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王震将军突然接到一封神秘特殊的“求救信”。

写信的人是曾经的老部下马兴,开口就问:“您是否还记得,当年359旅在湖北借的1000担粮食吗?”

王震年纪大了,但记性还不错,自然记得这件关乎部队危亡的大事。

看完信,王震才知道,马兴是为当年借给部队粮食的地主儿子廖复初鸣不平,特意向他“求救”。

所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王震当然不能坐视不理,于是很快回复了马兴的请求。

与此同时,这段关于部队借粮的革命故事,也被更多人所知晓。

一、359旅遇困

1946年,蒋介石一声令下,国民党集结36万兵力,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进犯中原解放区。

此时,解放区不过区区6万人马,敌众我寡,武器装备也处于劣势,难以与国民党部队抗衡。

中原军区副司令员王震作出决定,敌人来势汹汹,咱们先避其锋芒,于是命令各部队不得硬拼,灵活应战,巧妙利用地形与敌人周旋。

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是中原军区主力旅之一,奉命在前线阻击敌人进攻,掩护部队撤退。

一个月下来,在时任359旅长郭鹏、政委王恩茂的指挥下,部队接连在唐河、双沟等地区打了几个胜仗。

国民党部队不甘心失败,调遣各地兵力“围剿”,逐渐形成了合围之势,誓要我359旅付出惨重代价。

王震考虑到敌强我弱之态势,命令359旅尽快向西突围,朝陕甘宁边区靠拢。

这天,部队行至随县洛阳店一带,天公不作美,竟然下起来鹅毛大雪,纷纷扬扬不停歇,导致行军困难,只好就地休整。

旅长郭鹏有些着急上火,不停查看地图,规划路线,希望尽快赶路。

不料,后勤团长却走进来报告:目前部队所剩粮食不多了,如果不早点想办法筹粮,可能撑不了多久。

郭鹏听了,更加心急火燎,连忙派警卫员找来政委王恩茂商量,随后又将此事报告了司令部。

晚上,旅部举行了筹粮会议,大伙儿聚在一起讨论,各抒己见,纷纷献谋献策,结果却难以定夺。

如果去县城买粮食的话,先不说大雪封路,一时半会,部队也拿不出太多的资金出来。

更何况,国民党部队在县城有重兵驻防,早封锁了重要交通路口,就连粮食怎么运回来都是个大问题。

如果找附近老乡筹粮的话,部队几千人的口粮,可不是一个小数目,短时间恐怕难以筹够。

假如筹粮动静闹得太大,一不小心走漏风声,敌人趁此发起进攻,部队疲于应战,只会凶多吉少。

会后,郭鹏连忙向王震提议:“咱们人生地不熟,不如去找地方同志帮忙,看看他们有什么好办法。”

王震觉得这主意不错,虽然不一定能解决问题,但总比没有办法好,自然同意了。

第二天,郭鹏赶紧派了情报员,找到鄂北行署专员李实同志,告知了部队缺粮的困境以及相关情况。

却没想到,李实听了,竟然略作思考后就一口答应下来,并当场拍胸脯跟情报员保证,一定会想办法完成。

等人走后,李实仔细想想,发现心里也没底,坐着想了半天,也不知道该去哪里借粮。

仗义相助

廖家是当地的大户人家,早年靠承包经营石膏盐矿发迹,经过三代人的不懈努力,如今名下有良田千顷,光是佃农租户就有五千多人,家大业大,成为当地最知名首富。

李实早听过廖家的大名,不过以前与廖家人不认识,并未打过交道,所以心里确实也没底。现在部队遭遇困境,李实也只能硬着头皮,上门求“帮助”了。

毕竟听说廖家在抗日战争时期,曾经多次暗中资助新四军粮食,这说明廖家人比较开明大义,在大是大非的问题面前拎得很清楚。

这天,李实来到廖家寨,心情忐忑地敲开了廖家大门。

门开了,一个傲慢的家丁提着枪,出现在他面前,并用轻蔑的眼神上下打量着他。

李实陪着笑脸,简要说明了自己的此次来意。家丁听后,冷冷地回答道:“今天他们都有事出去了,不在家,你改天再来吧。”

