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yhow,观影过程其实是迷茫夹杂着震惊的——第一次直面坦然展示的死亡、血、屠杀和尸体,直面冷静表现的狂乱与偏执,直面一本正经又荒谬至极的叙事,一时有些头晕目眩。 但想通了之后,只觉得,好好笑。

这里还是要先感谢观影后的交流环节,在我还脑袋空空一脸茫然的时候,两三个小姐姐已经讨论起了 似乎在致敬《魔戒》的结尾部分 对另一位鬼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低俗小说》的调侃 如同工具人无缘无故就饮弹自尽的接待员 偏远冷寂的小镇和温暖的炉火 (以及画面十分流畅的屠杀场面……)

等等。 这样听着,我也开始思考这些多多少少有些莫名其妙的片段;越思考,这些杂乱无章的碎片越显出一种内在的秩序,甚至最终拼成了(至少对我自己而言)非常有趣的图样。 整部电影就是一个充满黑色幽默的隐喻——初看让人反感不适、明白后有隐隐的有发笑的冲动,心里痒痒的像有一只毛茸茸的小兽。 而理解的关键就在于不要太“较真”,暴力与杀戮并不是真正的暴力与杀戮,更多的只是——言语过激的吐槽罢了。

故事似乎发生在盛产童话的北欧,在某个偏远的小镇。从旅馆的窗户望出去,就能看到近处白色的山峦。 似乎是与妻子闹翻了才驾车离开的George,影片开头就把原来穿着的西装外套塞进了加油站的抽水马桶然后扬长而去,一直开到群山间的木屋前,不计成本地买下了鹿皮夹克——穿上后就被迷住了,从此一去不返。 叛逆或许就是从按下马桶冲水键那一刻开始的。所有世俗规矩都被不耐烦地塞进了该去的地方,梦想就在眼前在身上,闪闪发光。 ——写到这里脑子里突然冒出来一句似乎与George有些共鸣的话: “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

偏执狂大叔George,或许就是搞艺术的昆汀自己吧,他的鹿皮夹克就是他的电影; 他要成为唯一一个穿夹克的人,或许他是想成为唯一一个拍电影的人; 他全身心地爱着赞美着自己的鹿皮夹克,他也全身心地爱着赞美着自己的电影风格; 其他什么别的夹克都入不了他的眼,其他什么别的电影类型他都不屑一顾; 他要别人再不穿夹克要把那些垃圾埋掉,他想别人都在不看别的电影 ——或许也想把那些破玩意儿埋掉。 仿佛看到了一个满腹牢骚但只能在最狂野的白日梦里哇哇大叫“看的这都什么破烂”的气鼓鼓大叔。 但是这样一心一意坚持着自己所爱的样子,又带着孩子气的纯粹,甚至让我有一点感动。 真好。

电影毕竟是制造童话的地方。童话毕竟也是简化了许多的现实。这个安安静静冷冷清清的边远小镇就是世界,在这个冷寂的世界追梦是艰难的。 但,梦还是糖浆的颜色,是一片冷寂中和暖的栖身之所。 Denise在影片中说过一句话,我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那一段的截屏,只记得大意: It'sallaboutthisjacket. It'slikeashellthathehidesin. 最后还是想说说不时毫无理由出现的哭丧着脸盯着George的男孩。 他先是在街角看他从垃圾桶捡出一小块三明治大快朵颐, 又看着在他为了实现梦想花掉最后一分钱拍摄奇怪的镜头, 随后被暴躁的George用一块石头打倒后消失了几十分钟, 终于在影片最后领着他同样暴躁的父亲给了志得意满的George一枪 ——写到这我都觉得好笑。 其实那个小男孩就是,George自己的理性吧,虽然他只是默不作声地旁观,但也足以使不顾一切追梦的George心烦意乱。 “非把自己搞成这样不可吗?” 他不想面对或许也畏于面对这种近似拷问的凝视,于是就捡起大石头暴躁地把小男孩赶跑了。 但最终,George还是被小男孩的父亲一枪打中,一命呜呼。 这位更暴躁的男人 或许叫作现实。 但结尾处,似乎还是光明的。虽然George倒下了,但接过了他的相机的Denise,也扒下了(嗯。)并穿上了他的鹿皮夹克,带着和他一样的自得神色,把镜头转向了自己。 或许,追梦的人终究会被现实打倒,但梦想终究不死; 一定也还会有,下一个不顾一切去追逐的疯子。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