的身份等同,变为了屈从权贵的“鼠”辈之徒。


       另一处是林日朗找到了派来的特警并顺势询问:“你们到底是猫,还是老鼠啊?”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明显,但是从本质上来看,它隐含着小人物对强权的质疑。
       (三)萤火虫:动物意象
       电影《误杀2》中反复出现了萤火虫这一核心意象,电影的英文片名又叫FirefliesintheSun,直译为“日光下的萤火虫”。
       这与林日朗名字中的“日朗”和他儿子的名字“小虫”相契合。
       在影片中,萤火虫这一意象虽然只出现过三次,但每次出现都能带领观众一步步揭示真相。


       《误杀2》构造了日光下的萤火虫这一极具美感的意象,导演还加入了林日朗一家三口在森林里露营的欢乐镜头。
       林日朗也将儿子的名字改为了“小虫”,旨在用美好的意象重塑破碎的现实。
       影片用萤火虫这一微小动物来象征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反映了他们与强权博弈的艰难,表达了希望他们能够获得世界温柔相待的美好愿望。
       在黑暗中,即使微弱的光线也能带给人们光明和希望,萤火虫只在黑暗中发光。


       正如电影里最后一只萤火虫就是林日朗的化身一样,他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释放了自己所有的光辉。
       在大众面前掀开了上层权贵的遮羞布,为了获得更多的支持,他不得不一头扎进无尽的黑暗中。
       (四)特殊镜头隐喻:悲剧意识
       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一书中谈及艺术的基本特性时,指出“‘虚幻空间’是各种造型艺术的基本幻象。


       组成构图的各种因素、色彩和形状的运用,都是用来创造、支配和发展视觉存在的图画空间。
       电影《误杀2》运用特殊的镜头语言,使人物角色间的阶层落差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包含着一种别样的“意味”信息。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当林日朗被保安拖拽时,宋民院长正好路过,
       这时影片用慢动作俯视镜头延长了画面。
       宋民院长高不可攀,林日朗陷入窘困、绝望,两人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赤裸裸地展现了他们社会地位的落差。


       二是
       在影片的高潮部分
       ,林日朗循着通风管道坍塌后留下的破洞中传来的电话铃声,抬头看向天花板,
       此时的画面镜头是大俯拍。
       主人公林日朗位于整个画面的中间显得非常渺小,画面镜头中的林日朗一直望向深不见底的黑洞,这个黑洞是他根本无从了解、也不敢触及的领域。
       此处用一种比较写意、夸张的方式来营造“于天上看见深渊”的氛围。
       三是影片中林日朗一直在找本应移植给他儿子的心脏,直到最后他才发现这颗心脏原来就在他的“头上”。


       楼上权贵高官利用强权轻而易举就获得了心脏,楼下一帮平民百姓相互“伤害”却徒劳无功,这种巧妙设计不仅呈现出阶层对立的视觉空间感,也进一步衬托了小人物仰视的绝望。
       此外,“误杀”系列的结尾处都有一场雨戏,
       影片通过雨这一符号意境,来发挥场面调度和渲染气氛的作用。
       比如,《误杀2》雨幕中的场景营造出了一种神秘而又诡异的氛围,影片对雨中林日朗的状态进行了慢镜头展现,从而将画面时间延长。


       让观众清晰地看到林日朗是在刻意求死,他倒下时溅出的水花,更渲染出悲壮气氛,使故事情节达到了高潮。
       “误杀”系列通过聚焦普通人所面临的困境,进而唤起社会的关注与讨论,引发人们反思,从这点来看,“误杀”系列也具有浓烈的现实意义,是有社会温度和社会责任感的电影。
       二、本土化重构:大众接受与社会影响
       接受美学中提出了“期待视野”的观念,用来强调人们欣赏作品时的主动性。