李实急忙阻止关门,道:“这件事情挺急的,我先进去见见管家,先给他说下也行。”家丁皱了皱眉头,还是把李实带进了屋里,并找来了管家。

管家叫人上了茶,听了李实前来借粮的目的,表示真的不凑巧,主家廖友湘、廖复初父子俩都去城里办事去了,不知道何时才回来。

李实跟管家闲谈了一会,知道他确实无能为力,起身准备离开。

不料,李实还未走出大厅,廖家祖母毛氏老太太却突然出现,并在后面叫出了他,随机慷慨答应借粮的事情。

李实欣喜万分,脸上却不敢显露,对毛氏说,可以等廖家父子回来,再登门拜访商量。毛氏却说这点事她可以做主,尽管放心,马上吩咐管家带着家丁,即刻去粮仓处理。

李实做梦也没想到,事情会如此顺利,忙不迭的感谢老太太,并立即按照惯例给廖家写了借条。

等到一切准备妥当,廖家派出几十名佃户、家丁组成运粮队,浩浩荡荡就准备出发了。

临走前,李实把写好的借条交给毛氏老太太,表示以后一定偿还。毛氏接过来,看都没看,把借条当场就撕毁了,表示廖家不缺这一千担粮食,不必放在心上。

李实惊讶之余,心里对老太太的魄力也是敬佩不已,再次感谢之后,领着运粮队出发了。

当时国内形势并不明朗,毛氏老太太这样做,当然有她的小心思。说到底,廖家还不想选边站,而是想两边“下注”,不愿得罪任何一方。

所以这种情况下,这张“借条”就有些多余了,如果留在身边,一不小心被国民党知道了,或者查到了,那么“通共”的罪名肯定就坐定了。

至于共产党嘛,如果真的言而有信的话,有没有借条证明,似乎都是那么一回事。

但无论如何,廖家这一千担粮食总归送给了359旅,这无疑解了部队的燃眉之急,让战士们顺利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度过了难关。

廖家求救

此后,359旅在解放战争中所向披靡,打得国民党丢盔弃甲,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再回湖北应城。

廖家的境况却并不太好。当地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唯利是图,早就盯上了廖家的石膏盐矿。

等到解放战争爆发,他们索性再也不装了,直接侵占了廖家盐矿,并改编了驻守的所有矿警队员。

廖家有苦说不出,忍受不了他们疯狂的敲诈勒索,只能把盐矿的开采经营权,以及矿警队拱手相让。

当然这些事情都是在廖家和国民党政府之间进行,其他人不太知道,误以为廖家仍然在经营着盐矿,这为后来发生的事情埋下了祸根。

国民政府在解放战争期间,指使矿警队员干了不少坏事,比如抓拿农会干部,中共地下党员,破坏联络站等等之类,让当地百姓恨之入骨。

1950年,廖复初成了整个廖家的主心骨,积极拥护国家政策,愿意交出地产给农户,但仍被人举报。

尽管廖复初百般解释,矿警队早就不归他管理,但无人相信他的说辞。于是,解放战争期间矿警队所干的坏事,最后全都算在了他的头上。

当时严打时期,廖复初不出所料地锒铛入狱,结果被判了无期,并且立即执行,转眼间就过去了40年。

廖家人考虑到以后很难在应城继续生活下去,索性拖家带口离开了家乡,迁往武汉生活。

1990年,廖复初终于出狱了,发现外面的世界早已惊天巨变,而自己却无法与家人团聚一堂。

原来,国家法律法规、地方政策等经过多次修改,廖复初的身份材料不知何时被注销了,不幸成了黑户。廖复初各种想办法去找,却怎么也补不全,这样一来,他根本无法在武汉与家人共同生活。

对此,廖复初多次申诉,但全都已失败而告终,为此苦恼不已。

有一次,他无意间在武汉期刊《春秋》上,看到一篇《我为三五九旅筹军粮》的纪实文章,顿时兴奋不已。

因为文章内容说的正是“当年359旅向他家借粮”的事情。廖复初立刻怀着激动的心情,给杂志编辑部的同志写了一封信,请求告知这篇文章作者联系方式。

根据文章后面的署名,由“李实口述,马希良整理。”正是当年去廖家借粮的经手人李实同志。

很快,廖复初就收到了杂志编辑部的回信,结果被他们告知了一好一坏两个消息。

坏消息是口述者李实同志,不幸一年前已经离世。而文章内容是他生前采访记录。好消息是整理记录者马希良同志,目前仍然在世,并随信附上了马同志的联系地址。

事实上,马希良也是359旅的一名战士,原名叫马兴,因为从小就喜欢舞文弄墨,从部队复员地方后,仍笔耕不辍,有一次恰巧遇见李实同志,聊起部队“借军粮”的旧事,因而才有了《我为359旅筹军粮》的文章。

不久,廖复初就热情洋溢的写了一封信给马希良,告知了自己的身份,以及这些年的窘境,希望马希良能够提供好的建议,或者出手帮助。

马希良接到“求救信”,也没想到一篇文章还能找到当事人,他本就是一个热心肠的人,于是怀着负责任的工作态度,找到了廖复初家里。

两人友好的进行了会面,马希良听着廖复初的倾诉,看到当年“恩人”生活如此窘迫,心里越来越难受,表示一定会竭尽全力,帮助廖复初脱离现在的处境。

临走时,马希良资助了廖复初100块钱,并请他耐心等待消息,安慰他一切都会过去,未来生活会更好。

马希良回家后,想来想去,还是决定给王震将军写一封“求救”信,而且为了方便沟通,他故意用回了以前在359旅当兵时的名字:“马兴”。

王震看到部下来信和所附廖复初的信件后,积极响应,当即打通了湖北应城政府的电话,告诉了当年部队借粮的事情,并要求对廖复初先生的身份重新审核。

不久,廖复初的重新恢复了身份,湖北应城市政府还在马兴等人的见证和监督下,按照相关制度条例,给予了廖复初同志一定的经济补偿。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始自终都秉持着当年的纪律,部队绝不拿老百姓的物品,如果是借来的东西,只要确认是事实,绝不会故意抵赖,或者亏待他们。

正是无数这些看似寻常的纪律原则,才一步步铸就了共产党人如今的成就,才会获得全国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未来才能够创造更加伟大辉煌的事业。

参考资料:李实口述、马希良记录整理:《我为359旅筹军粮》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