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肯尼亚东部的帕泰岛上,生活着一群与众不同的人,他们的肤色没那么黑,眉宇之间颇有中国人的特征,和其他黑人大不相同。

他们之间还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曾经有中国水手因为搁浅,在附近上岸,和当地的人们通婚生活。

直到现在,他们还有人保留着中国的姓氏,并且还将水手们带来的青花瓷,当做传家宝,一代代传到如今。

早在1994年时候,已有美国女作家在这里,邂逅了一自称是中国水手后裔的人,2004年的时候,还有当地女孩写信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称自己是中国后裔。

而且,伴随着在这里的考古挖掘,发现了大量在明朝时期留下的骸骨、瓷器,证明郑和的船队确实来到过这里。

岛上的中国人后裔,现在过着怎样的生活,是否还包括留着中国习俗?

考古现场

郑和船队留下的文化

在600多年前,郑和带领船队开启了海上丝绸之路,一路从中国沿海地区,途经沿海各个国家,到达最远为东非和红海的地区。

根据史料记载,郑和的船队不仅到达了非洲,还在那获得了一只,由那时的麻林国赠送的长颈鹿,史书还对其形状模样进行了详细的记载。

航行路上,郑和宣扬大明国威,船队没有侵犯别国一寸领土,并带去了和平与文明,但史书上没有记载是。

在船队到达非洲肯尼东部的时候,因为触礁搁浅,水手们为了保住性命,只好游到附近的岛屿上,开始在那里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那时当地人文化和科技还不是那么发达,对于上岸的水手还是比较警惕,传说是因为当地有一条巨蟒,皮糙肉厚,经常在当地作恶。

但是土著们的武器比较原始,奈何不了他们,而来自中国的水手们则提起大刀和长枪,还用牲口设下陷阱,引诱蟒蛇出现,解决了危害人们的巨蟒,并且获得了当地人的认可。

还有一种说法是,当地人看到这些水手溺水,于是将他们救了起来,这些水手们在这里开始了生活,还教当地人种地和捕鱼。

为了保持血统的纯正,他们之间还相互规定,生下女孩子的中国水手,必须将女孩嫁进中国水手家中,进而更好的延续中国血统。

虽然生活在非洲,但是他们从未忘记自己来自中国,将自己是中国人的事情一直口口相传,还留下了一些明朝的瓷器作为传家宝,代代相传。

如今在帕泰岛上,有关于中国人后裔在这里生活的痕迹,已经不多见了,并且大部分属于中国人的后裔当地人,都是一直自称的,并口口相传。

唯一特点非常鲜明的是一座墓葬,和非洲人的墓地大不相同,有着半圆形的圆顶,和中国明代的墓葬形式相同。

随着更多的考古发掘,人们还发现了一些更加切实有力的证据,在肯尼亚东部的拉穆群岛中的曼达拉岛上面,有3具有着中国血缘的遗骸,其中一人很可能生活在郑和下西洋时期。

发掘现场

而另外遗骸的年代则是稍微晚一些,在这之外还有很多中国瓷器,印有“永乐通宝”的中国古钱币,其铸造时间在朱棣在位时。

在曼达发掘的“永乐通宝”钱币

当地还有一个村子名叫“上加村”,当地土著们则是称他们为“瓦上加村”,其中的含义是他们从中国而来的水手。

而上加村后来因为在战火中被毁灭,因此村里的很多中国人后裔,都迁到了西尤村,目前留在帕泰岛上加村的中国人后裔,只剩一家人了。

其中,在当地的语言中,上加是蜜蜂的意思,但是村子附近根本没有蜜蜂的影子,因此还存在着另一种说法,这个名字来源于中国的上海。

而且在当地的语言中,上海中的H是不发音的,所以成了上加,并且郑和在第四次出海时,有很多水手是上海的人,如果用上加,或同上家一词,会有着思念故乡的含义。

破碎的明代传家宝瓷器

那家女主人的名字叫做“巴拉卡·谢”,有着属于中国的姓氏,皮肤颜色浅,长相和中国南方地区的人非常相似,尤其是鼻子。

她有一个非常珍贵的传家宝,是祖辈传下来的瓷器,虽然经过代代相传,已经碎了一个小口了,上面还出现了裂纹,但是她仍然宝贝得很,将这当做非常重要的东西。

还有来自西尤村的肯尼亚姑娘沙里夫,她的家中同样有着一个碗代代相传,只是早些年因为一外国记者来到这里的时候。

在接过这个碗的时候,不小心脱手,这个碗摔在地上碎成了几片,后来又南京电视的记者来到这里采访,沙里夫母女讲出了碎碗事件的经过。

而当时一同过来负责采访相关的工作人员,身上正好有强力胶,于是非常巧妙的将碎掉的碗给复原了,令母女二人感激不尽。

而沙里夫在当地算是比较传奇的人物,当地寻常人家的孩子在15、16岁时,便已经辍学结婚生孩子了,而且当地很少有女孩读书。

沙里夫在读书的时候,家中只有母亲操持家务,受经济条件所限,经常辍学,差一点嫁出去,好在因其中国人后裔的身份曝光,受到了当地华人帮助,让她读完了技校高中。

后来,在经过DNA测试后发现,沙里夫和巴拉卡·谢的身上,确实都有着中国血统。

来到中国学习的“中国女孩”

高中毕业以后,沙里夫对学习的热情依然没有减弱,梦想去先先祖们生活的中国读书,于是怀着对于遥远故乡的渴望,对于学习的热情,写信给了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的大使。

大使先生看到来信后,备受感动,亲自到西尤村看望沙里夫,表扬她的求学精神,后经多方努力,成功为沙里夫争取到了公费留学名额,确保她可以到中国读大学。

来到中国的沙里夫,参加了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纪念活动,并开始学起了中文,她将来想成为一名医生,在中国学习中医。

因为她的老家太穷了,医疗技术比较落后,学会以后可以回去看病,在经过多年的学习之后,沙里夫将自己的中文名改为了“夏瑞馥”。

另外,他还取得了中医学博士学位,并将中医知识带回了家乡肯尼亚,为家乡的治病,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者。

结语:

早在600多年之前,中非之间便已经存在了交流活动,郑和还将长颈鹿说成了麒麟,并且还在非洲留下了后裔。

在肯尼亚帕泰岛附近生活的中国人后裔,正是历史的见证,彼此之间友好交流的见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