       “《误杀2》在电影《迫在眉梢》的基础上进行了本土化的故事重构与改编”,形成了更贴合中国观众的故事情节和叙事节奏,具有中国式电影的叙事理念与情感回归。
       电影《误杀2》延续了《误杀》的悬疑风格和优秀制作,展现了走投无路的小人物与权贵的博弈,影片在情节设计上反转巧妙。
       在社会隐喻中反观现实,不仅丰富了情感表达,也引发了观众共鸣。
       影片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林日朗的计划从A变成了B,当所有人都以为电影彻底完结的时候,计划C又像彩蛋花絮一样,出现在了片尾的演职员表中。


       《误杀2》正片整体上是一个悲剧,所反映的社会现状会带给观众一定的沉重感和压抑感
       ,而计划C在影片结尾以彩蛋形式出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观众带来心理上的慰藉。
       比如,当观众沉浸在电影情节中时,计划C突然以小画面形式出现,这种出人意料的呈现超出了观众的期待视野。
       用嵌套的方式把一个悲剧故事反转成了喜剧故事,丰富并拓展了影片的故事情节,这种“悲中带喜”的大团圆结局更符合中国观众的心理期待,也更能被中国观众接受。


       此外,林日朗最后的结局是无奈的反抗,也是一种原谅,他牺牲自己去救儿子,不仅是原谅那个偷走心脏的人,也是原谅影片中现实社会的黑暗与邪恶。
       这种本土化重构在调动观众主观经验、深层次解读符号意象多重性内涵的同时,也蕴含着教育意味,是直击人性、具有民族内蕴的“自我解构”式安排。
       三、延续主题,吸引观众眼球
       《误杀2》延续了《误杀》的主题表达和风格类型,并进行了诸多创新与思考。
       首先,
       《误杀2》依然继承了《误杀》中父母为子女而“战”、维护正义的核心主题,大胆表达了对社会制度的反思,以及对普通人命运的关注和同情。


       比如,林日朗通过“改变人生”改变了家庭命运,挽救了孩子的生命,影片的整个故事都在向观众展示命运的无情和小人物生活的艰辛。
       林日朗的牺牲使人们突然觉醒,大家体会到了生命的真谛,观众也感受到了心灵的洗礼,尤其是海报上的广告语“为了心爱的人,再冒一次生命危险”。
       既点明了主旨,又蕴含着情感能量。
       其次,《误杀2》实现了道德与伦理的缝合,在主题立意上向“善”的方向做了延伸和提升,延续了《误杀》中“亲情”和“父爱”的情感内核。


       比如,小虫得病后,林日朗夫妇的坚强、努力让我们看到了小人物的难处和无奈,他们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感染着每一位观众。
       最后,《误杀2》虽然从内容上看是一个全新的故事,但是,其故事核心仍集中于刻画普通家庭遭遇困境后,互相守护、共渡难关的感人亲情。
       影片中无论是对家庭羁绊的刻画,还是对血浓于水的亲情的刻画,几乎每一个关系设定都紧紧围绕着“父爱”这个轴心。


       这种情节刻画在情感表达上可以突破观众的心理防线,更加符合中国观众的观影期待,能够产生强烈的共情效果。
       四、结语
       在类型外壳的包装下,电影《误杀2》巧妙地将医患、警匪、渎职、爱情与法律、公平与正义等主题融为一体,更加贴近民生现实,引发了广泛共鸣。
       中国电影缺少可类型化的IP,从这个角度来说,
       电影作为大众艺术,就是为了满足观众的观影需求,在最大程度上与观众达成最大的共情共鸣。


       哪怕是作者的个人表达,或者是个人风格很强的电影,也需要与电影的目标观众达到最大程度的共情共鸣。
       电影《误杀2》延续了《误杀》的形式结构,以意象符号和情节的本土化重构所蕴含的独特意义与价值,给予了现实前瞻性的观照。
       也表达了对一些社会问题的反思和批判,旨在唤起社会的关注与讨论,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